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辞海》诚可谓余之良师

【百道编按】《辞海》自1915年动议编纂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经过几代作者和编者的不懈努力,《辞海》与时俱进,精益求精,日臻完善,是当代中国独具特色、极具权威性的大型综合性辞典,被誉为“历史与时代的档案馆、大事记和里程碑”。这篇文章选自《我与辞海》(2003年9月版),作者潘毅娓娓讲述自己与《辞海》相识、学习、收获和结缘的故事、抒发自己的对《辞海》感激之情。

潘毅:《辞海》诚可谓余之良师

《辞海》(第一版)

1974年的冬季,正是那个万马齐喑的年代,整个神州大地都在闹着书荒。那时,我还在安徽的农村里插队落户。

我的一位长辈知道我酷爱学习却又苦于没有一部可帮助学习的大型综合性工具书,便将他自己珍藏有年的一部《辞海》(1936年版)馈赠于我。当年我得到这部《辞海》合订本时的激动心情,真是难以形容!当即吟得七言绝句一首云:“愧受珍籍涌暖流,积年宿愿一朝酬。从兹努力学文化,当使明珠不暗投。”就题于该书之扉页,并钤以我的藏书之印。

打开这部珍贵的工具书,我首先看到的是:由于年深日久的前后翻检,其卷首部分的几页检字索引已濒于脱落。真是岌岌可危!我想,必须立即抢救。

《辞海(第六版 彩图本 全五册) 》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在此后的一段日子里,我每天都挤出时间,冒着冬日的严寒,“正襟危坐”于被我戏称为“故寓客斋”的斗室里的书案前,以“蝇头小楷”一笔一画地、认真地、工整地抄录着这部《辞海》合订本卷首部分的“部首索引”和“难查字表”。倘在今日,我们可以在电脑上轻松地完成这项工作,但在当时,我们尚不识电脑为何物。现在已记不真切究竟抄录了多少日子,但确也经过了不少日子,忽有一日,终于抄完了最后一个字——笔画多至三十五画的“齾”字。我欣慰地放下毛笔,找出针线,将所抄成的《辞海合订本部首索引暨难查字表汇抄》线装成册,并在其扉页题诗四句曰:“检字索引濒散失,珍籍寿虑不长济;忍寒偷空抄而抄,付此一劳苟永逸。”最后,我便将这部《辞海》合订本的卷首部分连同其精装的封面一起,封包在了牛皮纸的包书纸里面,从此不再翻检,保无脱落之虞。平时查阅词条,只以这个手抄的本子为索引。说来真是汗颜得很,余今年届“知命”,却无学历文凭,高小行将毕业时,躬逢“文革”,从兹便告辍学,旋又上山下乡。现在仅有的点滴所谓“知识”也者,泰半得之于这部珍贵的工具书——诚可谓余之良师也。后来,我又请人制作木匣一只,用以保护这部珍籍,这才得以保存至今,依旧完好如故。

潘毅:《辞海》诚可谓余之良师

《辞海》(第四版)三卷本、缩印本

拨乱反正以后,大开书禁。文艺园地百花竞放。但窘于阮囊羞涩,我先是购买了一套1979年版上下两册的《辞海·语词分册》;直到前些年,才又购买了一部1989年版的《辞海》缩印本。这样,我现在所拥有的《辞海》是两部又挂点儿零。但是,我至今仍然珍爱着我所得到的这第一部《辞海》合订本,平时还轻易不肯示人呢。

潘毅:《辞海》诚可谓余之良师

《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

点击图书封面可在三大网店购买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本文选自《我与辞海》(2003年9月版)。该书中,九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读者的文章娓娓讲述自己的故事、抒发自己的对《辞海》感激之情。《我与辞海》共收录专家学者、作家、大学教授等各界人士撰写的与《辞海》相识、学习、收获和结缘的文章125篇。苏步青、谈家桢、裘沛然、曾彦修、冯英子、蒋学模、徐中玉、杨雄里等著名专家学者的文章令人击节称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