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靈等談疫情應對:提高赤字率,發行不少於1萬億特別國債

如何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產生的影響?有一份智庫報告值得一看。

近期,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在調研收集社會意見以及組織專家研討的基礎上,形成了題為《分區分級防控 推進復產復工 提振公眾與市場信心——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及對策建議》(以下稱《報告》)的報告。《報告》參與人包括全國人大財經委原副主任吳曉靈、全國社保基金原副理事長王忠民、清華大學金融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駿、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等17人。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於2012年9月16日成立,是一個非官方、非營利性質的學術智庫組織,論壇理事長為尚福林,學術總顧問為吳曉靈。

《報告》認為,今年一季度經濟增速將面臨較大的下滑壓力。根據疫情情況,很多機構都大幅下調了中國經濟一季度增速的預期。《報告》預計,疫情對後續經濟增長的影響取決於疫情的控制情況,如果疫情在4月底之前能得到完全控制,二季度GDP將會明顯改善,三季度經濟增長將進入正軌。如果疫情控制時點延後,全年經濟增長的壓力將更大。

那麼,戰“疫”如何突圍?

《報告》提出了以下七點應對之策:

建議一:制訂疫區分級標準,分區分級防控,有序推進全國復產復工。

具體而言,一是嚴格劃定疫區與非疫區。將疫情仍未解除或仍呈持續傳播態勢的行政區劃為疫區。疫區內根據分級標準採取停工、停業、停課,限制人群聚集,封閉場所等相應措施;疫區外復產復工,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二是儘快制訂疫區分級標準,推動各地實現依法行政。

建議二:多方保障中小微企業的生存性經營。

具體措施包括,一是建議地方政府因地施策,減稅降費,切實降低中小微企業的生存成本;二是建議各地金融體系因地制宜地出臺一系列保障中小微企業生存的支持措施。對在疫情期間到期的中小微企業貸款適當給予6-12個月的展期;靈活運用資產證券化、外部擔保等多種方式保障中小微企業的現金流不斷裂。三是建議國有企業帶頭減租降費,讓利於民。建議水、電、煤氣、電信等大型國有公共事業單位主動讓利,減免中小微企業在疫情期間的相關費用。

建議三:利用大企業的供應鏈渠道為中小微企業紓困。

一是建議現金流相對充裕的大型企業,藉助預支貨款等形式為上下游中小微企業提供資金支持,確保中小微企業的正常復工以及產業鏈的正常運營;二是鼓勵大企業向中小企業提供市場化利率的委託貸款,由國家財政專項資金提供貼息支持;三是為解決由此導致的大型企業負債率上升問題,鼓勵大型企業將應收賬款進行資產證券化,由地方或國家擔保機構提供外部擔保,由金融機構投資,實現企業、金融機構和擔保機構的風險共擔機制。四是地方政府通過推動存量三角債務化解,解決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之間的貨款拖欠問題,緩解中小企業流動性壓力,幫助企業渡過疫情難關,同時藉此契機推進市場化去槓桿,降低中小銀行風險。

建議四:加大宏觀政策調控,為實現全年經濟發展目標提供保障支持。

財政政策方面,建議財政部門提高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一是建議適當提高今年的赤字率至3.5%,如此可爭取7000億元資金;二是建議發行特別國債,規模建議不少於1萬億;貨幣政策方面,建議貨幣金融政策保障流動性支持。一是用好央行3000億專項貸款資金;二是對疫情防控重點企業、民生物資和服務提供企業等,更加積極地提供無抵押低息貸款;對其他企業,在抵押到位的基礎上,也應當積極提供流動性支持;三是必要時可以動用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債券融資支持工具等,為兌付困難的企業債券(不包括平臺、地產等,且以民營企業為主)提供流動性支持。

建議五:保持信息公開,做好預期管理,提振公眾與市場信心。

建議統計局在後續公佈一季度經濟增速時可同步發佈剔除疫情影響的GDP增速,此做法既符合統計數據實質可比原則,又與疫情一次性外生衝擊性質吻合,有助於市場更全面地瞭解經濟現狀,提振公眾與市場信心。

建議六:堅持市場化改革,釋放明確的改革信號

此次疫情暴露出了中國體制機制的一些短板問題。為補短板、促發展,當前要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體制機制改革,釋放明確的改革信號。二是要讓民營企業樹立改革的信心。要堅定地推進市場化改革,貫徹競爭中性原則,打破行業壟斷。

建議七:完善治理體系,提高應對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

一是合理界定政府權責,引導公眾形成合理預期,增進相互信任;二是建立起各司其職的治理體系,優化問責機制;三是在醫療體制改革方面,儘快建立健全體系性的公共衛生保障和疾病預防機制,加大對疾病防控和公共衛生服務的資源投入;四是加快建立和完善跨部門、跨層級的應急機制,提高我國對重大災害的應急處理能力;五是加快培育民間社會組織,在災害發生時發揮民間組織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