造夢為主還是話題優先,甜寵劇想明白了嗎?

作者|顧 韓

2020年開年第一月,男頻大IP團滅,女性向甜劇當道:主打姐弟戀的《下一站是幸福》火速出圈,積壓劇《錦衣之下》逆天改命,《三生三世枕上書》熱度口碑不及前兩部,但也悶頭收割了不少流量。

1月本就有一個春節長假,又有突如其來的疫情導致多數人憋在家裡不能外出,多出了大量閒暇時間。而夢幻般的偶像劇又恰恰滿足了大家逃避現實、撫慰焦慮的心理需求,甜寵爆紅是情理之中。

造夢為主還是話題優先,甜寵劇想明白了嗎?

然而追著追著,《下一站是幸福》突然就變了味。漂亮姐姐和小狼狗不再互相寵愛,而是互相傷害。女主左右為男的“綠茶”操作被質疑人設崩塌,編劇被罵上熱搜。

而與此同時,一向被認為是浮誇偶像劇大戶、惡俗套路原產地的臺灣,拍出了豆瓣9分+的《想見你》。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不缺資金、不缺明星,更不缺平臺主導與觀眾選擇的國產甜寵劇究竟走到哪一步了,相比各地同行又差在哪?

掛甜寵賣現實,騙我的用什麼賠?

《下一站是幸福》劇情“翻車”的群眾反響這麼大,說實話硬糖君都有些不解。難道開頭真香、中途注水、最終爛尾不是四十集以上國產劇的常規操作嗎?《少年派》已經被你們忘了嗎!

姐弟戀能拍多長?之前戚薇與金瀚的《沒有秘密的你》是32集,這還是加入律政懸疑元素的結果。韓劇《經常請吃飯的漂亮姐姐》是16集*75分鐘。日劇《今天不上班》是10集*60分鐘。

而《下一站是幸福》,足有41集。所以,現在這種局面奇怪嗎?不奇怪啊。

《下一站是幸福》由知名影視公司華策出品,主演之中,宋茜是流量偶像,王耀慶是老戲骨,宋威龍雖是新人,但也有一部上星劇《鳳囚凰》,很明顯定位就是上星電視劇。那麼,調性就要尊重電視觀眾,讓婆婆媽媽也能看進去、聊兩句,不可能太遷就網絡審美。考慮到現實情況和主流價值觀,要女主繼續心安理得地睡小狼狗,恐怕才是年輕觀眾的一廂情願。

造夢為主還是話題優先,甜寵劇想明白了嗎?

然而問題也正出在這兒。回憶一下,《下一站是幸福》當初是怎麼一夜出圈的?靠男帥女美、荷爾蒙滿溢的互動,靠第四集就滾床單的神速,再加上疫情期間排遣苦悶的心理訴求。滿屏的甜寵營銷,很難不讓觀眾以為這是一部難得的、成人向的女性爽劇。

姐弟戀就不提了,單說女主人設,事業有成、保養得當,家人通情達理不逼婚,自己也依然對愛情有嚮往,而且不屈從於旁人目光,瘋狂輸出金句。這就像腦洞劇《淑女的品格》中的人物一樣找準了女性痛點一頓戳,令人心嚮往之、自我代入之。

造夢為主還是話題優先,甜寵劇想明白了嗎?

結果劇情過半,大家突然發現她還是免不了雙商下線、在愛情方面拎不清,把小狼狗都傷跑了。你就說這幻滅不幻滅,欺不欺騙消費者,是不是坑了正在圈粉的宋茜?

該劇製片人龍亞後來在專訪中表示,這是一部生活劇,而非一部偶像劇。求仁得仁,《下一站是幸福》播出到現在引發的婚戀觀、價值觀討論,以及網友對於30+輕熟女生活現狀的自發分享,已經令其超越了一般的甜寵偶像劇。不論最終結果如何,2020年末各項盤點中一定會有它一個位置。

然而這是有代價的,現實因素的突然引入和不夠自然的過渡(比如剛與小狼狗分手沒多久,就答應總裁試試看)導致該劇口碑斷崖式下跌,大批觀眾脫粉回踩。

造夢為主還是話題優先,甜寵劇想明白了嗎?

三觀黨確實是這些年網上不可忽視的一股黑惡勢力。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其實沒有完全不能理解的選擇和不被接受的三觀,只有沒講好的故事和塑造不到位的人物。

女主角生活好不容易迎來轉機,卻毅然放棄小鮮肉,選擇回家照顧得了艾滋病的騙婚GAY老公,光聽描述宛若《娘道》再現、匪夷所思。偏偏《致命女人》就能夠將這個故事講得感人至深,並且無損於Simone這個人物的魅力。國產編劇們,反思一下?

甜寵劇間,也存在鄙視鏈?

光是一邊倒的差評,不會頻頻上熱搜,《下一站是幸福》之所以撕都撕得如此高調,是因為幾派觀眾各執一詞。

反對一方表示自己只想看不過腦子的甜甜戀愛,編劇卻非要扯進現實因素。而支持一方認為這才是生活,咱這劇明明是現實主義,別把它當成那種無腦發糖的甜寵。

看到沒,即便是甜寵劇內部,也是存在鄙視鏈的。

在硬糖君的印象中,“甜寵”一詞始於2017年的黑馬網劇《雙世寵妃》,近乎完美地概括了該劇精準批量撒糖、霸總(王爺可不就是古裝霸總?)專寵一人的特質。

造夢為主還是話題優先,甜寵劇想明白了嗎?

《雙世寵妃》的爆紅,成功帶飛了製作公司、新人演員、片尾曲乃至“甜寵”這個概念。一大批配方類似的新劇跟風而至,為新類型添磚加瓦。同時,也有許多不是那麼符合定義的項目被籠統歸為“甜寵”,加上媒體與自媒體頻繁使用(或亂用),甜寵的外延大大擴展。

最最正宗的甜寵還要數那些古風沙雕劇,像什麼《絕世千金》、《一夜新娘》、《通靈妃》。男主往往是個霸道王爺之類有權有勢、有顏有錢的存在;女主要麼是草根出身,要麼是穿越者,性格活潑不按套路出牌;由此展開一段歡喜冤家、先婚後愛的故事。

有沒有明星不重要,劇情單薄無所謂,要的就是砍掉一切旁枝末節,把沙雕、撒糖和開車做到極致。男女主清新討喜有火花,基本就成功了一半。徹底從現實中抽離,構建出一個虛幻的故事空間供觀眾沉浸其中、放飛自我,這是古裝劇的最大優勢。

造夢為主還是話題優先,甜寵劇想明白了嗎?

現實背景甜寵當然也是重要一脈,即套路與反套路偶像劇。

許多人對於“偶像劇”的認知來自臺劇與韓劇,其實如今內地大部分現代背景甜寵劇也沒有脫離那些套路。像什麼男主角長得超帥可惜是外星人/機器人/野人/古人啦,倔強小白花被迫與總裁/校霸籤主僕協定啦,給你三百萬離開我兒子啦。

套路化的結果一般是劇情爛俗、市場遇冷。但凡事有例外,也有一些神劇,比如《白衣校花與大長腿》(後來衍生出了任浩銘與阮清恬宇宙,看看人家這操作!)、《惡魔少爺別吻我》、《奈何boss要娶我》等等,羞恥的劇情拍得非常有誠意,反而爽雷爽雷的,令人上頭。

此外還有一些反套路偶像劇,發糖惡搞兩不誤,體感清新脫俗。比如女主沒皮沒臉、男主弱小可憐的另類總裁劇《狐狸的夏天》和暖男備胎與妖豔富家女翻身做主角的校園劇《親愛的公主病》。

造夢為主還是話題優先,甜寵劇想明白了嗎?

一馬平川甜水劇則是針對當代觀眾的脆弱身心迅速崛起的甜寵新門派。這種不限於背景是古代還是現代,精髓就在一個“平”字,平平安安就是福,平平淡淡才是真。

過往愛情片的看點在於男女主如何衝破阻力走到一起,但多角戀與車禍絕症、勾心鬥角等狗血元素已然令觀眾感到疲憊。針對這種訴求,《花間提壺方大廚》、《微微一笑很傾城》、《親愛的熱愛的》等一批甜水劇出現了。

沒有夾纏不清的多角戀,沒有橫生阻攔的父母,也沒有貧富階級造成的思維差異。生活的一切褶皺都可以被傑克蘇外掛與瑪麗蘇光環熨平,全劇所有人都在為戀情助攻。狗血誤會都是配角的,男女主只要安心撒狗糧、提供代入感就好。絕對不會有任何出格的言語行為挑戰觀眾的三觀與自我認知。

造夢為主還是話題優先,甜寵劇想明白了嗎?

不難看出,以上幾類劇集即便故事發生在現代社會,也與現實毫不沾邊,完全可以當二次元的人與事來看。

但還有一批甜寵劇的野心要更大一些,它們依舊以戀愛為主打,但劇情設定相對接地氣,包裝也更加生活化,比如那些懷舊青春劇、職場言情劇。

其優勢在於受眾面廣易共鳴,內容深刻有價值,方便製造話題,還可以用“現實主義”、“書寫時代”給項目鍍金(想想2018年那些俊男靚女創業劇吧)。但另一方面,現實與戲劇之間的平衡不太好把握,容易被三觀黨圍攻,不幸翻車的《下一站是幸福》顯然屬於此類。

韓劇與泰劇,國產甜寵的兩大歸宿?

玩深沉玩到評分狂降的《下一站是幸福》,與“景有多假、情有多真”的《錦衣之下》對比來看,相當耐人尋味。前者做了那麼多精巧的設計、話題的鋪陳;後者沒什麼深度,僅靠一對化學反應十足的CP,口碑熱度上幾乎與前者打了個旗鼓相當。

造夢為主還是話題優先,甜寵劇想明白了嗎?

與之類似的是去年12月播出的韓劇《愛的迫降》。南韓白富美意外被龍捲風帶到朝鮮,與當地官二代相戀,這種頭鐵又超級瑪麗蘇的高幹文設定,由玄彬、孫藝珍演出來竟該死的帶感。該劇不僅在本土贏得高收視,中文社交網絡上也有一批觀眾追得如痴如狂。

而最近,臺劇《想見你》在愛情之外融入了時空穿越、懸疑燒腦和社會議題,成為熱搜上的口碑爆款,重演某些韓劇當年的盛況。

三部劇題材有不同、格局有高低,唯獨有一點相同:就是沒有模糊主次輕重,先做到愛情劇的本分再談別的。有心人可以從多種角度去深挖、去解讀,只想嗑糖的普通觀眾也能看得開心,看得入戲。

造夢與話題並非不可兼得,但國產編劇似乎還未到那個段位,時而顧此失彼,那更明智的做法還是先分開吧。要麼做服務到位的瑪麗蘇,要麼做立意深刻的女性劇,別太貪心,把兩個揉一起,只能是兩邊不討好。

甜寵偶像劇崛起的背景是女性消費能力與話語權的增強。而女性的訴求也在變,“爽點”早已不限於一個好對象、一門好婚事,也包括升官發財死男人,與世俗傳統正面剛,實現獨立與自由,等等等等。硬糖君絲毫不懷疑,隨著不斷的試錯與積累,國產劇在未來能夠像韓劇、臺劇一樣出現優質的女性話題劇。

造夢為主還是話題優先,甜寵劇想明白了嗎?

但也沒必要急著否認普通甜寵偶像劇在當下的價值。寧都把韭菜們榨乾了,還不興人家看小甜劇回回血、治癒一下嗎?

這一類型倒可以向泰劇取取經,感受一下什麼叫返璞歸真。

雖然泰劇設定離奇到不能帶腦子和任何道德包袱看,但演員顏值高、演技好,發糖和撕逼都盡心盡力,簡單直給,沙雕下飯。一般網劇能做到這種程度,基本就不用愁點擊了。再努力一把,沒準兒能整出下一部《回家的誘惑》。

造夢為主還是話題優先,甜寵劇想明白了嗎?

2019年泰劇《吹落的樹葉》在國內引發熱議

由於複雜的歷史原因,我國創作者和評論界似乎一直對現實主義有一種盲目的偏愛,而爽劇總是上不得檯面。

然而,果真如此嗎?類型齊全才是成熟的市場。在影視工業化剛起步的中國,有點市場意識和用戶思維真心不是壞事,大家為什麼不能敞亮點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