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於一個字:靜

南懷瑾先生行書一生研究、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用傳統文化精華提煉出的思想,為現實問題指點迷津。

他認為人生命本質就在於一個字:靜,人做到靜會能量無限,諸事可成。


南懷瑾認為:“能源從哪裡來的?是從靜態來的,從空來的。為什麼我們忙碌到夜裡就要睡覺呢?因為人也需要靜態,腦筋不休息是不行的。人的生命常常忘記了靜,反而儘量用動態去消耗自己。”

生命在於一個字:靜

51歲時(1968年)的南懷瑾


無靜氣,難以成大才、辦大事。聖賢之人,越遇大事,反能心靜如水。靜氣不僅有平常的心性功夫,也有臨機的運用、發揮。

這裡引申到三代帝師翁同龢的一句話: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生命在於一個字:靜

翁同龢故居,翁同龢塑像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

生命在於一個字:靜

生命在於一個字:靜

翁同龢行書對聯


這句話的核心就是一個“靜”字,翁同龢身為三代帝師,是一位具有高深中國傳統文化修養大儒,“靜”與中國的哲學思想一脈相承,儒釋道都講“靜”,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提出了“致虛守靜”的觀點,老子認為:只有排除物質與世俗的干擾,堅守純淨寧靜的心態,才能真正把握“道”的真諦。


儒家的經典《禮記·樂記》則說:“人生而靜,天之性也; 感於物而動,性之慾也。”認為人天生是無情無慾的,受到外物的影響而產生情慾,所以要制禮作樂對人的慾望進行約束與引導,使之保持在“靜”的狀態。


西漢劉安《淮南子:主術訓》言:“非澹泊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唯靜才能遠。田園詩人的開山鼻祖陶淵明純靜而又超脫做到極致,“靜”成為陶淵明精神世界的核心,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陶淵明有了“心靜”與“心遠”,才能拋開一切世俗的雜念與干擾,才有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種閒情逸致的“心境”,這就是陶淵明“靜”的精神世界。


靜就是積攢力量

生命在於一個字:靜


靜涵蓋了很多無窮的力量,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一個人,他的能量不是操練出來的,而是等待和積蓄出來的,尤其在精神層面上。所以不要為自己某一個階段無作為而感到鬱悶,這可能是我們的生命本身涉及的一種積蓄能量的程序。


生命在於一個字:靜

動物捕食獵物先靜而後動


人要不是慢下來、靜下來,反省觀照自己,積攢能量、總結經驗,待時機來臨迅速出擊,諸事可成,因為已經做了充分的準備。動物捕食就是最好的例證,由靜而動是順勢而為,才能捕到獵物,才能做成大事。


生命在於一個字:靜

案頭、桌頭銘:每臨大事有靜氣 不信今時無古賢


老子說:“萬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意思是說,根是萬物生命的來源,迴歸根才是靜,能靜才回歸生命,這就是講靜態的重要。人的生命常常忘記了靜,反而用動態去消耗自己,這樣會早早的耗盡你的精氣神。


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做到動靜結合,靜若處子動若脫兔,靜是積攢力量,遇事要慎思之,明辨之,融會有得而見之於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


生命在於一個字: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