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特殊的總結


一份特殊的總結

從1月30日進入隔離病房工作,今天已是13天,按醫院規定,再過兩天我們就要離開這裡,到休息區隔離。作為孝感市第一人民醫院東城院區隔離病房的護理負責人,我回顧了一下這十多天的工作和生活,留在我腦海中的是滿滿的感動。領導的關心,親朋好友的支持,重慶專家的馳援,團隊成員的協助,醫院的後勤保障,還有病人的理解和配合,無不深深地感動著我。

東城院區隔離病房是新改造的病區,第一批進入的10名護理人員中,除了我這個經歷過SARS的老兵,其它的同志都是80後90後的年輕人。陌生的環境、恐懼的心理、緊張的工作、各種物資準備不足、迅速入住的病人,把我們這個團隊忙得暈頭轉向。我本來有心理準備,提前也做了功課,但實際工作困難還是很多。早上6點半到病區,忙到晚上九點才把事做完。除了疲憊,人也變得有些煩躁。這樣不行,工作必須要有條理,工作環境要重新整理,一切以合乎規範方便工作為宜。於是,我留下幾名骨幹護士,把一天工作中的問題提出來,一起討論,列出各班工作職責和流程,更改排班模式,清理庫房,打印粘貼標識,擬出缺乏的物資清單,通知後勤保障人員送物資,一直忙到晚上11點,大家才一起下班。


一份特殊的總結


第二天,重慶專家團隊正式進駐隔離病房,李豔護士長也參加到我們的隊伍,正式啟用三樓隔離病區,有了專家們的加入和指導,加上前一天的工作經驗,三樓隔離病區的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起來。第三天同時啟用四樓五樓隔離病區,同時,每個病區加12張病床,隨著又一批護理骨幹成員的加入,病人數量也達到140人。病區裡到處可以看到工作人員的身影,雖然看不見彼此的臉龐,但每個人都在認真履行各自的職責:病人管理、治療、消毒、各種數據的收集上報、信息傳遞、與各方的溝通、後勤保障……

在隔離病房,護士要做的事很多,很多簡單的工作都變得相對複雜。比如:病區護士穿上防護服給病人做治療,觀察病人病情,瞭解病人信息,與辦公區的護士要用電話和對講機交換信息,紙質的信息就拿到交換區由辦公區護士拍照傳遞信息。病人的吃飯,病房清潔消毒這些生活護理全部由護士完成。當然,護理部配備給我們一個十分優秀的團隊,大家團結協助,工作中遇到困難就想辦法解決,一些小竅門、實用的方法在工作中得到推廣,不但方便了我們的工作,而且保證了工作質量。比如:我們根據病人在隔離病房需要的日常物資,自制病人生活物資供給單,上面有住院病人需要的物品名稱數量、醫院的地址、病區的聯繫電話、家屬送物品來後與隔離病房護士的交接地點及方式。看似簡單的一張紙條,解決了病人10多天生活中的物品補充,也緩解了患者家屬的擔憂,病人的情緒也穩定下來;還有自制的醫療廢物桶、利器盒、筷子收集器等,不但緩解了特殊時期物資供應不足,也保證了醫療廢物的規範回收……

如果說這次疫情是一場戰鬥,那麼全民後勤保障就顯得特別重要,在這裡,我們不僅是一名醫務工作者,我們還是一名優秀的保潔員、一名默默無聞的搬運工,大家一身多職,看著窗明几淨的辦公區域,乾淨整潔的病房,不是外面顯目的幾個大字,真看不出我們這裡是隔離病房。每天快到吃飯的時間,食堂的師傅就會把將近200份工作餐送到一樓清潔通道,辦公區的醫務人員結伴到一樓抬飯,按病區分發;每天的物資也是由外面保障供應的老師們送到一樓,再由辦公區的人員一點點扛上樓。他們沒有半句怨言,也幾乎不要我吩咐。最讓我感動的是90後邱賓醫生,他不管白班夜班總在科室,一閒下來就問:“護士長,還有什麼事需要我做嗎?”一次,他看見用呼吸機病人的氧氣儲備不足,竟自告奮勇地穿上防護服把隔離區一樓的50筒氧氣轉運到三樓病房,整整花了三個多小時,三樓的護士小姐姐還以為他是送氧氣的工人。有時,我真的很累,但一看到這個一刻不閒的年輕人我就又有力氣了!

在這次戰役中,重慶專家組的老師們也特別讓我感動。他們來到病房,用自己的醫技治療病人的同時,還給病人帶來強大的心理支持。病人都知道,在這裡,他們不斷享受到孝感市第一人民醫院醫務人員的照護,而且還有來自遠方重慶專家的醫療和護理。老師們和我們同吃同工作,同樣做後勤保障工作。從專家們身上,我看到的是嚴謹慎獨的精神,吃苦耐勞的作風,一絲不苟的工作方式。特別是兩位高年資的感控專家,每天從早到晚堅守崗位,督促每一位進入病房工作人員的防護工作,正是有了各方面的努力和各位老師們的辛勤付出,我院第一批治癒患者從隔離病房出院,現在陸陸續續出院16人,全體醫務人員無一人被感染。大家少了剛進來時的那份忐忑,在我們臉上更多的是自信和從容……


一份特殊的總結


這場戰鬥還在繼續,還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在上演,我們即將退出休息,但我們同時也做好了準備,戰鬥不止,我們隨時待命,眾志成城,戰疫必勝!

作 者:劉愛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