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積極財政政策從“質”和“量”兩方面發力

原標題:財政部部長劉昆撰文闡述 今年積極財政政策從“質”和“量”兩方面發力

財政部部長劉昆日前在《求是》雜誌撰文闡述今年積極財政政策走向,即從“質”和“量”兩方面發力,加強逆週期調節、鞏固和拓展減稅降費成效、保持合理適度財政支出強度是一方面,優化資金配置和結構、提高使用效益是另一方面,而且更可持續。

劉昆表示,在當前財政收支平衡壓力持續增大、加力空間有限的情況下,為確保民生得到有效改善,必須堅持節用裕民,在結構調整中更加突出政策的“提質”要求和“增效”導向,把有限的財政資源用到刀刃上。

劉昆認為上述舉措體現了一種內涵式財政政策,主要包括減稅降費、結構調整、優化分配、以收定支、注重績效和風險防控6個方面。

比如,去年我國出臺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減稅降費措施,全年累計新增減稅降費遠超2萬億元,佔GDP比重超過2%。

劉昆表示,減稅降費是積極財政政策最重要的體現,財政把更多資源讓渡給市場主體,有利於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培育內生動力。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短期內財政收支矛盾會凸顯,但從長遠看,隨著企業效益改善、稅基擴大,財政收入形勢會逐步好轉。今年將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增值稅減稅等政策。

再如,優化分配方面,中央財政將增加對地方轉移支付規模,重點加大對地方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按照一般性轉移支付增幅明顯高於中央本級支出增幅來安排,並重點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傾斜,給地方更大財力使用自主權,緩解地方收入增長放緩帶來的財政支出壓力,相應地壓減對地方專項轉移支付。

同時,按照縣級為主、省級兜底的原則,堅持把“三保”放在地方財政支出的優先位置,堅決兜牢“三保”底線。

劉昆介紹,今年在財政支出的安排上,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託底,瞄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打好三大攻堅戰,推動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穩步提升,促進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

其中,加大資金投入,做好疫情防控經費保障,嚴謹細緻推出並落實好各項財稅支持政策,是各級財政部門當前最為緊迫和重要的工作。

劉昆提到,要健全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鼓勵企業牽頭承擔國家科技重大項目,進一步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創新財政資金支持製造業發展方式,引導資本、資源向戰略關鍵領域聚焦,集中支持重點產業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等,促進產業鏈向中高端邁進。

同時,落實扶持生豬生產的政策措施,保障生豬生產穩定和市場供應。支持國家重大區域戰略落地,抓緊研究出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財稅支持政策,做好雄安新區起步階段規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東北地區振興等財稅支持政策措施的落地工作。

此外,為了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把穩就業作為重中之重,完善就業創業扶持政策,穩步提高養老保障水平,加快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加大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力度,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髮放。繼續提高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升基層特別是貧困地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和水平。

關注河北新聞網,瞭解河北最新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