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上第一課:談“疫”更要思“己”


“雲”上第一課:談“疫”更要思“己”

【沈磊專欄】“雲”上第一課:談“疫”更要思“己”原創作者|沈磊(江蘇南京市致遠初級中學)本文系沈磊原創投稿,首發作者的個人微信公眾號“沈磊的班主任手記”

2020年2月10日上午8:00,是我們原定計劃的開學時刻。這一刻的這一課,我們該怎麼上?說實話,我犯難了。各地各校“雲”課程紛紛上線。然而,除了學科課程,雲上第一課一定少不了一節談“疫”思“己”課。

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學生面對突發的疫情,被打亂的寒假,多種限制的生活,延期的開學,不斷接收到的新聞,甚至夾雜著難辨真假的消息,線上學習的零起點……這些變化,每一項都是極大的挑戰。

沒有了師生間的直接對話,教師無法瞭解學生近期的所思所想,更無法根據學生的即時反應做出恰當的追問和引導。在需要價值澄清的疫情事件中,“雲”網已織,教師們縱有“凌雲壯志”,也無“騰雲駕霧”之本領。

我們還有一個選擇:避之不談。待到疫情過去,師生重返校園,春暖花開,加緊課時。忙起來了,一切不就都過去了嗎?

可是,留在學生心底的不解和疼痛,真的過得去嗎?“雲”課已起,我們千萬別忘了給孩子上一節核心價值課。

這一節“雲”課,我仍願從“中國年”說起。

“雲”上第一課:談“疫”更要思“己”

第一篇:家與國

在熱鬧紛繁的中國年裡,“家”是最重要的情和結。

如果說,我們從小所感受到的年味兒主要叫“家”,那麼2020的年味兒應該叫做“國”。

在傳統意義裡,過年最重要的就是閤家團圓。無論你身在何方,只要到了過年,你都會盡量回家,因為“家”裡蘊藏著我們生命成長的文化密碼。這是中國人對中國根的文化認同與深刻保留。

2020年1月24日除夕夜,萬家團圓之際,中國軍人出征!來自人民軍隊的醫務工作者,從多個方向出發,馳援武漢。他們也是子女,他們也是父母,但他們更是軍人,他們奔赴的是戰場。

“雲”上第一課:談“疫”更要思“己”

軍人帶著職責和使命從“家”走向了“國”。 讓我們聚焦全國醫護人員。就拿我的家鄉----江蘇舉例,網絡上出了“蘇大強”、“散裝江蘇”等硬核熱詞。根據《中國青年報》2月9日文:“第五批江蘇援湖北醫療隊958人分別在南京祿口機場、無錫碩放機場集結,啟程出征湖北。截止目前,江蘇省已派出1438名醫務工作者馳援湖北,投身疫情防控救援工作。”

《新華日報》2月9日頭版文章《共飲一江水,同心戰疫情》,報道我省醫療隊為愛出發,逆風前行。

“雲”上第一課:談“疫”更要思“己”

醫護人員帶著專業和信念從“家”走向了“國”。

家,往內看,牽著親人;向外看,連著天下。從家走向國的情懷,不僅是“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的深沉”,更應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禮記·大學》:“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正心修身,是格物致知的終點,也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起點。

那麼問題來了: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裡,你在“天下事”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件?

你如何理解這件事?你有怎樣的依據?

這件事給了你怎樣的力量,或者說,它教會了你什麼?

如果是你,在類似的情況下,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第二篇:他們與我們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也是一個價值多元的時代。出現問題,如何客觀地分析、理性地思考、合理地選擇,這本身就是成長的重要議題。

同學們有沒有和父母一起觀看今年央視的元宵節特別節目呢?

“雲”上第一課:談“疫”更要思“己”

疫情爆發後,欄目組將原定節目全部取消,重新編排,策劃了“眾志成城抗疫情”的特別節目。

“雲”上第一課:談“疫”更要思“己”

整場晚會,被“淚目”二字刷屏,因為觀眾席空無一人,主持人和演職人員卻以最隆重的方式向“疫情”發出了中國聲音。

向公眾公開疫情信息,向疫情一線鼓勁吶喊,這是媒體人的責任!

去聽一聽詩朗誦《相信》吧。

“雲”上第一課:談“疫”更要思“己”

他告訴我們:“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

他讓我們相信:“中華民族挺得是高效,挺得是信任,挺出赤子之心,挺出人間大愛,挺起疫情無法逾越的千萬座山。”

也聽一聽詩朗誦《你的樣子》吧。

“雲”上第一課:談“疫”更要思“己”

他讓我們知道醫生也有崩潰時、英雄也有脆弱處、救助也有無力點;他向我們講述環衛大爺對人心靈的洗禮,武漢市民自發約定的大合唱,還有醫護人員對父母和子女的牽掛。

那些你想了解的一線戰士和普通群眾的故事,他都娓娓道來。他只想讓我們明白:每一個普通的中國人都是一份力量,因為“你什麼樣,中國就什麼樣”!

“雲”上第一課:談“疫”更要思“己”

火神山、雷神山先迅速建起,列車員送出的口罩,居家隔離居民的生活保障,新鮮菜品的市場供應……疫情發生以後,14億中國人的同胞之愛,海外留學生和華僑的鼎力支援,世界各地傾注的人道主義關懷都讓我們看到了眾志成城,溫暖無處不在。

保障社會穩定,全力攻克難關,這是各行各業人共同的責任!

我們當然可以抱怨疫情的爆發,甚至痛恨打破平衡的那一部分人,因為正是少數人的肆意妄為和不負責任,才讓中華民族遭受這刻骨銘心的一劫。

但我們不能只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評判他人,因為我們容易被一些零碎的、片段的、不完整的事實所左右,所做的評判也就不一定準確。更多的,我們提倡用道德準則來律己,而不是一味律他。否則,道德就容易異化。

那麼問題又來了:

在疫情中,你有沒有不負責任的評價過一些事或一些人?

你在評價的過程中,是針對事情還是針對人,發表了觀點?你想怎樣詮釋《你的樣子》中所說:“你什麼樣,中國就什麼樣”?

為了成為你心中的樣子,你將為此負起什麼責任?

第三篇:我們與“我們”

正如《流浪地球》中所說:“希望,是這個時代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

“雲”上第一課:談“疫”更要思“己”

2019年,當我們討論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們還僅僅把它當做科幻片,覺得它是一種提醒,但不至於恐慌。可現實,又與電影如此的相似。從最初,沒有人在意這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發熱,一次肺炎,一個患者的死亡,一座城市的困境,直到這場災難和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和全人類與自然密切相關。而最終,我們必須走向合作,分工不同、目標一致,用專業與信念突破重圍,重獲新生。

我們總說家是港灣,以為家在身後,可現在才明白家在前方。不打贏這場戰疫,我們便有家難回。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做出深刻反思。

請你思考:

你的家人即將陸續復工,結合自己所瞭解的防疫知識,你會給出怎樣的建議,來表達你對他們的關心?

我們可以從非典、新冠病毒事件中,吸取哪些教訓?

我們在與“我們”的相互依存中,是否需要契約精神?應該遵守哪些人與自然的生存法則?

思考的過程就伴隨著學習的展開,但答案終究要學生自己做出選擇。

困難是永恆的,需要我們不斷的正視問題,調整我們可以調整的,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心中有愛,有信念,我們就會有希望。

引用電影的臺詞來結尾:“無論最終結果將人類歷史導向何處,我們決定,選擇希望!”

同學們,“雲”上的新學期如約而至,願你我用心珍愛生命,竭盡全力地去思考,去感悟。

待到疫情結束,春暖花開,我們共赴校園之約。

“雲”上第一課:談“疫”更要思“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