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診和確診新生兒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處理原則

2月5日,武漢兒童醫院確診兩例新生兒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其中,最小確診的新生兒僅出生30小時。

根據最新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國家管理方案並結合實際情況,中國當代兒科雜誌編輯委員會圍產新生兒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控管理預案工作組提出了新生兒2019-nCoV 感染防控管理建議。關於疑診及確診的新生兒的處理原則,該建議主要涉及以下內容。

疑诊和确诊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处理原则

疑診及確診的新生兒處理原則

診斷

新生兒感染後臨床表現可能會和成人表現相似,表現為無症狀感染、輕症感染和重症感染,新生兒尤其早產兒的症狀表現可能更為隱匿,不具有特異性,需要仔細觀察與甄別。潛伏期一般為 3~7 d, 最長一般不超過 14 d。確診感染需要在上呼吸道標本(咽拭子、鼻拭子)或者下呼吸道標本(痰、肺泡灌洗液、氣管插管吸取分泌物)標本中檢測出2019-nCoV 核酸或者病毒基因測序與已知的2019-nCoV 高度同源。

(1)疑似感染病例:在分娩前14 d 和分娩後28 d 以內的有2019-nCoV 感染病史的母親分娩的新生兒,或者新生兒期間直接暴露其他有2019-nCoV 感染病史的接觸者(包括家庭成員、醫護人員、探視者),無論有無症狀,應考慮疑似感染病例。

(2)確診感染病例:對於疑似病例,若具備以下病原學證據之一,可確診:①呼吸道標本或血液標本實時熒光RT-PCR檢測2019-nCoV 核酸陽性;②呼吸道標本或血液標本病毒基因測序,與已知的2019-nCoV 高度同源。

防治基本原則

(1)如患兒有2019-nCoV 患者接觸史,且臨床有咳嗽、發熱表現,胸片提示有肺部浸潤影像學改變,則為疑似病例。進行流感、呼吸道相關病原、血培養等檢驗進行相關疾病排查,並進行2019-nCoV PCR 檢測確診。

(2)如母親為2019-nCoV PCR 檢測陽性病人,所生新生兒需進入新生兒病房隔離、監護,並進行2019-nCoV PCR 檢測確診。

目前尚無有效的抗冠狀病毒藥物。避免盲目或不恰當使用抗菌藥物。可酌情使用靜脈用丙種球蛋白。

(1)所有疑似或確診新生兒病例應儘早收入新生兒病房監護與治療,臨床以對症、支持治療為主,維持內環境平衡,儘量避免氣道內操作。實施有效的單間安置和執行接觸隔離、飛沫隔離,在進行易產生氣溶膠操作時執行空氣隔離措施。

(2)新生兒重症病例的治療: 在對症治療基礎上,防治併發症,並進行有效的器官功能支持。對於以“白肺”為表現的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徵患兒,大劑量肺表面活性物質、一氧化氮吸入, 高頻振盪通氣(HFOV) 可能具有療效。特別危重病例必要時需要實施持續腎替代治療(CRRT) 與體外膜肺(ECMO)治療。

出院標準

(1)無症狀感染:每隔2 d 採集上呼吸道標本(鼻咽拭子+ 咽拭子)檢測2019-nCoV,連續2次(至少間隔24 h)呈陰性結果。

(2)上呼吸道感染:體溫恢復正常3 d 以上、症狀改善、連續2 次(至少間隔24 h)採集的上呼吸道分泌物標本(鼻咽拭子+ 咽拭子)檢測2019-nCoV 呈陰性結果。

(3)肺炎:體溫恢復正常3 d 以上、呼吸道症狀症狀好轉,肺部影像學顯示炎症明顯吸收,連續2 次(至少間隔24 h)採集的上呼吸道標本(鼻咽拭子+ 咽拭)和下呼吸道標本(痰液)檢測2019-nCoV 都呈陰性結果。

疑诊和确诊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处理原则

以上內容來自:中國當代兒科雜誌編輯委員會圍產新生兒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控管理預案工作組.圍產新生兒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控管理預案(第一版).中國當代兒科雜誌.2020.22(2):87-90.

【以上內容僅供學習參考,如涉版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