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有善有惡,疫情終將離去,留下的均是美好


人性有善有惡,疫情終將離去,留下的均是美好


2020春節可能是史上最鬱悶的春節,同時也是最特別的春節。

這個特別,除了體現在與往年的熱鬧非凡相比,萬城空巷的冷清中,連空氣都瀰漫著從未有過的恐慌,更體現在疫情下五花八門的人性也被暴露無遺。

人性有善有惡,疫情終將離去,留下的均是美好


人性一: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如果有人問:有美食、有wifi、有電腦,可以玩遊戲、睡到自然醒、不用上班,這樣的日子你希望過多久?相信如果不是在疫情當下,你也許會脫口而出:一輩子。而如今真過上了如此這般的理想生活,才不足半月,你卻耐不住寂寞,又開始懷念曾經讓你憎恨不已、不能睡到自然醒的上班歲月。人們總是難於安住當下,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人性有善有惡,疫情終將離去,留下的均是美好


人性二: 恐慌焦慮謠言滿天

疫情之下的負面情緒不斷擴散,恐慌、焦慮成為主要元素。這些負面情緒的產生,首先源於冠狀病毒來勢洶洶、且看不見摸不著,難免誠惶誠恐、膽戰心驚;其次是對未知的不確定,疫情何時結束並不明朗,未來的遙遙無期讓人窒息;最終從更深層次來說是對死亡的恐懼。一時間謠言滿天飛,搶購口罩、酒精、板藍根、維C,成為頭等大事,最後演變到大半夜戴著口罩搶購雙黃連。這充分暴露了人們在危難中的脆弱,“災難化思維”戰勝了“這也將過去”的信心。

人性有善有惡,疫情終將離去,留下的均是美好


人性三: 自私貪婪暴露無遺

隨著疫情的不斷加劇,口罩、防護服、體溫儀等成為緊缺物資。大多數商家趁機高價牟利,老百姓的死活事不關己。更有組織在社會捐贈緊急物資分配上玩“貓膩”,致使救人一線陷入“不是告急,是沒有了”的危險境地。這種自私貪婪、損人利己的短視行為必將受到大眾的唾棄。


人性有善有惡,疫情終將離去,留下的均是美好


人性四: 僥倖心理及時行樂

在政府“不出門、不添亂”的緊急呼籲下,仍有大膽份子外出閒逛、甚至約會、聚會。這類心存僥倖之人,為了及時行樂,只想到自己不會有中彩票的可能,殊不知萬一中招,造成全家覆沒的悲劇,這一票否決的將遠不止是一個冒險選擇,更是即便在九泉之下也無法謝罪的膽大妄為。

人性有善有惡,疫情終將離去,留下的均是美好


四、 人性五: 利他行為閃耀光芒

危難之中見真情。越是在緊急關頭越能湧現出一批投身公益的有志之士。他們都具有利他主義的奉獻精神,或一線救援,或捐贈物資、或心理援助,在助人的事業中默默奉獻,為疫情下的寒冬帶來溫暖。

人性有善有惡,疫情終將離去,留下的均是美好

心理學先驅弗洛伊德在人格理論中說道,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構成

“本我”是原始的“我”,追求的是快樂的“我”,為了自己的快樂而置他人利益於不顧,可見自私、貪婪、懶惰等都是拜“本我”所賜;

“超我”是道德的“我”,追求的是成為大眾眼中完美自律的“我”。利他行為就是“超我”的產物,公益行動也算是人性修煉的結果。

“自我”介於“本我”與“超我”之間,對“本我”的衝動與“超我”的管制具有緩衝與調節的功能。

由此可見,人性中無論善惡都是合理的。只是,人總需要成長,而成長就是一個由“惡”到“善”的修煉過程。特別是在疫情之下,人們更期待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就讓我們安住當下,珍惜與家人居家團聚的時光,學會在恐慌焦慮中成長,克服自私貪婪的本性,培養延遲滿足的能力,加入到公益行列中,享受助人的快樂。

疫情終將離去,留下的均是美好。

人性有善有惡,疫情終將離去,留下的均是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