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有我 課程助力”——線上教學,讓學習了鍛鍊齊步走

線上教學,在摸索中前行

雷萍, 臨渭區解放路小學教師。陝西省教學能手,臨渭區優秀教師。

為了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號召,各個學校都認真紮實落實線上教學工作。面對全面鋪開的新的教學模式,許多教師、學生和家長都面臨一個新的挑戰。尤其對於小學生,每天面對電腦、手機,視力、身心健康都會受到一些影響。那如何讓線上教學更有效,作為一線教師,通過幾天的實踐摸索,我認為應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明確教師線上教學的主導作用。線上教學是以互聯網平臺為主,採用錄播和直播的形式,突破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進行的“空中課堂”的模式。因此要求教師做到:

1.精心設計學習任務。教師要針對班級學生實際,認真研讀課標及教材,將教材的目標任務進行分解,制定精而巧的小任務單。同時對下發的每一項任務指令要明確。比如在設計《找春天》任務單中,就是一個要求學生自由朗讀課文2至3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並把自己朗讀最好的一次語音發送到班級群裡。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學生明確要做什麼,怎麼做?

2.認真篩選學習平臺。線上教學教師面對的依然是本班的學生,學生有差異,家庭環境有差異以及家長對電子設備的使用水平也參差不齊,因此教師在實施線上教學時篩選提供簡單易操作的網絡學習平臺就顯得十分有必要。

3.優質資源有效利用。線上教學是師生在互聯網上進行教與學的互動。針對班級學生實際教師採取錄課、直播方式,可以讓學生更有真實感、親切感,但錄製一節課需花費不少時間和精力,部分教師對這一技術還不是熟悉,操作起來有困難。此時教師可以通過學習平臺上的一些優質資源來充實自己的線上教學。現在各個學習平臺推薦的資源非常多,不是所有的都是適合自己的,教師要對這些資源時進行斟酌篩選,選擇更適合自己學生的優質資源並充分的利用起來為教學服務。

4.線上和線下緊密結合。考慮到電子設備對小學生視力、身心的影響,教師的線上教學時間應控制在10分鐘左右,讓學生在線上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後,在線下完成多種形式的讀寫實踐練習。讓線上線下相結合,達到雙軌合一的目的。線下練習作業的批閱雖然要比自然課堂下的難度要大一些,但這一環節一定要落實到位,教師及時檢查反饋,才能瞭解掌握學生學習的動態。

5.巧用評價機制激勵。如何讓學生在線上教學時專注於學習,完成學習任務,需要教師有效的評價激勵。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曾經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長期的研究,研究表明“鼓勵,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所以教師及時的評價鼓勵,會讓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成就,並樂於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線上教學,教師在這頭,學生在那頭,離開了教師面對面的現場監督,小學生會對學習不知所措,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做到:

“防疫有我 课程助力”——线上教学,让学习了锻炼齐步走

1. 調整狀態,讓學習和鍛鍊齊步走。教師按照學校要求指導學生制定每日計劃,並將學習和鍛鍊內容納入計劃之中,讓學生儘快將閒散的“假期模式”調整成規律的“居家學習模式”,為線上學習做好準備。

2.合理安排,讓學習和實踐兩不誤。按照教師發的學習任務單,明確學習任務進行自學。根據老師的錄課、直播或微課進行學科知識的梳理,對於不理解的知識點回看教學視頻,同時積極主動和家長、同學、老師交流,達到知識的理解。線上學習結束後,及時離開電子設備進行通過朗讀,繪畫、編演、寫作等多形式的線下練習鞏固,把線上學習和線下鞏固雙軌結合,讓學更有實效。

3.自主學習,讓知識和能力同提升。此次居家學習,學生離開了老師,離開了教室,學習過程需要自己來獨立完成。面對任務單就必須去思考解決,這無疑給學生們提供了一次良好的培養自主自學能力的機會。雖然這樣的學習剛開始可能效果不佳,但這樣的自主學習能力養成必將對學生的後期成長更為有利。

“防疫有我 课程助力”——线上教学,让学习了锻炼齐步走

三、充分發揮家長的監督作用。疫情防控,全民宅家。家長們多了一次和孩子長情陪伴的機會,在陪孩子一起遊戲,一起鍛鍊,一起讀書……讓居家活動變得豐富多彩的同時,積極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來,讓“家校結合,攜手育人”作用發揮到極致。

1. 明確職責,做好監督。學習是學生的任務,讓學生按照制定的計劃逐一落實。僅靠小學生的自制力根本做不到,家長要充分發揮監督作用,及時督促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並堅持下去。

2. 積極配合,保證質量。此次線上教學,家長需要調整心態,蹲下來和孩子心平氣和的交流,配合教師讓學生根據任務單流程進行學習,控制學生線上學習的時間。針對教師的反饋,督促孩子及時改正錯誤,遇到問題,及時溝通,讓知識真正在學生心中落地生根,讓特殊時期的陪伴成為學生一生的記憶。

全民戰“疫”,教育在行動,線上教學,需要教師、學生、家長三方齊心協力。如何讓線上教學更好的服務於師生,還需要不斷地去摸索,期待與教育同行們共同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