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於無奈的奇思妙想,淺談英國“天鉤”迷你航母


前言:

曾幾何時,擊敗了“海上馬車伕”與“無敵艦隊”的大英帝國在茫茫大海上如入無人之境。強大的皇家海軍讓“米字旗”飄揚到了每一個時區,來自殖民地的財富也源源不斷地滋養著皇家海軍……但進入了20世紀,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尤其是二戰後,英國的國力開始急轉直下,到了70年代,經濟的衰敗讓英國無力再建造哪怕是中型航空母艦。但作為一個擁有多年航母使用經驗的老牌海軍大國,航母的好處與作用英國是心知肚明的。無力建造常規的大中型航空母艦,但又不願捨棄航母,英國人只得另闢蹊徑。設計獨特,腦洞大開的“天鉤”航母便是其一。

能飛的比能跑的、能遊的強,這一觀點到了二戰才被人們普遍接受。二戰初期,英國航母上的艦載機性能十分的落後,尤其是透露著濃濃一戰氣質的“劍魚”攻擊機,曾不止一次被德國人嘲笑只配在博物館裡待著。可就是這款只配在博物館裡待著的“鹹魚”,最終擊沉了德國海軍的驕傲“俾斯麥”。在如蚊蟲叮咬的飛機面前,戰列艦那引以為豪的“大根”只是毫無用處的擺設,五萬多噸的龐大身軀甚至比不上一千多噸的防空驅逐艦。




二戰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英國最後一艘艦隊航母“皇家方舟”號(“鷹”級),都是英國海軍的主力。“皇家方舟”退役後,英國徹底失去了能搭載重型艦載機,擁有遠洋作能力的航母。當時英國糟糕的經濟也讓海軍知道,再研製建造新的大中型艦隊已無多大可能,所以只得尋求新的出路。

作為第一個設計、建造、使用航母的國家,英國創造過許多改變航母發展進程的設計,比如蒸汽彈射器、斜角甲板、滑躍甲板等等。可以看出一個老牌海軍大國強大的創造力。就在皇家海軍著手於設計建造更小、更輕、更便宜的“無敵”級航母來解決錢與防務需求之間的矛盾的時候,皇家海軍的航空工程師賈斯汀(全名不記得了,尷尬)腦洞大開,設想出了“天鉤”航母,來尋求航母小型化的另一種可能。

賈斯汀最初的設想並不是“天鉤”航母,而想是讓戰鬥機在驅逐艦或護衛艦上的直升機甲板降落,這個想法源於“鷂”式戰鬥機的一次事故——一次演習中,一架“鷂”式戰鬥機 由於故障無法返還航母,情急之下,“鷂”式戰鬥機的飛行員見下面的驅逐艦上的直升機甲板又大又平,便降落了上去(驅逐艦:啊~太大啦,不要進來,會壞掉的),並在上面加好了油後飛回航母。

這次事故中,“鷂”式表現出了它優異的垂直降落性能,這深深啟發了賈斯汀。但隨後賈斯汀的設想也陷入了困境。如果要在驅逐艦或護衛艦上使用“鷂”式,就意為著“鷂”式只能垂直起飛和降落,但垂直起飛和降落十分耗油,更糟的是,飛機還必須得減少燃油的攜帶量才能順利實現垂直起飛。垂直起飛時,飛機只能攜帶約60%的燃油,挖去試車、升空、編隊、爬升的消耗,留給“鷂”式巡航和作戰的燃油就少的可憐,作戰半徑勉強100公里,在最外圍作戰時間只有不到20分鐘。(“鷂”式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航母保衛者”,因為其短航程,在後來的馬島戰爭中,阿方艦隊始終躲在英航母攻擊範圍之外。如果“鷂”式有足夠的航程,“謝菲爾德”可能也不會因為冒險充當外圍防空哨兵而被擊沉了吧。)

要想“鷂”式上驅逐艦,必須得提高“鷂”式的燃油量!航空工程師出身的賈斯汀對“鷂”式可以說是十分熟悉,他決定給這個本就“身輕體柔”的“姑娘”瘦身。可看來看去“鷂”式似乎真的是一副“皮包骨頭”,沒有再瘦身的餘地了,可就在他準備放棄的時候,他注意到了“鷂”式下面四根重達1噸起落架。對於“鷂”式來說,起落架主要是用來在航母上滑跑起飛的,而垂直降落的時候帶輪子的起落架和許多直升機使用的滑撬並沒有多大區別,最重要的是滑撬要比輪式起落架輕到800公斤左右!如果“鷂”式真上了驅逐艦或護衛艦,那它可以完全使用滑撬代替輪式起落架,節省下來的重量可以攜帶可觀的燃油。經過計算,如果將省下來的重量換成燃油的話,“鷂”式可以多飛900多公里!想想都太美,這樣下來,幾艘驅逐艦攜帶上“鷂”式,作戰能力將大大超過“無敵”級航母。

飛機的問題解決了,接下里該解決船的問題了。在這裡,賈斯汀遇到了第二個難題。一般的直升機,起降作業的間隔都要隔30分鐘,這個頭更大,降落如雜耍搬的“鷂”式起降作業間隔更是達到了40分鐘(這是人做的事嗎?讓飛行員在天上呆四十分鐘,想想以前學生時代一節課是有多難熬),要是這樣的話,先前積累下來的燃油優勢將蕩然無存,作戰半徑將會更小。此外,驅逐艦或護衛艦的甲板小,飛機的降落和起飛作業不可能同時進行。後來在皇家海軍裡的人提出了增長甲板,在上面再鋪設一層短一點的甲板來解決同時起降作業的問題,可最終由於穩定性的原因作罷。

之後,一名航空機師提出了利用吊臂和抓鉤將飛機吊到空中懸空起飛的方法來解決起降矛盾。這一想法經過細化設計後的產物便是成型的“天鉤”航母。


源於無奈的奇思妙想,淺談英國“天鉤”迷你航母

“天鉤”起降作業示意圖


源於無奈的奇思妙想,淺談英國“天鉤”迷你航母

可以看到其起降和準備區


源於無奈的奇思妙想,淺談英國“天鉤”迷你航母

抓鉤示意圖


源於無奈的奇思妙想,淺談英國“天鉤”迷你航母

抓鉤示意圖


吊臂的抓鉤上有力傳感器,起飛前,可以反饋飛機對吊鉤的拉力以判斷飛機是否達到起飛功率。當達到起飛功率後,抓鉤分離,此時吊臂不需轉回,以防碰著飛機,而是讓船往前行駛從而讓吊臂遠離飛機。降落時,飛機在艦船上方懸停後在著艦指揮人員的協助下靠近吊臂,讓後讓吊臂與之對接。


源於無奈的奇思妙想,淺談英國“天鉤”迷你航母

地面實驗


源於無奈的奇思妙想,淺談英國“天鉤”迷你航母

日本設想的自家“天鉤”航母


當“天鉤”航母的構想在1976年被提出時,也是引起了包括蘇、美以及日本等國的高度關注的,但他們對這種別緻的玩意兒大多隻是有限的“意淫”,真正做過系統研究的只有英國人。英國在1980到1988年間對其做過許多研究,但最終還是廢棄了這種極富創意,充滿濃濃“朋克”風的設計。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1. “鷂”式艦載機“腿短”“力小”,作戰能力有限。

2. “天鉤”的設計雖然解決了起降的矛盾,但致使艦船的戰機投放效率大打折扣,甚至不如之前 設想的直接在直升機甲板上起飛。

3. 滑躍式甲板的使用更加方便穩重,沒必要設計這麼一種雜耍似得,看起來就很不靠譜的航母新 起降模式。




結語

但有如上缺點、且未被採用並不能說“天鉤”航母的設計就一無是處。隨著無人作戰的興起,這將是“航母之鄉”送給世界航母發展的另一項革命性發明。

另外,這是本人第一次在網上寫文章,免不了有許多謬處、缺點、不足,還望各位海涵,並且懇請各位對本人的不足進行斧正、批評。最後提醒各位,疫情期間不串門,少外出哦,強健的身體是建設強大祖國的本錢啊!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