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美國工廠》:視角不同、意象不同


紀錄片《美國工廠》:視角不同、意象不同

獅身人面像正面照


紀錄片《美國工廠》:視角不同、意象不同

獅身人面像背後照

獅身人面像,從不同角度照相,得到不同的圖像。這個圖都是真實的,但給人的印象大不同。

這些日子,影視界最大的新聞就是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做製片人的《美國工廠》獲第9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美國工廠》,讓福耀玻璃位處美國的玻璃工廠,以及福耀掌門人曹德旺進入高光時刻。

反映中國企業走進美國的《美國工廠》獲第92屆奧斯卡最佳紀錄長片,當然值得高興。然而,正如獅身人面像,從不同角度照相,得到不同的圖像一樣,《美國工廠》視角不同,大家感悟也不同。電影講述中國“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國“鏽帶”投資辦廠的傳奇故事,曹德旺在一個破敗的廠房舊址上投資修建了福耀玻璃工廠,重新僱傭當地的美國工人,開始生產汽車玻璃。美國社區民眾對中國投資持積極樂觀的態度,甚至非常感謝中國投資商。但是,在生產過程中,再就業的美國員工當中,部分人由感恩到抱怨,嫌工資太低,加班,受了工傷,不被尊重等等。而中國的老闆和管理者們卻充滿無奈,由於美國的工人生產效率太低,工廠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不過,最終大家彌合了分歧,自2018年開始,在美國的福耀玻璃工廠終於開始盈利。

看完電影,作為國內觀眾來講,如果不仔細品味,會有一種自豪感,覺得“中國製造”無人能比,有絕對的優勢;但認真品味,發現其實電影很優秀,給我們另外一個角度觀察我們的企業:他們的管理、他們的文化還有他們的未來。儘管作品沒有任何提示,但導演的主題還是在“真實”的封面之下,等待我們閱讀。


紀錄片《美國工廠》:視角不同、意象不同


紀錄片《美國工廠》:視角不同、意象不同

客觀地說,《美國工廠》的視角,確實和我們不同,他們站在歐美的角度,在我們習以為常的場景下,他們有自己的角度,讓觀眾自己思考,自己評價。

場景一: 是曹德旺在看到已經建設完成的廠房大門的時候,突然毫無理由地要求:“門要換個方向。”

場景二 :工作人員詢問是否在開幕典禮上搭一個防止風雨的雨棚,曹德旺自信滿滿地對著一群美國人說:“相信我,10月的天氣會和今天一樣好。”那一刻,彷彿他才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然後憑藉個人判斷,曹德旺取消了天氣預防計劃。

作為企業家曹德旺,他有自己的判斷,有自己的經營理念,大門的方向,可能不符合中國人的“風水說”,而不會下雨,是曹德旺是根據中美緯度相同,生活經驗得出的結論。這對一個大企業來說,是根本不值一提的小事情,而導演卻十分重視,為什麼?因為歐美靠的是“數據”,而我們靠的是“經驗”。其實也是讓觀眾有中國企業領導“個人說了算”的問題,因為這和西方“職業經理人”的經營理念相差太大。

紀錄片《美國工廠》:視角不同、意象不同

場景三 :一群美國員工前往福耀的中國總部進行學習觀摩,其實這是一次文化“融合”,他們參加了2017年福耀集團的迎春晚會。當美國員工看到這樣一群工作起來像機器人,而在舞臺上發自內心歌頌企業,參加迎春晚會的一名美國員工,面對這一切,近乎哽咽,他們並不是感動,而是覺得文化差異太大。迎春晚會很多企業都搞,大家辛苦了一年,到年終一起放鬆一下,有美食、有節目、還有獎品,同時在晚會佈置的主題上,一定是“團結奮進”,然而不同文化北京的美國人卻感到不可思議,因為他們在工作中,很強調自己是“被僱傭者”,打工掙錢,企業是“老闆的”他們會被“僱傭者”為企業發展發自內心的興奮感到莫名其妙?

場景四 : 美國員工到中國本部參觀,他們看到員工唱完“福耀托起,透明的世界,春滿中華,福耀人間……”嘹亮的廠歌過後,工人開始每日集訓: 報數、喊口號、鼓掌,“我們的隊名? 改進隊! 我們的口號?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他們內心應該是震撼的,中國員工“軍事化管理”,他們也回去模仿,結果美國員工反感無比,甚至覺得不可思議。這個梗其實是“老梗”,當年日本企業到美國發展,也有相同的經歷,邁克爾基頓出演一部爛尾喜劇電影《超級魔鬼幹部》:日本管理層人員帶領美國藍領工人做集體操,白襯衫黑西褲的日本人員一邊做操一邊號召下面的員工一起做,下面穿藍色工裝的美國工人叼著煙不為所動並相視而笑。

紀錄片《美國工廠》:視角不同、意象不同

場景五:中國員工可能是背井離鄉來打工,一個女工一天甚至工作12小時,在美國的中國員工,遠離家鄉,照顧不了子女,並且加班加點。這個場景也許有些誇張,也許是事實,但中國人到外地打工,就是為了改善生活,為了老家的孩子老人的生活,這對於我們來說,是習以為常,但對外國人來說,其實就是“血汗工廠”。

紀錄片《美國工廠》:視角不同、意象不同

場景六:中國人鼓勵美國員工反對工會的場景,這在投資方來說,確實是明智之舉,但作為“工會強大”的歐美,他們已經習以為常,並且作為一種文化,好比而西班牙這個國家很奇怪,他們習慣晚睡晚起,然後中間再來一個長長的午休,所有人都認為不好,但西班牙人肯定你的反對肯定是“夢幻一般”不可思議。這個場景,對西方來說,他們的潛臺詞就是“中國企業不尊重當地文化”。

場景七 :《美國工廠》的美國員工大部分都是年紀很大的,並且很多工作,都需要中國工人手把手進行傳授,也就是“美國人已經失去優秀”當地人當地年輕人都選擇去華爾街和硅谷,留在福耀公司的基本上都是年紀大的。他們發現工廠的中國式管理和他們的文化傳統、習慣格格不入。最終集中體現在對於收入的不滿上,原本平均29美元/小時的“舒適藍領工”近乎消失,現已被平均12.84美元/小時且“忙死忙活”的工作所替代。工人們的薪水只能達到通用汽車時期的一半。離他們當初的期望值相差甚遠。

確實,《美國工廠》是站在西方的角度開看待他們“驚奇”的一刻,而大部分中國人看了以後,也許感觸沒有那麼大,也許這就是他們的日常。他們之所以選擇這些場景,不是他們立場“偏頗”,而是文化的不同,他們覺得很新鮮。但我們也有反思,是不是我們的企業在很多方面應該改進一下,同時為我們蓬勃發展的中國企業走出去,給我們一個善意的提醒。

《美國工廠》真的是一部淺顯,但主題深刻,值得我們深思的電影。這不是一部表揚我們的,也不是在諷刺我們的,它是一個客觀存在,也有好心的規勸和“等著瞧”的看破紅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