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緊張下,如何緩解我們的“疑病症”?

持續緊張下,如何緩解我們的“疑病症”?

持續緊張下,如何緩解我們的“疑病症”?

居家隔離,我們的生活內容和生活節奏都被打亂了。你會覺得無所適從、心煩意亂,這是正常的反應。我們往往最難忍受的就是失去對自己的認同感和對生活的掌控感,所以先給大家一點小建議。

珍惜生命的有限

第一,既來之,則安之。一是面對命運的安排,我們只能接納事實,不做無謂的掙扎,靜候改變的到來;二是面對危險和壓力,我們需要保持內心的穩定,進而調動內在力量和資源去積極應對。

第二,面對外界的混亂,保持內在的秩序。存在主義心理學家弗蘭克爾曾經被關進納粹集中營,眼見自己身邊的人天天被送進毒氣室,其中還包括自己的親人朋友。他只能接納內心的恐懼和悲傷,努力過好生命的每分每秒,最終幸運地等到了解放的到來。

如今,當我們被病毒暫時“圍困”時,也需要向弗蘭克爾學習,專注於當下的每時每刻。我們可以嘗試在有限的條件下,重建一些新的秩序,將每天的生活儘可能安排得豐富多彩,勞逸結合。

在有限的時空中,做一些可以做的事情。比如趁機惡補短板,或者擴大優勢;又比如,看看書或追追劇、做做操或練練廚、聽聽音樂或陪家人聊聊天……帶動家人一起共渡難關。

第三,接納生活的無常,珍惜生命的有限。佛教常常會用“無常”來描述生活的本質。試想,大至地球在宇宙中運轉,看似自轉公轉十分有序,實則每時每刻都可能遭遇無數小行星的碰撞;小到我們每天走路可能不小心摔跤,生活原本就時刻處於各種偶然之中。

從某種意義上講,有序和規律是一種錯覺,無序和無常才是生活的本來面目。

安全和有序,正是人類幾千年來逐漸為自己創造的生活空間,它就像我們的房屋,可房屋本身卻置身於時刻變化的地球之上。

疫情肆虐的同時,前幾天成都附近又發生5.1級地震,幽默的成都人民段子就出來了:

“跑還是不跑?先穿衣服還是先戴口罩?往哪裡跑?是出門躲地震還是在家躲疫情……剛剛那一瞬間我經歷了大腦的超負荷運轉!在線求幫助!”彷彿疫情時期的莎士比亞。

於是又有人總結:“2020年原本設計的目標:1.事業有成 2. 賺夠100萬 3.告別單身 4. 換車換房……算了,就一個目標——活著!”這是多麼“痛”的領悟,卻道出了生活的真諦——珍惜生命的有限,因為生活本身太無常,珍惜當下的每分每秒,因為這就是生活本身。

當下的“疑病症”只是一種焦慮反應

其實,當下的“疑病症”不是精神科診斷的“疑病症”,而是一種應激狀態下的焦慮反應。它會表現為身體、情緒、思維、行為等方面的暫時性失常。

身體方面,壓力過大、持續緊張會導致失眠、消化不良、胃疼、肚子疼、頭疼、出虛汗、渾身發熱等全身性的不適反應。

情緒方面,則表現為過度緊張、恐懼、擔憂、害怕、憤怒、抑鬱等不良情緒。嚴重者甚至出現驚恐不安,情緒失控等情況。

思維方面,壓力過大會使個體的注意力變得狹窄,出現“選擇性注意”,只關注和疫情相關的新聞,甚至只關心自己擔心的信息;還可能會感到記憶力和思考能力下降,或者無法做出決策。

行為方面,反覆諮詢和疫情相關的信息,反覆和周圍人討論疫情的危險性等。或者坐立不安,有的還會通過重複行為獲得安全感,比如反覆洗手、反覆測體溫等等。

應激反應如果採取恰當的應對措施,就可以逐漸得到緩解,反之,則會愈演愈烈,導致對身心的慢性損傷。我們該如何處理呢?

第一,如果是客觀的“疑病”,跟現實狀況相符,比如身處疫區,的確接觸過感染者(或確診病人),也有較為典型的症狀出現,那即便心理壓力很大,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是正常的心理反應,而不是無端的“疑病”。那就採取相應的防治、檢查或治療措施就好了。

第二,如果現實情況受疫情影響較小,比如從沒和感染者接觸過,仍然擔心自己會得病,這種情況就是心理因素更多。如果程度較輕,自己調節,比如儘量堅持正常生活秩序,學習、工作,適當遊戲、適當鍛鍊、適當通過溝通和調侃等方式轉移注意力和宣洩焦慮情緒;如果程度較重,自己想盡辦法也難以克服,可以通過心理援助熱線尋求心理諮詢,或通過醫療援助渠道尋求藥物治療的幫助,都能比較有針對性地緩解“疑病症”。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心理與行為研究所副研究員)

持续紧张下,如何缓解我们的“疑病症”?持续紧张下,如何缓解我们的“疑病症”?

作者:徐旋(安徽送變電工程有限公司送電分公司)

責任編輯:劉博文、tamako審校:董鐵瑩、陳敏、劉曉終審:愉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