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張文宏的迷妹,不僅因他是醫學界李佳琦,更為他的硬核與焦慮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生以來,我們都收穫了一批新偶像,他們不是大牌影星歌星,不是選秀出道的人氣小鮮肉,不是擁有盛世美顏的完美女神,也不是帶貨網紅,而是擁有真才實幹、危急時刻衝在前線、勇於擔當、敢說真話的科研人員和醫務工作者們!這份偶像名單裡,一定有他的名字——張文宏。

做了張文宏的迷妹,不僅因他是醫學界李佳琦,更為他的硬核與焦慮

作為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在媒體採訪中盡說大實話,句句硬核,句句讓人熱血沸騰;公開課裡,他能把枯燥的醫學知識講得讓人“一秒鐘都無法快進”;就連他那快於常人的語速、一口的溫州普通話、脫下口罩酷似沈騰的長相、還有日益加重的黑眼圈——這點點滴滴都成為了網友關注的亮點。

做了張文宏的迷妹,不僅因他是醫學界李佳琦,更為他的硬核與焦慮

“我們要多想一點,再多想一點,我們要跑在病毒前頭。”

——張文宏

耿直硬核金句王

大家對張文宏的關注和喜愛是從一則採訪開始的。

1月29日,張主任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今天做了第二個決定——換崗,把所有從年底到現在為止的醫生全部換崗。這一批醫生在對疾病的傳播性、疾病性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就把自己暴露在病毒面前,他們都是非常了不起的醫生。人不能欺負聽話的人,這一次我做了一個決定,把這批醫生全部換下來,換成誰?換成科室裡所有的共產黨員。”

這樣一番話引發網民強烈共鳴,大家紛紛為張主任的公平公正叫好、為他的管理水平點贊,從這天起,張文宏開始成為全民熱搜的“網紅醫生”。

做了張文宏的迷妹,不僅因他是醫學界李佳琦,更為他的硬核與焦慮

之後多次面對媒體鏡頭,無論是幾分鐘的簡短採訪,還是四五十分鐘的深度專訪,他都能在完全脫稿的情況下縝密表述,邏輯嚴謹、條理清晰,最重要的是,他從來沒有一套一套的專業術語,他的話語總是那麼貼近生活、生動形象,還相當幽默。

在談到還需要在家隔離時,他說:

“現在開始,每一位都是戰士,這點很重要,我們只要悶兩個星期,就把病毒給悶死了。所以

你現在在家不是隔離,是在戰鬥啊!你是在悶啊,把誰給悶死了?你很悶的時候,也把病毒給悶死了。悶兩個禮拜,事情就解決了。”

做了張文宏的迷妹,不僅因他是醫學界李佳琦,更為他的硬核與焦慮

在談到企業老闆捐款捐物時,他說:

“你(老闆)老是給我們捐這個、捐那個,其實我們不要的,你只要員工返工過來在隔離點或者在家工作,你就算他上班,給他們照常發工資,就是對社會做了重大貢獻。”

沒有官腔、沒有術語、沒有口號,只有貼近生活、體恤百姓和恰到好處幽默,這樣的大夫,粉了粉了。

被醫學耽誤的脫口秀演員

隨著張氏金句的走紅,網友們還開始“考古”,翻出張大夫2018年5月31日錄製的一堂公開課。

做了張文宏的迷妹,不僅因他是醫學界李佳琦,更為他的硬核與焦慮

在18分鐘的講述中,他科普了“鼠疫”“天花”“霍亂”等人類歷史長河中出現的可怕傳染病,以及當代人應如何應對“流感”這一每年都會發生的疾病。所有問題都脫口而出、侃侃而談,解答得淺顯易懂、明明白白。

而後,在2020年1月18日錄製的最新一期演講中,張文宏用通俗的語言科普了流感和普通感冒的差別,並回顧了人類為克服流感作出的努力,用客觀事實堅定了聽眾對醫護人員及當代防疫技術的信心。“絕大部分傳染給了她的母親而不是她的老公,在這一霎那,我對愛情產生了懷疑” “流感不是感冒,就像老虎從來不是貓”更是成為了網紅金句。

做了張文宏的迷妹,不僅因他是醫學界李佳琦,更為他的硬核與焦慮

很多網友都說,張大夫就像醫學界的郭德綱,把枯燥的醫學知識講成了讓人捧腹又記憶深刻的段子,教人聽“看5秒就一直想看到底”“一秒鐘都無法快進”。還有網友說,張文宏簡直就是醫學界的李佳琦,因為看完視頻後,被他種草了好幾款疫苗。

做了張文宏的迷妹,不僅因他是醫學界李佳琦,更為他的硬核與焦慮

讀書的時候,老師經常跟我們說,讀書的最高境界是 “把厚書讀薄”,聽了張主任的課豁然明白,原來“把厚書讀薄”長這個樣子。

焦慮的守望者

1969年,張文宏出生在浙江溫州瑞安。1981年9月,張文宏考進瑞安中學,這是一所開辦於1896年的歷史名校,也是浙江省最早的重點中學之一。

1986年,在老師的指導下,張文宏撰寫的文章《論溫州模式》獲得了華東地區“中學生政治論文競賽”一等獎,他和指導先生一起去景德鎮領獎,這是他第一次走出瑞安。雖然來自小城市,但他很快就和來自四面八方的獲獎學生們打成了一片,並得出了一個明確的自我定位——“瑞安中學不輸給上海和杭州等大城市的名校,我也不輸給這些名校的學生” 。

1987年,張文宏進入上海醫科大學(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就讀,2000年獲博士學位,隨後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伊利諾伊州立大學微生物與免疫系做博士後。現任上海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

華山醫院感染科連續多年穩居中國感染病學科榜首。2003年非典時期,華山醫院翁心華教授被任命為上海市SARS防治專家組組長。那一年,上海全市常住人口1700萬,但感染人數只有8個,從始至終,也沒有出現大規模聚集性爆發。翁心華教授與他的團隊被稱為中國感染科夢之隊,而張文宏就是其中重要的一員。疫情過後,張文宏還協助翁心華教授一起主編了國內首部介紹SARS的專業書籍。

2013年,H7N9病毒來襲。張文宏主動接觸十多個病例,全身心投入到搶救工作中。

如今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期間,除了在華山醫院和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兩邊跑,接受媒體採訪向公眾傳播防禦知識外,張文宏還親自上陣擔綱“華山感染”公眾號主筆,撰寫與新冠相關的科普推送,多篇文章閱讀量都超過了10萬+,最高一篇點擊量已經超過了1000萬,《中國這麼努力,新冠肺炎疫情還是成為PHEIC,應如何解讀?》一文還被《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轉載。

做了張文宏的迷妹,不僅因他是醫學界李佳琦,更為他的硬核與焦慮

抗戰還在繼續,而由張文宏擔綱主編編寫的 《張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狀病毒》一書現在已經由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這本書針對疫情發展態勢以及大多數人的日常防護困惑——比如如何居家隔離、如何消毒、如何選擇口罩、戴不戴手套、開不開空調、返崗如何防護等問題發出權威聲音,給出科學指導,正本清源。

做了張文宏的迷妹,不僅因他是醫學界李佳琦,更為他的硬核與焦慮

每個人的一天都是24小時,為什麼張文宏的一天能做這麼事情,他科室一位醫生的一句話道出了其中秘密:“張爸應該是不睡覺的,無論何時你給他微信,他都會回。”

有醫術更有醫德的 “張爸”

對於張文宏的走紅,與他共事許久的同事其實有些想不明白,因為在同事眼中——“他平常就是這樣的呀!”

從30多歲起,在學生與同事中,張文宏就一直有一個外號——“張爸”,因為他總是有一種啥事都要操心的“大家長”式的焦慮,甚至平時一起坐車誰先下誰後下他都要管到位,就像家裡爸爸一樣。

張文宏之所以讓大家著迷,除了他的專業水平、他的幽默、他的盡職外,也與他的善良不無關聯。“張爸”的走紅,讓許多曾經與他有過接觸的同事、病友回想起他醫者仁心的許多故事。

做了張文宏的迷妹,不僅因他是醫學界李佳琦,更為他的硬核與焦慮

一位醫生回憶起:“30多年前,我到上海醫科大學問研究生考試成績,突遇冷空氣。我到學生宿舍求助,在樓梯口碰到了一位醫學生,他毫不猶豫地把毛衣借給我穿上。他,就是張文宏。”

一位上海市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我媽媽一個人去看病。張醫生見我媽聽力不好、腿腳不便,就取出一張處方紙,在上面一筆一劃地寫著:先去掛號收費處繳費;去1樓抽血;下禮拜一再到1樓拿報告;拿到報告後到XX號診室給我看;不要再掛號!張醫生平時字跡有點潦草,但這一次,他的字寫得很大很清楚。”

“幾年前,‘張爸’接診了一個男孩,男孩病情很快得到控制,但男孩父母還是悶悶不樂。‘張爸’就問他們怎麼了,男孩父母流著淚說,為了給兒子治病,把女兒上大學的學費給挪用了。‘張爸’聽完之後,立馬給了男孩父母5000元,讓他們一定要讓女兒上大學。”

“我們一家在華山醫院看完病後,提著大包小包東西,在醫院門口等車,恰好被開車的張醫生看到了,他立刻按下車窗說,快點上來,我送你們!”

這樣的大夫,自然常常會收到病友送的錦旗,但基本都被張大夫一一拒絕了,他唯一掛出來的錦旗是一位重病患者康復後送給他的,因為他喜歡這幅錦旗上的那句話——“

我只是你們工作中的匆匆過客,而你們是我的人生轉折。”他覺得這句話可以鞭策自己,鞭策整個科室。

張文宏在公開課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過著非常靜好的時光,但是你在過著美好生活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有一群人,就是我們這樣的人,在後面默默地在做這些事。我們好像看上去非常的偉大,其實沒有,我只是認為這是我們的天命而已。什麼叫天命?我不做這個事,我晚上就睡不著。不是我人格高尚,只是我就是一個特別焦慮的人。”

做了張文宏的迷妹,不僅因他是醫學界李佳琦,更為他的硬核與焦慮

向這群保護歲月靜好的焦慮的人,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