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什么?读书和赏画看似无用,却以更纯粹的美充实着我们的精神

<strong>那些关于美的无用之用,皆为大用。

美是什么?很多对“美”持以功利性态度的人拼命地质询过这个抽象的问题,他们认为“美”毫无用处,不能用来一饱腹欲,也不能给自己带来金钱收入,只不过是一种假大空的说辞。

但是,朱光潜先生曾在《谈美》一书中说:“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国古代,孔夫子就很重视审美教育,曾将礼乐思想视为一种典范。早在上世纪,北大的蔡元培校长也已经提出过美育救国的观点。在这个颜值即正义的时代,我们的审美教育似乎仍任重道远。

美是什么?读书和赏画看似无用,却以更纯粹的美充实着我们的精神

以“貌”审“美”,因为贫瘠单一而堕入肤浅与无趣的审美观。

在社交生活领域,网上流行着一种观点: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人品。细看之下,这短短十二个字的总结将“颜值”放在了第一位。颜值,就是外貌的价值,不单单用于人的外貌,更用于所有事物的外表。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审美就变得更加视觉化了。

在一些中国人的审美里,尖下巴、大眼睛、白皮肤,是他们对一个人的颜值审美观。更有很多人去按照这个样子整容。这种样子或许也是一种美,但是当一个社会中的很多成员都趋向这种美,那么审美的总水平就会整体降低,从而阻碍着对其它美的际遇。

外在美如果没有内在美的供应,再好看的一朵花,也会令人觉得厌腻与无趣。发现更深邃的美,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自我增益的教育。

美是什么?读书和赏画看似无用,却以更纯粹的美充实着我们的精神

审美的世俗化,给崇高的心灵以降维的打击。

美,就意味着脱颖于不美之中,给人带来清奇独特的神秘体验感。在现代社会,网络使得审美的传递变得日益高效与广泛,也就让很多审美不够独立的人有了随波逐流的机会。他们看到别人追求什么样的美,自己就跟着追求什么。

这种审美的不够独立性,最终会使人沉堕于与美背道而驰的世俗之境中。谁会喜欢一个不美的俗人呢?

美是什么?读书和赏画看似无用,却以更纯粹的美充实着我们的精神

符号化的品味,会让我们娱乐至死在“美丽新世界”。

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提到过一种观点:在未来,我们的文化将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而现在,这种庸俗文化似乎在萌芽。

<strong>符号化的品味,隐秘而极具对美的杀伤力。

比如当我们毫无理性地去追求名牌商品时,还不都是因为品牌——一种符号,所带来的某种虚荣的审美快感吗?时间长了,我们会丧失对美的发现与追求,这是在变相的令我们的精神挨饿。

如果美是一种务虚的概念,不为人所需要,那么为什么人吃饱了以后,需要作画弹琴?人又为什么会为自己挑选样式美丽的着装?看来美是一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与之断联的行为。看书赏画,确实无实际之用,但是正是在物质方面起不到用处,它们才会以更纯粹的形式充实我们的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