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恐懼的陰影

在一個充滿威脅、變化無常的世界裡,

能夠保持心靈的寧靜,也許是人類最大的驕傲。

——羅素


走出恐懼的陰影


雨霧的夜,夜行高速公路,時速一百四十公里,前方無車,一路黑暗,遠光燈照在路面上,只映射出兩排反光的標鈕。路似乎無止境,不知車將開往何方。突然警覺到心中升起一股莫名的恐懼,方才瞭解到,自己害怕的不是黑暗、不是撞車翻車,而是“死亡”,甚至應該說是害怕失去自我。

恐懼會藉由種種形式呈現出來,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並不安全的世界,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遇到無數的恐懼和焦慮。世界的未來是不可預知的,為了能在這個世界上活下來,我們必然會感受到恐懼和焦慮,這是每個人必須付出的生存代價。

在我們的生活經驗中,經常存在著讓我們感到恐懼的事物。有人怕黑、怕高、怕水、甚至怕鬼。各種不同形式或類化的害怕,讓人無法活得坦然自在。


走出恐懼的陰影


記得有一次,我站在十二樓辦公室的落地窗前,往下俯視一輛輛如火柴盒般大小的汽車在馬路上奔馳。我感到腳底開始冰涼並且顫抖起來,平常手心不易冒汗的我,竟也感到密密的汗水滲出手掌心。落地玻璃窗好像伸出一隻手,將我往後推,讓我無法再跨足向前。這樣直接而強烈的恐懼感從未有過,所以印象特別深刻。當時我知道自己在害怕,但卻不明白到底怕什麼。

許多人也許有類似的經驗,莫名其妙的怕黑暗,只要一進到漆黑的環境中,就渾身不自在,腦海裡面出現了許多“想象”。心裡想著:不知在暗地裡會出現什麼怪物或壞人。因此身體呈現極度緊張、心跳加速、冒汗等狀況。恐懼驅力迫使我們設法要從情境中逃離。

其實,人類是因有恐懼才存活下來的。自我保全的本能,就是恐懼。有這樣一個笑話,有人問一個原始人,在原始社會最快的交通工具是什麼?那個原始人回答說:恐懼。


走出恐懼的陰影

遠古時代的人類如果不是因為害怕而躲避強大凶猛的野獸,可能早就絕跡了。人會因為恐懼而設法保全自我,它似乎是我們生存結構的一部分,可能在我們的腦細胞裡,早就存在無法保全自我的恐懼了。那是一種對死亡的恐懼、對未知境界的恐懼,一種不能再繼續存在的恐懼,它深深埋藏在我們的血液中。

但是恐懼又分正常的恐懼和病態的恐懼,至於二者之間的區別弗洛伊德給出了一個絕妙的解說:一個人置身於非洲叢林,看見蛇會感到恐懼,這是很正常的事,這種恐懼感有利於保護自己。但如果一個人居住在房間裡也感到恐懼,以為在他的房間裡有一條蛇正藏在地毯下面,那麼,我們可以說這種恐懼就是病態的、不正常的。


走出恐懼的陰影


還有一個例子是:如果一個非洲貧窮國家的母親害怕自己的孩子會因飢餓而死,這種恐懼感是正常的;但在美國,如果一個富有的母親跑到我的書房,說她的孩子將會因為營養不良而餓死,這種恐懼就是病態的、不正常的。我想,這種恐慌心理可以根源於她平時的愧疚、恐慌和仇恨。

當感到恐懼和焦慮時,我們都希望能夠得到治療和緩解。我們都希望能夠得到精神上的救助,希望社會能夠為這種救助提供更方便的條件,保證這種救助能夠很容易實現。

在一個健康的、井然有序的社會,這種救助途徑應該是多種多樣的,也應該是很容易就獲得的。但在我們的社會現實中卻遠非如此。


走出恐懼的陰影


事實上,在未來的幾年內,在全國範圍內,無論在小城鎮或是在大城市,政府和教育界應該鼓勵和支持大批合格的心理醫生建立大量的心理診所。這是政府和教育界的一個艱鉅而重要的任務。

如果我們想要控制自己的恐懼和焦慮,我們不僅需要從他人那裡接受幫助,而且要學會正確地看待自己、接受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侷限,也要看到自己的優點和才能。

很多時候,當我們進入黑暗的隧道的時候,常常忘記了會有出口和進口,忘記了我們還會有回到陽光下來的時候。人有著非常堅強的生命力,能夠承受許多打擊,可以流許多淚,可以經歷許多悲劇,但依然義無反顧地前行著。今天的消沉不是生命的永恆,不是生命的全部,在人生的長河中,它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浪花而已。

存在主義大師弗蘭克,當他被德國納粹監禁在牢獄中,飽受肉體的摧殘蹂躪時,有一天晚上,月光透過鐵窗映照在破陋的牢房,弗蘭克舉頭一望,月光輕輕的灑下來,他突然明白,別人再怎麼折磨他的肉體,也無法摧折他的心靈!

這個故事中的意韻,你我可明白?


走出恐懼的陰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