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小白沈復的遊幕生涯

俞平伯在《重刊浮生六記序》裡評點沈復“他是個習幕經商的人,不是什麼斯文舉子。偶然寫幾句詩文,也無所存心,上不為名山之業,下不為富貴的敲門磚”。所以,“統觀全書,無酸語,贅語,道學語”。

的確,《浮生六記》全篇,都看不到沈復及其背後的沈家長輩對科舉仕途的追求,他似乎都沒有去參加科舉考試,而沈父對此也漫不關心。俞平伯因此大為高興,認定他不是一個“祿蠢式的舉子”。

這其實有些冤枉,“祿蠢”,沈復未必是不想做,而是實實做不了。

“有清一代,大約有19%通過科舉考試的學者來自平民家庭,而明朝時則是46.7%,十八世紀被人視為是社會地位流動最低的時期。” ①

當下人們往往愛抱怨階層固化,當時的情況才是真正的“寒門無貴子”,上升通道已經基本堵死。正因為科舉無望,下層文人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文人遊幕空前繁榮。據尚小明《清代士人遊幕表》記載,整個清代,大約有1300多個文人有過遊幕經歷。同時因為八股取士,所考經義“既非經傳,復非子史”,“最便於空疏不學之人”,行政官員缺乏必要的政務能力和素質,也不得不向外尋求專業輔助,私人幕府因此大興②。

當時幕賓作為一個高度競爭、逐漸專業和規範化的知識密集型行業,甚至出現了業務工種的細分。有負責賦稅徵收及與胥吏周旋的,稱為“錢穀師爺”;有主管刑名案件的,稱為“刑名師爺”;此外還有主管書啟信札、往來接待種種名目。在清朝中晚期,一般的州縣會聘請八位幕友:刑名、錢穀、書啟、奏摺、徵比、賬房、朱墨、閱卷。有些支付能力較差的州縣請不起這麼多人,那麼有些幕賓還會身兼數職③。

沈復的父親沈稼夫似乎是個專司接待賓客、陪侍上司衙門官員的“知客師爺”,也叫“應酬師爺”④。《浮生六記》裡記載乾隆四十五年(1780)乾隆帝南巡,沈稼夫在會稽幕府,“專役相迓”,輔佐迎接事宜。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第二次南巡,沈又到了吳江幕府,“恭辦南鬥圩行宮”,沈復當時隨侍在旁,還充當了一次皇帝出巡的圍觀群眾。

“甲辰之春,餘隨待吾父於吳江明府幕中,與山陰章蘋江、武林章映牧、苕溪頤藹泉諸公同事,恭辦南鬥圩行宮,得第二次瞻仰天顏。”

而沈復本人,卻似乎是個“刑名師爺”⑤,《坎坷記愁》裡記載了一段他投親遇雪,幸遇熟人得救的經歷,這熟人就是他為幕賓時處理的案件當事人。

“餘曰:“翁非泰州曹姓耶?”答曰:“然。我非公,死填溝壑矣!今小女無恙,時誦公德。不意今日相逢,何逗留於此?”蓋餘幕泰州時有曹姓,本微賤,一女有姿色,已許婿家,有勢力者放債謀其女,致涉訟,餘從中調護,仍歸所許,曹即投入公門為隸,叩首作謝,故識之。”

(是的,你沒看錯,你們的儒雅翩翩沈三白,很可能是個律師。)

刑名師爺和知客師爺各有專攻,所以沈稼夫不能自教其子,在病重的時候唯有為他擇一良師。

“吾父呼餘囑之曰:“我病恐不起,汝守數本書,終非餬口計,我託汝於盟弟蔣思齋,仍繼吾業可耳。”越日思齋來,即於榻前命拜為師。”

這麼做也有經濟因素的考量,因刑名師爺負責審理並裁決刑事案件,直接關係到主官的考成,地位最高、薪金也最豐。清代著名的幕客汪輝祖,初出道時任掌書記,月工資3兩白銀,而乾隆初年,刑名師爺的普遍年薪是260兩,優異者甚至多至800兩。這種工資的差距讓汪輝祖毅然轉行,自學成才,最終變成一名優秀的專職刑名師爺。⑥汪輝祖比沈復大33歲,在圈子裡聲名遐邇,這位著名前輩的事蹟一定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沈復這個刑名師爺混得實在不咋樣,從書中他唯一寥寥幾筆帶過的案子來看,必要的專業素質還是有的,只是不夠玲瓏機巧。有情懷的人往往也有良心,在面對弱者時總是忍不住會心懷悲憫,進而站錯立場。在“有勢力者”和“微賤”中選擇了正義的微賤方,幫窮人打贏了官司。這很好,很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問題是,錢呢?

所有師爺,注意是所有師爺,都屬於大清朝這個龐大國家公務體系的編外人員,臨時工,沒有編制的,工資實行聘用制,換言之,州縣長官自己發。那麼縣官們很有錢囉?並沒有,康乾時期,州縣長官的薪俸極低,根本不夠維持基層行政系統的有效運轉,雍正增加了一項養廉銀,也是杯水車薪,基層財政基本要靠各層政府默認的陋規。

陋規有兩類,一類是附加稅費、以各種名義臨時徵收的捐納和攤派;一類是各級胥吏在公務行動中直接索取的“小費”,一些基層書吏,縣官都懶得發工資,基本要靠這部分“小費”生存。而師爺們的薪資,則主要來自於第一類陋規③。

陳偉在《遊幕:文人政治參與和清代官僚系統》一文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幕友的收入高低取決於幕主所能掌控陋規的數量,輔助幕主獲得更多的中央正稅外收入,逐漸成了幕友特別是錢穀幕友和徵比幕友的核心利益訴求。”

換言之,幕主養這麼多幕賓,是要幫他處理公事和搜刮錢財的。這些錢財裡,各種苛捐雜稅是一方面,各種民事/刑事案件處理過程中斡旋各方利益收取的“好處費”肯定也不少。沈復這麼直愣愣的,橫看像竹竿,豎看像板磚,經手的案子一點油水都撈不到,豈不是斷了長官和同僚們的財路?這個人在縣衙裡杵著,如何看得順眼?

這樣處事,他還真不是一回兩回。

“餘自績溪之遊,見熱鬧場中卑鄙之狀不堪入目。”
“餘凡事喜獨出己見,不屑隨人是非。”
“未兩載,餘與同事不合,拂衣歸裡。”

張廷驤曾道,“幕雖小道,非洞達世情、周知利弊焉能出而佐人?” ⑦像沈復這樣,本性馴良又毫無野心的人,也許天生就不適合幹這一行。不能融入職場環境、不會拍領導馬屁、處不好同事關係。為什麼我們看沈三白總覺得親切?因為他實實就是身處職場的你我啊!

第一份工作裸辭——跨行創業——創業失敗——頻繁跳槽,這樣的簡歷看在哪個HR眼裡,都要皺眉頭。所以,當經濟寒冬來臨,會幾年都找不到合適的飯碗:

“餘連年無館,設一書畫鋪於家門之內,三日所進,不敷一日所出,焦勞困苦,竭蹶時形。”

各大公司裁員,他是最先被裁的那個:

“不滿月,而貢局司事忽裁十有五人,餘系友中之友,遂亦散閒。”

這時候正趕上芸娘重病,為嚴父所逐,遂造成沈復最窘迫流離的一段歲月。直到芸娘病死他鄉,被草草埋葬在揚州城外。沈復生計無著,幸而趕上兒時好友石韞玉回鄉,遂依附石韞玉幕下,算是救了急。

石韞玉生於乾隆二十一年(1756),比沈復大7歲,但是仕途光耀得多,三十五歲中狀元,五十二歲官居山東按察使,是一個妥妥的“別人家的孩子”⑧。此人也是個奇人,陳康祺《郎潛紀聞》記載:

“吳門石琢堂殿撰韞玉,以文章伏一世,其律身清謹,實不愧道學中人。未達時,見淫詞小說,一切得罪名教之書,輒拉雜摧燒之。一日,閱《四朝聞見錄》中有劾朱文公疏,誣詆極醜穢,忽拍案大怒,亟脫婦臂上金跳脫,質錢五十千,遍搜東南坊肆,得三百四十餘部,盡付諸一炬。”

這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班長兼紀律委員的那種。最好玩的是這一段“拍案大怒,亟脫婦臂上金跳脫,質錢五十千,遍搜東南坊肆……盡付諸一炬。”你要燒書就燒書,跟我的金手鐲什麼仇什麼怨?“亟脫婦臂上金跳脫”,簡直是立時從媳婦手臂上扒下來的,石夫人沒有當即呼他一巴掌,可見當年女權意識低迷,女性普遍都有很好的涵養。

這樣一個視“淫詞小說”如仇的道學君子,想來跟沈復達不到靈魂共振。現存資料看來,兩人關係其實也淡淡的,沈復在石韞玉幕下並不受重視。石韞玉詩集裡有諸多與友人的唱和之作,沈復的名字出現寥寥。只在《獨學廬三稿·晚香樓集三》中,石韞玉有一首詩《題沈三白琉球觀海圖》:“中山瀛海外,使者賦皇華。亦有乘風客,相從貫月楂。鮫宮依佛宇,龍節出天家。萬里波濤壯,歸來助筆花。”

但石韞玉顧念舊情,畢竟對他不錯,在多地為官,都帶沈復一路跟隨。嘉慶十二年(1807)石韞玉將沈復帶到了北京。沈復能以“從客”身份遊琉球國(今臺灣),與他的舉薦密不可分。在沈復妻死子夭之時,他還送他一個小妾。

“嗚呼!芸僅一子,不得延其嗣續耶!琢堂聞之,亦為之浩嘆,贈餘一妾,重入春夢。從此擾擾攘攘,又不知夢醒何時耳。”

先不提妻妾制度和女性權益,這時候的一個小妾對當時的沈復,有起死回生之效。心傷絕望之際,身畔有人陪伴就有了希望和生趣,而且說不定還能再有兒女。納妾不同於續娶,是客中的權宜之計,也表達了對亡妻的忠貞,石韞玉此舉是很得體的。

嘉慶十六年(1811),沈復自琉球歸來,回到蘇州,完成畫作《琉球觀海圖》。石韞玉曾為其題詩。此後的十一年間,沈復館於如皋。道光二年(1822),沈復虛歲六十,在如皋度過了花甲壽辰。無錫詩人顧翰《拜石山房詩鈔》有一首《壽沈三白布衣詩》,寫得極是流利蕩拓,可作為沈復一生的寫照:

昔聞沈東老,家貧樂有餘。

床頭千斛酒,架上萬卷書。

我觀三白翁,蹤跡毋乃似。

無心慕榮利,不肯傍朝市。

當年曾作海外遊,記隨玉冊封琉球。

風濤萬里入吟卷,頓悟身世如浮漚。

人間得失等毫髮,一意率真非放達。

橋邊孺子呼進履,當代大臣來結襪。

偶因幣聘來雉皋,十年幕府依青袍。

買山無貲去歸隱,腸繞吳門千百遭。

吳閶門、虎阜寺,高道名僧日棲止。

期君結屋相往來,拊掌一笑林花開。

贈君以湘江綠筠之杖,飲君以幔亭紫霞之杯。

腰纏不羨揚州鶴,歲歲同看鄧尉梅。

“偶因幣聘來雉皋,十年幕府依青袍。買山無貲去歸隱,腸繞吳門千百遭。”此時已近暮年了,還是很窮。詩裡說他正考慮帶上薄蓄,回到故鄉蘇州終老。他大概活到了76歲⑨。

這就是普通人的一生,沒有奇蹟。沈復的家世、品性、天分、機緣,其實都不算差,只是乾隆末年那個經濟衰微的大環境下,已沒有清寒文人詩酒逍遙的空間。他如果能像前輩汪輝祖一樣,對生存抱有更加務實和積極的態度,人生軌跡當不一樣。但人與人不同,天賦秉性相差萬里,這樣,也是很好的一生,起碼足夠真實,也有所追憶。


①呂元驄,葛榮晉.清代社會與實學[M].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00.

②董麗文,沈復的遊幕文人形象探析[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4卷第1期

③陳偉,遊幕:文人政治參與和清代官僚系統[J].2016.4

④吳琛瑜,清代前中期江南“準士”的社會生活研究——以姚廷遴、沈復、顧震濤為例[J ].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5

⑤李喬,沈三白師爺生涯考略──《浮生六記》發隱[J]. 清史研究,1995

⑥鮑永軍,紹興師爺汪輝祖[J].文史知識

⑦張延驤,《入幕須知五種·幕學舉要敘》(沈雲龍,1968:11—12)。

⑧石煥霞,知識精英與社會教化——以清代蘇州狀元石韞玉為中心的考察[J].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10.10

⑨王燕,沈復晚歲行蹤系年考[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