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部花6年跟蹤2000名兒童分析成功環境,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上個世紀90年代末,美國教育部進行了一項名為the 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ECLS )兒童早期教育的長期跟蹤研究。


其中有一項ECLS-K,即K12這個年齡階段。


他們調查了一千所學校裡的兩萬多名兒童,在六年的時間裡,收集學生們的考試成績,定期採訪學校老師和教導主任,以及電話採訪學生父母。


終於,得出了一個結論。


大家先來猜猜看,下面列舉的幾種因素,哪些跟孩子的學習成績相關?


小孩擁有高學歷父母

小孩擁有完整的家庭


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及經濟地位

小孩的父母最近把家搬到更好的小區


小孩的媽媽在30歲或者更晚的時候生她的第一個小孩

小孩的媽媽在孩子出生後到幼兒園之前不工作


小孩在家裡面有很多書籍(父母看的)

小孩的父母每天給他們讀書


事實,可能跟你的判斷大相徑庭。


01

有關:小孩擁有高學歷父母

無關:小孩擁有完整的家庭


孩子的學習成績和父母的學歷呈正相關。


父母受教育程度高,教育知識、理念都比一般人強,也會採取更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是可以媲美經濟資本的文化資本。


但是,擁有完整的家庭卻跟學習成績無關。


這個事實,澆了很多為了孩子不離婚的父母一盆冷水。


每次高考之後,都會有一波離婚潮。


美國教育部花6年跟蹤2000名兒童分析成功環境,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那些為了孩子選擇忍耐的夫妻們,在孩子拿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終於可以如釋重負,結束貌合神離的表演了。


美國教育部花6年跟蹤2000名兒童分析成功環境,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民政局也是司空見慣,勸都不勸。


美國教育部花6年跟蹤2000名兒童分析成功環境,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父母們以為一切是為了孩子,但孩子其實早就察覺出父母的感情出現了裂縫。


《少年說》裡,一名叫王贈祿的中學生對爸媽喊話,希望他們不要再冷戰了。


美國教育部花6年跟蹤2000名兒童分析成功環境,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他能清晰地記得父母冷戰時的相處狀態:


你們每天說話不超過五句,最長的不超過5秒。


父母之間是否還有溫度,孩子就是最敏銳的溫度計。


這種傷害,比父母親離婚大多了。


美國教育部花6年跟蹤2000名兒童分析成功環境,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家庭的包容和睦,遠遠比形式上的完整更加重要。


02

有關: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及經濟地位

無關:父母最近把家搬到更好的小區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父母擁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可以給孩子更多的教育資源。


父母的眼界、見識,也會給孩子帶來正面的影響。


去年,北京高考文科第一名熊軒昂說:


我是中產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這種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資源,決定了我在學習時能走很多捷徑。現在很多狀元,都是家裡厲害,又有能力的人。


美國教育部花6年跟蹤2000名兒童分析成功環境,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知乎上一個叫Umika Chan的清華學生,也曾講述過類似的故事。


進入清華的第一節課,老師讓他們填了一張問卷。


上面有兩個問題是:“你父母親的職業?”和“你上大學以前到過最遠的地方是哪裡?”


調查結果顯示,能夠上清華的學生,絕大部分父母都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較高的社會地位,也能夠給孩子提供優厚的資源。


老師說,他每年都會做這個問卷調查,得到的結果也大同小異。


也就是說,能考上清華,一部分原因在於他們的父母。


父母決定了他們在哪裡上小學、中學,決定了他們的學習環境,眼界和見識。


那把家搬到更好的小區呢?


並沒有什麼用。


印度電影《起跑線》中,米圖為了讓女兒進入好的學校,卯足了勁兒把家搬到了富人區。


為了融入富人的圈子,米圖在家中舉辦了大型的聚會。然而,女兒還是因為說不好英語被富人的孩子們排斥,也沒有通過名校的入學審核。


美國教育部花6年跟蹤2000名兒童分析成功環境,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米圖種種試圖偽裝成富人的嘗試,也都以失敗告終。


階層、貧富,越想掩飾就越是欲蓋彌彰。


把家搬到好的小區,猶如揠苗助長,稍有點風吹草動就立馬現出原形,根本無力支撐起孩子教育所需要的資源。


03

有關:小孩的媽媽在30歲或者更晚的時候生她的第一個小孩

無關:小孩的媽媽在孩子出生後到幼兒園之前不工作


生育年齡大,意味著母親的受教育程度高或者事業有成,這樣的母親有相對更好的條件來養育孩子。


美國教育部花6年跟蹤2000名兒童分析成功環境,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與之相對的,媽媽的全職陪伴並不能明顯改善孩子的學習成績。


長時間的陪伴,不一定是高質量的陪伴。


一個寶媽分享自己全職帶娃的經驗時說,如果自己不夠自律,那最好別全職帶娃。


她在全職帶娃期間完全放鬆了自我管理,時間長了,煩躁情緒還影響到了孩子。


孩子上了小學之後,有些媽媽仍然全職帶娃。發現自己也只能噹噹司機,搞搞後勤,對孩子學習成績的作用就更小了。


該放手時就放手吧。


父母熾熱的目光,把孩子的人生都燙了個洞,孩子除了厭學,還能怎麼樣呢?


不要以為只有父母在教訓孩子、命令孩子的時候才是教育,爸爸媽媽們在生活的每時每刻,甚至不在場的時候,也是在教育。


04

有關:小孩在家裡面有很多書籍(父母看的)

無關:小孩的父母每天給他們讀書


家中藏書多,說明父母愛讀書,教育水平高。


楊絳先生曾回憶年少時愛讀書,最初的影響就來自於媽媽。


媽媽是個全職主婦,操勞了一家大小衣食住用後,總要見縫插針地翻翻古典文學,現代小說。


於是,她也學著媽媽的樣子,找來很多書,看得津津有味。


美國教育部花6年跟蹤2000名兒童分析成功環境,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周國平曾說過:閱讀可以惠及子女。


愛讀書的父母不僅有豐富的學識教育孩子,也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閱讀的種子。


孩子們不會乖乖聽話,但他們總是在模仿父母。


如果父母自己不愛讀書,每天給孩子讀書,作用就沒那麼大。


它只能說明,父母對孩子的成績比較上心。


如果父母整天都在打麻將、看劇,卻讓孩子好好讀書,一回家就寫作業,肯定是沒有說服力的。


美國教育部花6年跟蹤2000名兒童分析成功環境,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05


通過一一對照,我們不難發現:


高度相關的因素都是,父母本身是什麼樣的人。


而相關性較弱的因素則是,父母為孩子做的一些事情。


美國教育部花6年跟蹤2000名兒童分析成功環境,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與其給孩子買書、讀書,不如自己以身作則,讓讀書成為家庭裡的一種習慣。


與其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孩子身上,不如好好提升自己,奮鬥出自己的事業,成為孩子可以跟隨的榜樣。


美國教育部花6年跟蹤2000名兒童分析成功環境,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孩子的成長,會受到社會和家庭多方面的影響,但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響最大。


BBC的紀錄片《人生七年》,深刻地揭示了階層固化的事實:


絕大多數人,都逃不過父母所在的階層。


美國教育部花6年跟蹤2000名兒童分析成功環境,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美國教育部花6年跟蹤2000名兒童分析成功環境,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美國教育部花6年跟蹤2000名兒童分析成功環境,和你想的不太一樣


耳提面命,起的是即時的作用。


耳濡目染,才有長久而深遠的影響。


後記


看完這篇文章後,是不是擔心自己一直以來使錯勁兒了?


其實,這個研究來自上個世紀90年代的美國,在今時今地看來,有可參考之處,也有很多限制性。


上文提到的因素,只能證明跟孩子的學習成績有相關關係,而非絕對的因果關係。


孩子的學習成績也並非某個單一的因素決定的。


桃蛋媽知道,在以身作則方面,很多爸爸媽媽們都是狠角色。


孩子還在學琴的起跑線上,媽媽們已經拿到了九級的證書。


孩子隨口一個文景之治,媽媽們看完了整部《資治通鑑》。


這些,育人育己,都沒有什麼問題。


至於,研究者還否定了“搬到更好的小區”的作用。


考慮到現在的小區多和學校掛鉤,好的小區,意味著學區房,意味著孩子可以接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桃蛋媽覺得這個因素未必沒用。


但是,不管時代怎麼變,桃蛋媽永遠相信一點,那就是——父母是怎樣的人,比父母為孩子做了什麼,更重要。


沒有人天生會做父母,桃蛋媽跟大家都是一樣,不斷嘗試和學習,才能摸索到一點點如何教育孩子的竅門。這條路上,我們一起探索一起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