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在上的“父母感”,對娃有害無益,遠不如做娃的“知心朋友”

可能是老一輩的傳統思想的影響,不少家長仍然認為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自己是具有天生的優越感的,而就是這種優越感導致不少父母不能以相對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殊不知,這種高高在上的父母感除了滿足家長所謂的虛榮心之外,對於孩子的教育來說是有害無益的。

我有一個朋友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由於原生家庭的影響,她認為孩子的一切,自己都有權干涉,連孩子跟哪個小朋友一起玩耍都要管。尤其是在孩子考試考砸的時候,這種天生的掌控感就表現得更為強烈。朋友常常不去深入瞭解孩子考砸的原因,反而以父母自居,先把孩子打一頓再說。久而久之,孩子的成績也只會越來越差。

對此,我也是有心無力。著名的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高高在上的“父母感”,對娃有害無益,遠不如做娃的“知心朋友”


那麼作為家長的我們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成為幸運的人呢?

第一、幫扶孩子而不是隨意指點

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喜歡用說教的方式,總是喜歡用“你應該怎麼做”或者“你不應該怎麼做”這樣的刻板句式來指點孩子的行為。而這種直接幫孩子做決定的行為,會大大挫傷孩子主動思考的積極性。沒有人喜歡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不要覺得孩子年紀小,就會喜歡這種被父母安排得明明白白的的感覺。

孩子恰恰需要的是父母勇敢放開手,然後在身後悄悄保護的感覺。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對這個世界就是充滿好奇心的,讓孩子自己去探索,才能讓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也就能讓孩子主動地將精力投入到喜歡的事物上。

而家長看似權威性的教育會如一塊大石一般壓在孩子心頭,會讓不自覺的開始否定自己,在這種無形的壓力之下,孩子珍貴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非但不能得到發展,相反還有可能被牢牢壓制。所以說,家長還是需要給孩子創造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讓孩子在自由的環境中茁壯地成長。試想一下,如果連如何玩耍都需要家長來教,那麼孩子的主動參與的熱情與獨立思考的能力什麼時候能夠得到發展呢?


高高在上的“父母感”,對娃有害無益,遠不如做娃的“知心朋友”


第二、找回久違的童心

找回久違的童心或許對於許多父母來講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因為父母都有自己作為成年人的自尊心,但這種自尊心在陪孩子玩耍的時候只會顯得累贅,過度看重自尊心會將孩子與父母之間交流的可能性給直接隔斷。與父母不一樣的是,孩子正處於懵懵懂懂的時期,對於世間萬物都有探究的渴望,如果在這種時候,父母只會遠遠地站在一旁,從來沒有想過參與進孩子可愛的世界裡,那麼親子雙方的親密度也就會慢慢地被消磨。


高高在上的“父母感”,對娃有害無益,遠不如做娃的“知心朋友”


第三、放下父母感

如果父母將自己的這個身份看得太重,在陪孩子玩耍的時候端著高高在上的姿態,就可能會讓孩子產生一種畏懼的感覺,那麼在孩子受了委屈或者做錯事情的時候,甚至都不敢跟爸爸媽媽溝通交流。所謂的父母感被凸顯得太過的時候,還會對孩子的自我意識的發展造成不可逆的影響。尤其是在父母給予了孩子過多的壓力的時候,孩子就會自動將付出的努力看作是討父母歡心的一種必要過程。如果不能及時引導,孩子的自我人格就不能成型。因此,有時候,鼓勵孩子“自我”一些,並不見得是壞事。


高高在上的“父母感”,對娃有害無益,遠不如做娃的“知心朋友”


第四、按住噴發不良情緒的開關

與父母相比,孩子的心靈像一塊白板一樣,對於外界的變化也是非常敏感的,不要覺得孩子年紀小,他就會對身邊發生的變化一無所知。只不過孩子過於敏感有時候也不見得就是一件好事,因為孩子還沒有具備分辨好壞的能力,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孩子都會全盤接收。所以說,若是父母的行為過於粗魯,就會變成一塊塊洗不掉的汙垢在孩子心靈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尤其是有些家長碰到自己娃娃闖禍的時候,通常會對孩子進行責罵,而孩子面對這些負面信息時也會一字不落地聽進心裡去。有些家長還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的性格,但這顆心就算再柔軟,懵懵懂懂的孩子始終無法完全抵禦住刀子嘴的攻擊,也就無法準確體會到刀子嘴下,爸爸媽媽那顆柔軟的心,因此,久而久之,有些孩子就會產生應激性的反應,只要爸爸媽媽在場,孩子總是容易會被再次捲入到那些負面信息當中,並且無法抽離。


高高在上的“父母感”,對娃有害無益,遠不如做娃的“知心朋友”


第五、放開自己

許多家長之所以無法從父母感的桎梏中逃脫出來,可能是生活的壓力也把他們壓得喘不過氣,在成人的世界獨行太久,早已忘卻了那個原本真實的自己。所以家長可以趁著與孩子玩耍的時候,同樣放開自己,用一種看似幼稚的方式在孩子新奇的世界裡徜徉,父母本身也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洗禮,因為孩子的快樂是那樣的簡單又直接,同時這種快樂也有著超強的感染能力和治癒的奇效。而在家長真正放下高姿態的時候,也能讓孩子與自己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孩子也就更容易感受到父母身上的一種令人心安的信賴感,這種滿滿的信賴感也會讓孩子變得更加有信心。因為孩子知道,不管自己做什麼,爸爸媽媽是值得信賴的,是值得依靠的。


高高在上的“父母感”,對娃有害無益,遠不如做娃的“知心朋友”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經說:“人的童年時期很重要”,而家長選擇的教育方式毫無疑問會對孩子的童年時期造成巨大的影響。因此,作為家長的我們嘗試跟孩子做朋友吧,做一個能夠在孩子身邊默默幫扶的朋友,一個能讓孩子內心自由的朋友,一個能讓孩子產生依賴感的朋友,讓孩子成長為一個自信心十足的孩子,當孩子自信心爆棚的時候,他就會對這個未知的世界投入更多的熱情與善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