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藏在大山深处的狼牙口关


当第一次在资料中看到狼牙口关这个名字,就莫名其妙对它产生了兴趣。狼牙口关,地处山西灵丘县与河北涞源县交界之地,位于狼牙山主峰西南端,海拔一千七百一十六米,据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狼牙口在倒马关西南六十里。三关外墙至此,与内墙合为一。西北至山西灵丘县百二十里。宋嘉定十一年,金保定将张柔会兵趣中山,蒙古兵出自紫荆关。柔遇之,遂战于狼牙口、马踬,为蒙古所擒。亦曰狼牙岭。”

其所述“三关外墙至此,与内墙合为一”表明明长城出北京居庸关、倒马关、紫荆关三关后,由此进入山西并与山西镇内长城汇合,这里虽地处山西,但并没有纳入山西镇管辖,而是按着长城防御的需要划归到地处河北的真保镇管辖,同时这里还是以繁峙县茨沟营为中心的“茨”字编号敌楼的起点。

狼牙口关地形险要,为古时要道咽喉,关口东西两侧山陡沟深,两道山梁在半山腰相交形成一个簸箕样的形状,狼牙关口则恰好处在簸箕底部的东侧。虽说时光飞越,风雨无情,但狼牙口这一古关却在经历了几百年的风吹雨淋后却依然昂立山头,而不同的只是昔日充满着血雨腥风的险关因失去了原有的防御作用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而变得格外的安宁和孤独。


狼牙关口为石砌券门,门洞约2.5米高、2米宽,关口两侧筑有约6米左右高的石砌城墙,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在关门的两侧,各嵌一方石匾,关门西侧门匾刻“狼牙口”三个大字,东侧门匾刻“狼牙险道”四个大字,匾头题小字“钦差整饬井陉等兵备兼理马政驿传、山西提刑按察司副使乔严”,匾尾属“万历十三年岁次乙酉中秋吉旦立”,字迹清晰可辨。

而建在狼牙口两侧的山梁上的两座砖砌空心敌楼,更像两个忠诚的哨兵一样,警惕地守候着关口的安危。其中,位于关口西北约1华里山梁上的敌楼为“茨字壹号台”,楼台主体基本完好,顶部毁损严重,楼体东、西、南三面墙各置4个箭窗,券门北开,门额石匾无存。而另一座敌楼则位于关口南侧约1华里的险峻山峰上,此楼为“茨字贰号台”,楼体顶部垛口不完整,东、西两面各存有一个吐水嘴,楼体南、北、西三面墙各开有4个箭窗,券门东开。

狼牙口关名气不小,但寻访起来却颇费一番周折。因为就在山西与河北的交界处,恰好有一村名就叫狼牙口,当年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英雄故事就发生这里。所以,当面对着我们寻问着狼牙口怎么走时,村民们都不加思索的告诉的是这个地方,当我们顺利到达狼牙口村,看到并不见长城踪影时,经过详细寻问才得知了这一情况。图二在寻访途中所看到的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纪念馆。当年,王二小就是在这里被敌人残忍地杀害的。


问清了道路,但天色已晚,我们只能返回到其所在的镇上寻找地方住下。第二天早上4点多我们就起床出发,在一个叫做大地村的村口,由于我们早早的到来,打破了这里黎明前的宁静,在一阵接着一阵的一狂吠声中,一位放羊的老人走出了家门,此时,天色还没完全透亮,我想老人的心中一定充满着疑虑,对此,我主动和老人搭讪,再次核实了一下上山的道路,就这样我们开始踏上了第一次寻访狼牙口关的艰难路程……。

天渐渐的亮了,我也早已走的是汗流浃背,但始终不见长城的影踪,路上一个个不明的叉口也开始对我们所选择的路线产生了怀疑,对还是不对?面对空旷的山谷,没有人能够回答,此时只能靠运气来决定我们所付出的一切……。

突然,山腰间传来了影友兴奋的喊声:“看到了,看到了,我看到敌楼了。”此时,已经是精疲力竭的我顿时来了精神,转身向着高高的山坡爬去,一步、二步……,看到了,我也终于看到了矗立在另一侧山梁之上的敌楼,而此时的初升的太阳也开始把金色的阳光洒在了高高的敌楼之上,面对着眼前的一切,我向着高高的狼牙口关快速奔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