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漿抗體治療不適用於每位患者,病情危重但還沒有發生“炎症風暴”可用

血漿抗體治療不適用於每位患者,病情危重但還沒有發生“炎症風暴”可用

長江日報-長江網2月14日訊(記者黃琪 通訊員張春紅 陳林)2月14日,江夏區新冠肺炎防治專家組組長、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協和江南醫院)副院長劉本德告訴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該院第一批接受血漿抗體治療的患者平均年齡45歲,均是重症患者,病情發展處在“炎症風暴”來臨前,並且部分患者有基礎性疾病。

劉本德表示,康復者血漿治療必須選擇“合適的時機”“合適的人群”,這種特免血漿治療適用於重型但還沒有發生“炎症風暴”的人群。年紀太大、有嚴重基礎性疾病、或對血漿過敏的患者不適合。受體接受治療前要進行嚴格的生物學檢測,家屬要簽署知情書。

他解釋,一旦患者體內發生了“炎症風暴”,那麼患者的心臟、肝、腎等器官可能受損甚至功能衰竭,這個時候如果再輸入抗體,會成為患者的負擔,加重臟器的損害。這也就是為什麼血漿治療必須使用在“炎症風暴”發生前,要在病情惡化剛開始的時候使用。

2月8日,這些重症患者接受了血漿輸注。醫務人員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化指標,24小時後,患者的淋巴細胞計數開始上升,血氧飽和度上升,主要炎症指標下降。臨床症狀開始有所好轉。

據悉,第一批血漿由20名感染了新冠肺炎後康復的醫務人員捐獻。這20位醫務人員來自江夏區中醫院、江夏區第一人民醫院,他們在康復後隔離觀察10天,獻出了自己的血液。

1月下旬,劉本德將採集到的這些血液送往武漢生物製品研究所和中科院武漢病毒所,對該批血液做安全性檢測,篩選病毒抗體滴度符合要求的血漿進行滅活等處理,製備出用於臨床治療的特免血漿約3000ml。

實際上,在2月5日國家衛建委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在重型、危重型病人治療的“其他治療措施”中,就有這麼一句話:“可採用恢復期血漿治療”。

短短10個字,卻大有門道。病毒學專家、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教授李巖介紹,理論上,從康復者的血漿裡獲得“中和抗體”,再注射給重症、危重症病人,就有可能幫助病人戰勝病毒,但其效果還需要更多的臨床試驗來證實。

用抗體治療傳染病並非新鮮事,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人開始嘗試這種方法。面對突如其來的新發傳染病,從康復者體內獲得恢復期血漿或血清,再輸注給其他病人治療疾病,在很多時候,是“救命稻草”。根據新聞報道,SARS期間這種“古老”的療法也被應用到了臨床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