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恐懼,從生死中找到生命的真相


超越恐懼,從生死中找到生命的真相


國內學者做過研究,發現大部分人恐懼死亡其實有以下六大原因:

一:未知的恐懼。

二:對失落與分離的恐懼

三:對生死的過程恐懼

四:未了心願的遺憾

五:對自己人生的悔恨,來不及補救

六:沒有好好活過,從而害怕離開這個世界


除了以上六項,還有一個很深層的原因:怕自己以及在意的人不存在了。所以,當有這種恐懼的人活著的時候,會創化很多事情來證明自己是好的,證明自己的存在感。


那麼面對生死,你會恐懼嗎,又因為什麼恐懼呢?為什麼我們內心會有這樣的恐懼呢?

今天我們也會透過有著18年豐富經驗的心理學家利瑋寧老師經歷的幾個真實的案例一起來面對這個人類共同的課題。


未了的承諾


小玲在二十多歲的時候經歷了媽媽的離開。


小玲媽媽患的是腫瘤,兩三年前治療過,後又復發。從送醫院治療到去世只有短短的不到一星期。


這一切發生的時間很倉促,誰也沒有很好地很瞭解死亡,也不知道如何做臨終關懷,所以在這個星期中,情緒都處在緊張和茫然害怕中,小玲並不知道如何處理好媽媽離開的這個過程。


在治療的最後,當醫生宣佈沒有辦法再治療,治療下去也只能插著管子為生,沒有希望好轉,最後小玲跟爸爸商量後,決定不再插管治療,讓媽媽回家走完最後一程,於是救護車一路將媽媽送回家。


按照當地的習俗,家裡佈置妥當,會請葬儀社協助處理。唸佛的團體也來了,念著阿彌陀佛,媽媽被安排躺在客廳的板子上,親戚家屬幾十個人都圍繞在媽媽身邊,準備送媽媽最後一程。唸佛中,媽媽嘴角顫動,好像有話要說,但是已經不太能說話,所以家人就拿紙跟筆讓媽媽書寫。媽媽沒有辦法寫出完整的字,只能哆哆嗦嗦地講幾個詞,然後再寥寥畫幾筆,家人就想辦法協助媽媽講出她想說的。


原來媽媽想跟小玲說,家裡的財務以後交給你管,在場有三四十位家人都有聽到。小玲一方面非常開心,覺得媽媽在家裡那麼多孩子中看中我,另一方面,因為家裡已經有負債,更是覺得有沉重的壓力。


超越恐懼,從生死中找到生命的真相


為了安慰媽媽,小玲跟媽媽說:沒問題,等你好了,我們一起來處理家裡的財物,沒問題的。而看到媽媽的眼神,有一種堅定,又有一種很深邃的欣慰。媽媽的氣息越來越微弱,幾分鐘之後,媽媽說想要睡覺了。就這樣大家攙扶著媽媽慢慢躺在沙發上,媽媽就這樣安詳地離開。


雖然媽媽走的是很安詳,可是對小玲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為了好好遵照遺言,管理家裡的財務,她開始清算家裡面的狀況,發現每個月要支付10萬元左右的開支,這是一個上班族靠自己的薪水沒有辦法支付的,從此,借錢週轉,接濟家裡的情況。


後來小玲感覺壓力太大,於是與家裡成員交流說沒有辦法再一個人負擔,要靠大家努力想辦法。之後她自己在外租房子,繼續工作,準備不再管這個財務的問題,是因為發現家裡的人沒有成長,而是依賴著自己。除了自己,家裡其他的人,對此事不關己,好像無所事事,都懶得管理家裡的財務狀況。但另一方面,因為沒有盡力為家裡張羅,心懷內疚自責,覺得自己沒有很好地完成對媽媽的臨終遺言,覺得對不起媽媽的交代。也因為如此,自己的經濟也困頓了好幾年的時間。


當小玲開始個人成長,在諮詢過程中去經歷面對,才看清了這一切。尤其是再一次面對媽媽去世的事情,才感受到媽媽最後想表達的是:“財務交給你管,是你來主導,讓大家一起同心協力處理,不是一個人扛的意思,並不是說讓你出來承擔媽媽的角色。並且因為後來小玲的撒手不管,爸爸以及其他兄弟姐妹,也才開始站起來承擔自己的責任,為家裡盡心出力。”透過這樣的諮詢去了解,小玲才放下心裡的重擔,開始輕鬆過上自己的生活。


重新開始審視過去,小玲才深刻發現,媽媽走了以後,為了完成媽媽的臨終意願,自己完全變成了媽媽媽媽的角色,來承擔家裡其他人的事,變成扛了不該扛的責任。而壓力大又不甘心,過得越來越憂鬱,不快樂。諮詢之後,瞬間開闊很多,壓力,自責,也都已沒有了,懂得不再承擔媽媽的角色,恢復自己就只是孩子的角色,做自己該做承擔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比較舒心順暢,活得越來越開心,並且財務的狀況一路好轉。


小玲的事件,其實是很多人都會面對到的。如果對於去世的親人朋友,內心懷抱著內疚,自責,整個人是非常沉重的,同時財富,事業,身體健康以及感情,各方面都會不順利,負重之身寸步難行。只有當心裡內疚自責這些負面能量化解了,整個人才變得很輕盈,各個方面也都會自然的順暢自然,創造出理想的生活。


無法言說的傷痛


在汶川地震的時候,團隊有到災區現場對災民進行心理干預諮詢。其中有一位先生,經過鄰居親人苦心勸說多次,他都不願意來心理諮詢。最後再連哄帶騙的情況下,這個先生被帶到臨時搭建的在簡單的帳篷裡接受諮詢服務,剛好那天是瑋寧老師在服務諮詢。


為什麼鄰居親人一定要把他帶來諮詢呢?我們從鄰居親人那邊瞭解到,自從地震發生之後,他都從來沒有睡過覺了,而我們進入災區心理諮詢已經是地震後半個月左右的時間。所以親人們想讓他來接受諮詢,看是否能改善他的狀況。我看到他就是眼裡佈滿血絲,失魂落魄,就能知道他經歷了很大的創傷,非常嚴重的打擊。


剛開始他什麼都不願意說,所以我只是問他,地震的時候你在哪裡,讓他開始傾述。他開始願意談起:地震的時候,他正在田裡工作,突然一聲天搖地動,田地都已經裂開了,然後搖得非常劇烈。他驚覺這次地震嚴重度非同小可!馬上想到的是他五歲的孩子在幼兒園裡面。他在想著要趕快到幼兒園裡面去看看孩子的情況。因為經常到幼兒園去接孩子,陪孩子午睡,他很清楚中午一點多是孩子午睡的時間。所以他知道孩子午睡的位置大概在哪裡。他是第一個到達現場的,只看到樓房都坍塌了,感覺很驚嚇,恐懼,但還能摸索出兒子大概在什麼位置,奔向孩子所在的地方。


路上聽到軟糯的聲音說叔叔救我,叔叔救我。他毫不猶豫的趕快徒手搬開障礙物,把孩子挖出來。接著繼續邁步往前,又被拉住了,又有另一個小孩抓住他,說救我。他其實有點猶豫,他想趕快去救他的孩子,可是眼前。他也覺得也無法撒手不管,又再一次蹲下來,搬開障礙物把孩子,徒手慢慢救出來。接著他趕快飛奔到她孩子的位置。耗費了很大的力,把他自己的孩子挖出來的時候,孩子已經口跟嘴巴,鼻子都塞滿了泥土,已經沒有生命跡象了,已經斷氣身亡。


超越恐懼,從生死中找到生命的真相

《唐山大地震》電影劇照


他抱著孩子痛哭流涕,他覺得自己很對不起孩子,他說是他動作太慢了,如果快一點,還可以救到孩子。所以他說,從那天起回家之後,那就不敢合上眼,就會想起孩子剛挖起來的那個模樣,臉都已經灰黑,口鼻沾滿了泥土。他不敢再回想這一幕,一回想起來呢,就是真正的心痛,強烈的自責。所以才不敢睡覺,不敢合上眼,一直對孩子很深的愧疚,覺得是他害死了孩子。


這個爸爸說他是地震之後第一次向一個人完整的回憶,訴說了這整個過程。但我知道這麼嚴重的突發意外,唯一的孩子這樣突然死去,對他打擊是無法言喻的,但只面對這經歷一次是不夠的。所以想再繼續引導他再次勇敢的把一些重點在幫他看清,越看越釋放,陰影越不會殘留在心理,才能把影響降到最低。當時試著要引導他再一次回顧當時的場景。他流著眼淚站起身說沒有辦法,我真的沒有辦法再繼續下去,再繼續談下去。道謝了之後,很快的騎上他的摩托車就離開了。他家人說,他就是整天發呆,田裡工作,騎車到處跑,第一次對人講出那麼多話。


知道這個對他的協助是比較有限的,但至少能讓他說出來,把懷抱的石頭釋放出來,能說出來就是再一次的願意把黏濁的情景看清楚,他就越來越看淡,影響我們的力量就越來越減輕。他還很需要時間,還很需要這種心靈的療愈,才能協助他走出來,好好的過他的人生。


後面沒有機會再遇到這個爸爸,不知道他是不是還懷抱著自責內疚,如果他的生命沒有從這裡面釋放,沒有原諒自己,沒有寬恕,他的生命就會很沉重,很扭曲。祝福這個爸爸,早日走出這種自己心靈的牢籠。


像這位爸爸一樣,受到這麼突如其來,這麼沉重,強烈的打擊,我們是否也也曾經經歷過呢?今天懷抱著內疚,自責,繼續往前走,如果沒有沒有適當的處理,從這個陰影走出來的話,生命就越走越沉重,可能都會變成不想活下去。又或者只是為了責任,行屍走肉的活著。


只要你願意說,鼓起勇氣說出來,我們來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為什麼會經歷這樣的遭遇?背後是不是有什麼用意?我的生命遭受這麼強烈的撞擊,為了又是什麼?整件事的發生,我為何需要參與其中?又有什麼含義在嗎?如果擁有這些能力,請相信你的生命很快就會得到很大的發展,再繼續過著輕盈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