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日“情”何以堪

“情人节”英文Valentines Day,直译“圣瓦伦丁节”,源于基督教,纪念270年2月14日为正义、爱情牺牲自己之罗马圣教徒瓦伦丁成为西方传统节日。是日男女间互以礼物表达爱意,以晚餐约会象征情侣关系,多为欧美青年风尚,其他国家部分流行。爱情为人类共同情怀,各国各地均自有“情人节”。

中华“情人节”渊远流长。《周礼.媒氏》有“仲春之月,令会男女”,早在西周时代三月三“上巳节”法定未婚男女必须外出踏青、相识相恋,他人不得干涉。是日全民放下劳作、沐浴祭祖、踏青赏春,单身男女河边“相亲大会” ,《诗经.溱洧》生动记载一对青年男女“结缘”过程。

当前“情人节”是“舶来品”。囿于“礼”之熏陶,国人感情表达向来含蓄隐晦,直至改革开放宽容了伦理、释放了人性,外来“情人节”因符合情感新表达而流行,并以商家炒作、媒体推波助澜增加受众。因在京各大报累牍报道,1993年该节在我国达流行高潮。当前认同人群多为都市未婚白领及少数高校学生。

“情人”本义解读宽泛。汉语“情人”本义指情感深厚友人,如南朝鲍照之“迴轩驻轻盖,留酌待情人”;其次指恋人、情侣,同“爱人”,如《牡丹亭》“也有美人自家写照,寄与情人”;当前时被曲解为等同恋人、情侣却无法予以正式名分或承诺之爱恋者。即一方或双方已婚或有恋人,不为中国传统伦理待见。

“自信”文化不跟风“洋节”。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化自信”非是自大或“自负”,是一种含元守真。文化宜于交流、借鉴和领略,悖于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因“新文化运动”崇尚个性、自由、民主等西方观念,致使某些传统文化“邯郸学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根治文化领域某些乱象。

“情人”节日“情”何以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