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戈鐵馬,古驛道上的可渡關

從威寧縣的么站鎮、金斗鄉過可渡河就到雲南宣威的楊柳鄉。這極為普通的一段路,在以前、在過去竟然有上至總督、將軍、巡撫、下至七品縣令;也有狀元、文人墨客;商人販夫走卒及千軍萬馬走過,這就是千年古驛道及雄偉的可渡關。

這裡山高谷生,河水湍急,要渡河十分困難,於是這條河就稱“不可渡河”。直到清朝康熙30年,雲貴總督範承勳修建了石橋,人們從石橋上輕鬆就走過了這條河,當有人在問這條河還能不能渡過時?人們驚喜地回答:可渡可渡。

雄偉磅礴的烏蒙山連綿起伏,群山巍峨雄壯。山頂雲霧繚繞,山腳江水湍急。一條古驛道從黑色山戀上蜿蜒而下,過了石橋後又在紅色的土地上盤旋而上。鋪在古驛道上的石板在若干年的風霜雨雪侵蝕、在漫長的時光中人腳、馬蹄將石板的稜角磨去,一個個都玉滑圓潤。

億萬年流淌著的可渡河是北盤江的支流,河邊有一個規模很大的鄉鎮——楊柳鄉,在過去這裡是名聲顯赫的重要關卡——可渡關所在地,這裡是由黔入滇的重要通道。

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率領大軍從這裡經過、明朝時的傅友德大軍從這裡的路過、還有狀元楊升庵,清朝雲貴總督鄂爾泰等等都是從這裡走進彩雲之南的。當他們告別繁華的中原、告別溫馨的家庭、告別妻子兒女來到這天之涯、地之角的邊陲之地,跨進這偏避的可渡關時不知有何感想?

諸葛營、得勝坡、古炮臺、圍仗、奶仗(從前一位女將軍一邊和敵人拼殺,一邊休息時抓緊時間給孩子餵奶)、繃仗,從可渡關的這些地名可以看出這個地方的戰略位置十分的重要。

因為位置是很重要,所以,這裡發生過戰爭次數沒有人能數得清楚。當每次可渡關城樓上旌旗飄搖的時候,又有不知多少顆人頭落地?可以說可渡關古驛道上曾經灑滿了鮮血。

當然可渡關除了刀光劍影之外,也有俠骨柔情的一面。這裡不但有眾多的歷史文物古蹟,還有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


金戈鐵馬,古驛道上的可渡關


金戈鐵馬,古驛道上的可渡關


金戈鐵馬,古驛道上的可渡關

一,在可渡河畔高高的翠屏崖上,鐫刻著八個“方丈有餘”的大字:“山高水長,水流雲在”。這是明朝嘉靖年間,寫過《三國演義》開篇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臨江仙一詞的狀元郎楊升庵寫的。楊升庵被貶謫雲南時,一路爬山涉水,當走到可渡關這個偏僻的河谷裡時遇到了宣威籍御使繆文龍。兩人一見如故,“詩酒往來,盤桓數日”,這一次酒酣興高時揮筆寫下了這幾個大字。

二,可渡橋。現在的三孔石栱橋是1917年由廣東虎門總司令趙越修建。橋長37米,寬2米,兩邊有半米高的欄杆。而以前有云貴總督範承勳建的石橋也被洪水沖毀。

三,在可渡村街上,即現在的楊柳鄉政府附近有一座炮臺及一個叫“三股水”的景點,一個山洞裡同時流出清、濁、乳白色三種顏色的水流。

四,古驛道。可渡河南北兩岸,保存了一段由青石板鋪成的驛道,全長5000多米,寬兩米,是雲南省保存最完整、最大規模的一段古驛道。這條古驛道始建於秦始皇時期,在漢朝王莽時加寬,又在明代朱元璋時候擴修,是過去古代雲南通往內地的“高速公路”。

五,別的名勝古蹟就多如牛毛了:可渡關南關門、北關門、古城牆、孔明橋、古碑林、古戲樓、古炮臺、烽火臺、接官亭、摩崖石刻等等。這些古蹟在可渡關大地上如閃耀的明珠,璀璨奪目。

金戈鐵馬,古驛道上的可渡關

從秦朝以來,千百年的時光悠悠而過,白雲蒼狗,古道西風的可渡古驛道上 走過的將相王候、達官貴人、走卒販夫、讀書學子無一不化做塵土,只有這條千百年來被行人、馬蹄踩踏過的古驛道依然靜靜地躺在大地母親的懷抱裡。不管是朝代的更迭,世事的變遷,古驛道上只有光滑的石板和古驛道旁的青草相伴著,過了一春又過一夏,石板和青草不棄不離。一陣微風吹來,青草擺動著,彷彿向那驛道上的石板問好,縱然人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