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熙萌教授:目標催人奮進 氛圍消滅懈怠

陳熙萌教授:目標催人奮進 氛圍消滅懈怠 | 治學大家談

陳熙萌教授:目標催人奮進 氛圍消滅懈怠 | 治學大家談

目標催人奮進 氛圍消滅懈怠

早晨起床後,看了微信上一個人這幾天憋在家裡的感慨:“以前的夢想是過上豬一樣的生活,吃了睡,睡醒了吃,我才過了1天豬的生活,就深深體會到了其實豬過得不容易呀”。琢磨了好半天,觸動還是蠻大的。人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回想了幾十年的成長經歷,很多鏡頭浮現在眼前,總結出兩個詞“目標”“氛圍”,與大家分享。

目標。從記事起懵懵懂懂感覺到“聽話、乖”能得到好處:一顆糖果、一顆棗等等。上小學後,知道“聽話、乖”還不夠,學習好才能延續誇獎。上初中後慢慢有了點理想:幹大事讓更多人誇自己。要能幹大事先要上個好大學。於是拼命(不敢用勤奮這個詞)學習。高中畢業,雖然沒有進入第一志願報考的清華大學,但是到了我一輩子也不後悔的蘭州大學,而且進入了當時只知道高精尖而具體幹啥不清楚的原子核物理專業。進入大學,第一感覺就是高中學的東西太淺顯,大學老師好像啥都知道,於是就想成為啥都知道的人——大學老師。在這個目標激勵下,把涉獵知識提高能力變成幾乎生活的全部,學士、碩士、博士接踵而來。大學畢業如願留校任教,才知道當大學老師很難,不僅要知識淵博,而且要在科研某一方面走在別人前頭。不僅要自己明白,還要讓學生明白。不僅要教書,還要育人。在大學,要扎穩根教學必須過關,要成長快科研必須過關。剛開始做科研時,目標僅僅是職稱快快提升,頭上光環越來越亮。但慢慢地隨著年齡增長,年輕時“幹大事”的念頭和“提職稱掙大錢養家餬口”不斷衝突,“幹大事”成了目標。所謂“幹大事”,個人理解是“將來別人想起我的時候,會說這個人幹了不少有益的事”。這可能就是先賢說的“雁過留聲,人過留名”。這個目標達到了嗎?遠遠沒有!雖然教書得到了學生的認可,科研得到了同行和國家有關部門的認可,但是為了不讓人說“虎頭蛇尾”,為了不讓人說後半生出溜下來,還需更加努力!

氛圍。說到氛圍,我慶幸自己遇到了一批好同學、一批好老師、一批好學生。舉幾個例子說明一下。大學和研究生宿舍是我記憶最深刻的“另一個家”。當時媒體沒現在發達,沒有網絡,沒有手機。宿舍熄燈後幹什麼?天南海北聊天!既有插科打諢,又有嬉笑怒罵,但更多的是對某一個未知問題的激烈爭吵。這種氛圍促使我思考,讓我學會找證據,讓我學會說服別人。上研究生後,我的導師劉兆遠老師從來不批評我,但他每天第一個到實驗室,每天最後一個離開實驗室,我哪敢懈怠?當大學老師後,學生經常和我討論課程之外的問題,我不敢每次都說不清楚呀!有個本科生(現在在美國)經常半夜打電話“老師,我突然想到一個問題,想和你討論一下”。我敢拒絕?我敢說“我一無所知”?只能是默默地補課充實自己。做了研究生導師之後,責任和壓力更大。學生經常打電話直接問“你啥時到辦公室?”“你啥時到實驗室?”我不敢停歇!一路走來,這種氛圍促使我不停地奮鬥。當然,我的導師敏銳的思考、學生好的想法思路對我的成長幫助就更大了,在此不一一贅述。

當前正值疫情防控期間,我和我的同事、學生不能面對面交流,更不能面對面監督。如何延續良好的學習、工作氛圍?我在我的團隊微信群(包括老師、研究生)裡說了一段話,也許能回答這個問題。那就是“各位,最近這段時間大家安心待在家裡,有課的老師做好網上授課,今年要畢業的研究生抓緊寫論文,及時將論文初稿發給老師修改完善;其他研究生好好看文獻,梳理分析前期數據,做好返校後學習研究計劃。可以關注疫情發展,但是主要心思不要用在這上面”。

“閒”在家裡,有感而發!不一定合適。

陳熙萌,蘭州大學核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研究生院執行院長。

內容來源 | 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教務處

主編 | 肖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