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難除,但14億人“病毒恐懼症”可除

[建言]病毒難除,但14億人“病毒恐懼症”可除

王 文

近日,世界衛生組織已對抗擊新冠疫情發出嚴峻警告,全世界須“清醒地將這個病毒對手視為頭號公敵”。不少傳染病學家則指出,新冠病毒很可能無法根除。對中國而言,各地已逐漸有序復工。病毒難除的警告,也許意味著當下疫情“阻止戰”應像防禽流感、防艾滋病那樣,進入到常態化的重點醫療工作流程的“持久戰”中。

從更宏大視角看,這場疫情“持久戰”是整個中國崛起“持久戰”的一部分。誠如2月6日,新美國安全中心發佈研究報告《大國持久戰:初步評估》(Protracted Great-Power War: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所顯示,美國應就中國崛起展開“持久戰”式的長期規劃,對此,中國也需要超越當下的疫情,站在更長遠的視角審視2020年“疫情”開局。當務之急是,儘快消除14億人的“病毒恐懼症”,讓經濟儘可能快地復甦起來。

就當下狀況而言,兩類“社會病”正在激烈角力。一類當然是“病毒恐懼症”。它導致人們不敢出門,“只要還剩一粒米,堅持不出小區裡”;它還致使各級政府“政治任務掛帥”,生怕在人命關天的重任前失職、失責。如果這些還算有情可原的話,那麼,一些基層管理者借“雞毛令箭”在疫情期猛刷存在感,不少網絡視頻中的強令隔絕正常的社會往來的場景,真是讓人啼笑皆非。新華社近日也撰文,猛批“表格抗疫”形式主義。筆者領銜的疫情對策課題組在《防疫情、促經濟,兩手抓兩手硬的八點政策建議》、《降低疫情對經濟衝擊的九條務實提醒》等報告曾羅列多類“過激”防疫現象,在此不再贅述。

另一類是“生存焦慮症”。怕失業、怕財務“彈盡糧絕”、怕憋出病來,同樣是多數百姓的主要症狀。只有工作、掙錢、社交,才能治癒老百姓的“生存焦慮症”。目前,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止人們的復工慾望:中小企業、餐廳、酒店、商鋪、電影院、超市的所有職員,還有菜農、想找工作的畢業生、製造業工人、各類商販、蠢蠢欲動的各類旅行揹包客……有調查顯示,當前30%中小企業撐不過一個月,85%中小企業活不了3個月。中小企業解決80%以上的就業啊!多數經濟學家評估,2020年第一季度失業率將上升0.5.%-1%。另有研究證明,失業率每上升1%,自殺率上升0.8%,在當下焦慮氛圍下,恐怕也須關注那些本不應逝去的生命。

一邊是全社會恐懼因病毒而導致的數以百計的死亡病例,另一邊是每一個社會細胞各自封閉,停工、停產、停運、停擺導致的經濟肌體的部分死亡,後者危害性會更廣、更長遠。

不妨設想一下更糟糕的場景!春節期間,每天中國損失約1000億元的財富,2020年第一季度由於封村影響春種而導致糧食欠收或大幅減產;對外,已有超過100個國家限制中國公民入境,進出口將受阻,國際供應鏈已拉警報。再這樣延續一兩月,中國在全球製造業價值鏈、供應鏈上的領銜地位肯定不保。

不能再讓“病毒恐懼症”困擾中國人了!中國人應自信地向世界宣佈,數週的戰“疫”成效很大!中國公共衛生治理能力、社會動員力已令世界肅然起敬!但若繼續以“公共衛生”為所有工作的重心,將過猶不及,後果可能不堪設想!

經濟!經濟!經濟!只有經濟再增長,恢復大生產,才能力挽狂瀾,遏制目前中國信心的低迷。

最緊迫的事情是,在湖北之外、廣大疫情減緩的區域,讓窩在家裡的14億“病毒恐懼者”走上街頭、回到工作崗位、回到街頭消費!目前,仍是有藥方的!

筆者認為,短期內應出五招:

第一,輿論報道不妨淡化、泛化目前防疫氛圍的營造。

第二,疫情通報不妨精細化,突出以縣域為單位、以“死亡者”為基準重新勾畫全國疫情圖。

第三,在疫情低的區域、保證消毒條件下,官員帶頭深入人群展示信心。

第四,精準減稅降費,為“疫區”、城鎮中小企業者過去數週的“犧牲成本”讓利。

第五,廣開言路,鼓勵民眾對此次疫情得失與未來國家治理現代化展開深入大討論、大反思。

當然,湖北仍是重災區,必須繼續“抗疫”。其他多數地區可設立若干個特殊醫療應急站點,一旦出現新病例,隨時送至、免費救治隔離。生命是第一位的,但為了低概率的傳染率與死亡率而隔絕整個社會的流動性,是相當不值當的。

過去數週,從疫苗缺位與治癒出院者的情況看,個人免疫力是治癒的關鍵,而經濟增長、社會繁榮、身心舒暢則是提升個人免疫力的基礎保障。

向病毒感染死亡者默哀!向奮戰湖北前線的所有工作者致敬!更要向重燃社會活力與經濟熱度的每一位國民呼籲:經濟、經濟、經濟!有了恢復生產、復甦經濟,一切才可能越變越好!

有不少刪減,原文請參見人大重陽網。原文鏈接: http://www.rdcy.org/Index/news_cont/id/66047.htm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