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非遗,了解利辛杨氏面塑

在利辛县永兴镇杨元村,

有种延续几百年的民间艺术绝活——杨氏面塑。

面塑传人杨攀峰自幼跟随爷爷

学习面塑制作技艺,

祖孙俩是远近闻名的“捏面王”。

走近非遗,了解利辛杨氏面塑

杨攀峰的面塑作品曾荣获

深圳市第七届外来青工文体节综合类银奖、

中国工艺文化创意铜奖、

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

中国(广州)民间工艺博览会中国民间工艺精品奖等,

2015年,利辛杨氏面塑列入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走近非遗,了解利辛杨氏面塑

传统的杨氏面塑形象多是传统戏曲、四大名著、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比如刘备、关羽、张飞、福禄寿、八仙、嫦娥、哪吒、唐僧师徒、杨家将、水浒英雄、十二钗等。后来,杨攀峰增加了一些卡通人物以及瓜果蔬菜等。从高不嬴寸的喜羊羊到身长六尺的足球明星C罗,无不塑造的惟妙惟肖,足可乱真。

走近非遗,了解利辛杨氏面塑

面塑源于民间习俗,比如淮北地区春节的时候,做成“莲花”和“鱼形”的面塑, 表示“连年有余”;正月十六闺女给娘家父母送的老雁。孩子满月,外婆家送给孩子十二生肖的面圈,或者“麒麟送子”,祈求“圆满”。杨攀峰爷爷捏的就是这类面人,吹着自己用面做的唢呐,走村串巷推销面塑产品。

走近非遗,了解利辛杨氏面塑

杨攀峰的面人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在传统面人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想象的元素和现代的元素,创造性发展了看型捏塑的技术。一个人物或者一张照片反复看上几眼,就能塑出人的模样来,和真人的神情惟妙惟肖,达到神似。

走近非遗,了解利辛杨氏面塑

杨氏面塑采用的工具,主要是拨子、梳子、篦子和剪刀。制作手法基本还是传统的捏制手法,采用了揉、捏、压、搓、滚、碾、拨、切等多种技法。捏面塑用的面是三成糯米粉和七成白面掺和而成,并加适量的盐、糖、添加剂等,这样不容易腐裂。上锅蒸制半小时左右,再揉匀、调色,制成各种彩色的面。面有粘性 , 在捏面之前要用黄蜡润手。

走近非遗,了解利辛杨氏面塑

杨氏面塑艺术具有很好的审美价值,它造型略有夸张,注重神气,淳朴敦厚、色彩艳丽,给人以亲切,体现了创作者质朴的心境和保留的童心。它塑造的形象是符合民俗文化心理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面塑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功能。面塑艺术形象地传达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从而在潜移默化之间发人想象、启人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