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疫情不退,隨時需要,我隨時再回前線!”

原標題: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第一梯隊護理組帶頭人王紅:“疫情不退,隨時需要, 我隨時再回前線!”

王紅:“疫情不退,隨時需要,我隨時再回前線!”


王紅:“疫情不退,隨時需要,我隨時再回前線!”


王紅:“疫情不退,隨時需要,我隨時再回前線!”


“老師,早餐我已經跟前臺對接過了。一會我跟您一起消殺,有什麼事需要幫忙的,我隨叫隨到。”12日一早,王紅給同在集中醫學觀察點休整的同事發了一條信息,又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作為淮安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第一梯隊護理組帶頭人、臨時黨支部書記,5天前,王紅剛剛結束了一場為期半個月的“戰役”,她和她的團隊共12名護士,護理19例確診病例,成功治癒了2名新冠肺炎患者,帶著紅疹、角膜炎、口罩勒痕等“光榮的勳章”,走出了隔離病房。

■融媒體記者 伍樹燕

通訊員 倪麗

●“說實話,我哭過”

其實,進隔離病房的第一天中午,王紅就哭了。不是害怕,是因為一個醫者的仁心。

1月23日中午12:40,第一批留觀人員入院,正在吃飯的王紅接到電話就放下了筷子。

不能等,馬上穿防護服,進隔離病房。

眼前留觀的是一對父子,小男孩5歲。一眼看到包得嚴嚴實實的醫務人員,小男孩嚇壞了,不停哭喊。“孩子那麼小,太讓人心疼了。”防護眼罩後,王紅的眼淚一下子就來了。

王紅家裡也有兩個孩子,大的12歲,小的一週歲多,前一天晚上,她還把哭著的小兒子摟在懷裡哄了好久。眼前的一幕,作為母親的王紅不由自主地一把抱起了孩子,“不要怕,叔叔阿姨都在這保護你呢,會好起來的。”安慰了好久,小男孩的情緒才穩定了下來。接著,王紅又幫著換衣服,把孩子抱上了床。

後來每次進病房,王紅和其他同事約定,都要抱一抱孩子,“孩子認識我們後,一進病房,就朝我們笑。好在留觀了四五天後,父子倆都被排除了。”說著,王紅也笑了。

還有一次哭,是因為第一例治癒出院患者。

2月1日上午,淮安市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治癒出院。當時,王紅在病房,院領導一直打電話讓她出來,因為患者想見她,要和她拍張照片再走。

安排好工作,出病房,消毒、換衣服……前後將近半小時,患者就那樣一直在病房外的走廊裡等著,見王紅出來時,還沒說感謝,就激動地嘴角顫抖了起來。鏡頭前,王紅和患者都豎著大拇指,露出了微笑,但兩人的眼角都是溼潤的。

●“護士長的雜貨鋪開張了”

在與病魔抗爭的戰場,王紅每天早上7點到班,晚上11點甚至更晚才能休息。雖然經常聽見的是病痛的呻吟聲、沉重的喘息聲、各種儀器的報警聲,但強烈的責任感讓王紅更加用心去照顧每一位患者。

“護士長的雜貨鋪開張啦!做好病人所需物品的相關統計哦!”在“護理第一梯隊”微信群,每天,同事都會喊上這樣一句吆喝。

因為病人大多都是匆匆被送往醫院進行隔離治療,來不及準備生活用品,生活很不方便。從到崗的第一天起,王紅就在隔離病房設了一個“雜貨鋪”,毛巾、牙刷、拖鞋、面盆、手機充電器……只要病人需要,“雜貨鋪”裡就能拿得出來。

在病房,王紅不僅要統籌整個護理團隊的工作、承擔患者日常的治療和護理,由於沒有護工和病人家屬,協助病人進食、觀察痰液、清理大小便和分泌物、翻身拍背等工作,她也通通參與。

工作強度大,突發事情多。“雜貨鋪”開張前幾日,王紅先是根據患者需要列清單幫助採購,後來索性就讓超市送了一批貨,堆在離病房不遠的倉庫裡,病人有需要就直接拿。遇上不想吃飯的病人,王紅還會在“雜貨鋪”裡拎出一箱牛奶來。“在隔離病房,及時拿出病人想要的東西,就是讓他們少些煩惱,多些安慰,心情好些,對治療也好。”王紅說,這也是心理療法。

走出隔離病房,王紅又把鋪子交到了接班的另一位護士長手裡,繼續為病人提供著方便。“這兩天我對了一下賬,發現鋪子在我‘經營’期間,虧了400多塊錢。果然一個護士幹不了會計的工作。”王紅說著,哈哈笑了起來。是啊,在她看來,只要能幫助到病人,自己貼錢也是開心的。

“不過那裡面的東西賣不出去,鋪子關門了才好呢,說明病人都治癒出院了,也沒有新增病例了。”王紅期待著。

●“隨時需要,隨時再回前線”

上一次和家人見面,是在大年初五的晚上。因為在病房不能接電話,更來不及接電話,王紅的先生把電話打到了科室。當晚11點多,在駐地外,先生給她和同事送了好幾盒餃子,“他放在離我很遠的地方,然後我去取。我們遠遠地喊了話,看了一眼。”雖然吃到的餃子已經是涼的了,王紅說,心裡很暖,“因為這麼多年,我的工作狀態一直是這樣,家人一直很支持。”

從19歲參加工作,到25歲因為表現突出破格提拔為護士長,王紅先後在淮安市第四人民醫院肝病房、腫瘤科、特殊應急病區、重症醫學科工作,所帶領的團隊護理過重症傳染病患者400餘例,長期戰鬥在傳染病診治一線,“當年甲流的時候,過年我也在隔離病房。過年期間,科室有病人,我們醫務人員就要上班,所以家裡人覺得救治新冠肺炎病人就是我的工作。”

這兩天,先生的單位上班了,小兒子感冒發燒,老母親一人在家照料。去年,老母親剛做過結腸癌手術,怕老人身體吃不消,三兩個小時,王紅就往家裡去一次電話,詢問體溫,指導喂藥,“就是這時候,會覺得對家庭有愧疚。”可轉眼看見群裡同事討論病人護理過程中的問題,王紅又迅速切換角色,用在病房的實踐經驗,給出合理建議,“我和我的同事、我的團隊,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沒有一個退縮的。我作為支部書記、作為護士長,不管我在不在病房,都應該全力以赴。”

經過這些天的休整,被防護服悶得滿是溼疹的雙手慢慢好轉,結膜充血的雙眼也好了很多,“加入第一梯隊護理團隊,說實話,我根本沒有想到要去遞交請戰書。疫情不退,隨時需要,我隨時再回前線。”王紅說。

來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