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志怪故事——陳鸞鳳

陳鸞鳳

原著(唐)裴鉶

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有個叫陳鸞鳳的,是海康(廣東省海康縣)人。他自負義氣,不怕鬼神,鄉親們都稱他為後起的周處。海康有座雷公廟,鄉人虔誠地這裡打掃祭祀。祈禱祝願的事過多了,妖邪奇妄的現象也時有發生。

古代志怪故事——陳鸞鳳

(海康縣,地處廣東省雷州半島上,與徐聞、遂溪兩縣合稱“三雷”,是雷州文化發祥地之一。當地民眾有雷神的信仰,雷神的原型就是陳文玉。

關於陳文玉有一個傳說:南朝時期,雷州有一名獵戶叫陳洪,他有一隻獵狗,長有九隻耳朵,每次出獵,他都用狗耳占卜:如果一隻狗耳跳動,只能打到一隻獵物;多隻狗耳跳動,就能打到多隻獵物;如果狗耳不動,則不宜出獵。此方法十分靈驗。一天,陳洪出獵前,看到狗的九隻耳朵都在動,他不由大喜:此行會大有收穫。獵狗走到一片荊棘叢裡,狂叫不停,陳洪一看,原來是一個大肉球!陳洪把它帶回家,突然,風雨交加,隨著一聲霹靂大炸雷,肉球即刻迸裂,從中跳出一個小男孩,左手掌中一個字“雷”,右手掌中一個字“州”,這也是雷州地名來由的傳說。於是,陳洪將小孩取名為陳文玉。)

唐貞觀年間,陳文玉任雷州刺史。其教化民眾,使得當地日益富庶。人民為了紀念他,立廟敬奉陳文玉為雷州之祖。當地也是南方巫文化盛行之地,所以文中說祭祀的活動很多。

當地人每年聽到第一聲雷響時,就記下了這個日子的天干紀日,以後每旬的這一天,所有工作都不能幹。如果有人不相信而違犯,夜晚睡時必遭雷擊而喪命,非常靈驗。一年正趕上海康地方大旱,當地人來到雷公廟祈禱降雨然而毫無響應。鸞鳳為此十分惱怒,說道:“我的家鄉乃是雷公的故鄉,雷公身為神靈卻不降福,還受到人們如此虔誠的祭奠和供奉!如今禾苗已經枯死,池塘已經乾涸,牲畜都拿來做了供品,還要這座廟幹什麼?”說完他便舉起火來把廟燒了。

在海康當地的風俗是不允許將黃魚和豬肉摻到一起吃。 有誰這樣吃了,也是必定被雷擊死。這天,鸞鳳手持砍竹燒炭的刀,站立在田野裡,故意將風俗所忌諱的這兩種食物摻在一起吃了下去,站在那裡等待著雷擊。果然有怪雲出現,惡風頓起,迅雷挾著暴雨向他打來。鸞鳳便將手中的刀在空中向上一揮,果然砍中了雷公的左腿,將它砍斷了。雷公跌落在地上,形狀象熊和豬一樣,頭上有毛有角,長著青色的肉翅膀是,手執短柄的金剛石斧,傷處血流如注。這時,雲和雨都消失了。

古代志怪故事——陳鸞鳳

鸞鳳知道雷公已經沒有什麼神力,便跑到家裡告訴親人道:“我把雷公的腿砍斷了,你們快去看!”親人聽了又驚又怕,跟著他一起前去觀看,果然看到雷公的腿已被砍斷。鸞鳳又舉起刀來要把雷公的脖子砍斷,還要吃它的肉。眾人將他拉住,制止他說:“雷公是天上的神靈,你是下界的凡人,再要加害雷公,必定使我們全體鄉民遭受災禍。”眾人死勁兒扯住他的衣襟,使鸞鳳不能奮力舉刀去砍雷公。

不一會兒,又有烏雲雷電籠罩上來,裹帶起受傷的雷公和它的斷腿離去了。接著便下起了大雨,從午時一直下到酉時,田裡乾枯的禾苗都活了過來。但鸞鳳便卻遭到老幼鄉人們的一致訓斥,不許他回家。

鸞鳳只好帶著刀走了二十里路,到了表兄家。到了夜晚,他又遭到雷霆的襲擊,住的房子也被天火燒光了。他又持刀站在院子裡,雷公終於未能傷害他。事後有人將他從前砍傷雷公的事告訴了他表兄,於是鸞鳳又被趕了出來。鸞鳳又到寺廟裡去落腳,到了夜晚同樣被雷劈,跟以前一樣遭到天火的燒害。鸞鳳知道已經沒有容納自己的地方,他便趁夜舉著火把走進一個長滿石鐘乳的巖洞裡,雷火再也不能來襲擊他了。在巖洞裡住了三夜之後他便回到了自己的家裡。

自此以後,海康一帶每當遭逢旱災,當地人便湊錢給鸞鳳,求他按照從前的辦法將黃魚和豬肉摻在一起吃下去,象上次那樣持刀站在田野裡,每次都有滂沱大雨從天而降,而鸞鳳本人卻一直遭不到雷擊。這樣過了二十多年,民間稱鸞鳳為雨師。

古代志怪故事——陳鸞鳳

古代志怪故事——陳鸞鳳

到了太和年間,刺史林緒得知此事,便把鸞鳳召到州府衙門,詢問此事的前因後果,鸞鳳說:“在我年輕力壯的時候,氣威膽壯,心如鐵石,鬼神雷電之類完全不放在眼裡,甘願犧牲自己的生命,拯救萬民百姓。即使是天帝怎能使雷鬼恣意逞兇呢!”說完便將自己那把刀呈獻給林緒。林緒送給他一筆豐厚的報酬。


(關於豬肉和魚肉混吃犯忌的事,在唐朝沈既濟的《雷民傳》有類似記載:“有以彘肉雜魚食者,霹靂輒至。”唐朝劉恂《嶺表錄異》中有《雷公廟》一條,其中也說“有以魚彘肉同食者,立為霆震。”可見當時民間確有這一說法。

雷神的形象自古以來有所演變,如先秦的《山海經·海內東經》謂雷神“龍身而人頭”;魏晉六朝的《搜神記》中雷神的形象是“嘴唇丹紅,眼睛像銅鏡,毛角長三寸,身體像豬羊,頭像獼猴”,在唐代的小說中,雷神的模樣是“身體青色,駝背,帶有金斧木楔,身體有麻線勾結“,或者“身體樣貌像熊豬,有毛有角,青色肉翅,手執短柄剛石斧”。到明清的神魔小說如《西遊記》、《封神演義》中,雷神被稱作“雷聲普化天尊”,雷神相貌是“面如重棗,尖嘴獠牙,猙獰惡狀”、“脅下肉翅,飛起半空,手持鑽錘”,總之和我們在圖畫看到的雷公接近,比較兇惡就是了。

唐朝房千里《投荒雜錄》裡也記載了一個相似的故事:有一位雷州的居民,看見空中一個豬頭麟身的怪物,他揮刀去砍,這個怪物跌落地上,血流道中,雷震得更加厲害。這天晚上,這怪物凌空而去。從此後,此人家中頻頻發生火災,無論他逃到哪裡,都無法避免,最後他逃到山洞裡,才倖免於難。這個故事和本篇如出一轍,可見這本來就是一則流傳較廣的民間傳說。)



<strong>【原文】唐元和中,有陳鸞鳳者,海康人也。負氣義,不畏鬼神。海康者,有雷公廟,其應如響。時海康大旱,邑人禱而無應。

<strong>鸞鳳大怒,曰:“我之鄉,乃雷鄉,為神不福,焉用廟為?”遂秉炬之。其風俗,不得以黃魚彘肉相和,食之必震死。鸞鳳持竹炭刀,以所忌物相和啖之,果迅雷急雨震之。鸞鳳以刀上揮,中雷左股而斷。

<strong>雷墮地,狀類熊豬,毛角,肉翼青色,手執短柄剛石斧,流血注然。雲雨盡滅。鸞鳳知雷無神,遂馳赴家,告其血屬曰:“吾斷雷神之股矣,請觀之。"親愛愕駭,共往視之,果見雷神折股,而已又持刀,欲斷其頸,齧其肉。為群眾共執之,曰:“我一鄉受禍”鸞鳳奮擊不得。逡巡,復有云雷裹其傷者,和斷股而去。沛然雲雨,自午及酉,涸苗皆立矣。遂被長幼共斥之,不許還舍。於是持刀行二十里,詣舅兄家。

<strong>及夜又遭雷火,天火焚其室。復持刀立於庭,雷終不能害。旋有人告其舅兄向來事,又為逐出。復往僧舍,亦為霆震,焚如前。

<strong>知無容身處,乃夜秉燭,入於乳穴嵌孔之處,後雷不復能震矣。三螟然後返舍。自後海康每有旱,邑人即醵金與鸞鳳,請依前調二物食之,持刀如前,皆有云雨滂沱,終不能震。

<strong>如此二十餘年,俗號鸞鳳為雨師。至太和中,刺史林緒知其事,召至州,詰其端倪。鸞鳳雲:“少壯之時,心如鐵石,鬼神雷電,視之若無當者。願殺一身,請蘇萬姓,即上玄焉能使雷鬼敢騁其胸臆也!”遂獻其刀於緒厚酬謝其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