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機會,武漢新冠疫情早期被忽視的小醫院病例

優撫醫院距離華南海鮮市場200米,2019年12月接診了3名“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包括後來轉診至金銀潭醫院的第一例確診患者。

疫情伊始,各級疾控部門做的流行病學調查中,小醫院的醫生沒有被重視,這很可能導致新冠肺炎早期診斷標準失誤。

1月上旬,優撫醫院發現醫護人員和住院患者感染,但因為沒有華南市場接觸史,不符合診斷標準,沒有上報。

1月20日,鍾南山宣佈新冠肺炎“人傳人“,這已是10天之後。

2019年12月12日,武漢市優撫醫院門診醫生劉永(化名),接診了一位病情有點奇怪的病人。以至於近兩個月後,一提起這個病人,他當時的狀況,說的每一句話,劉永都記得異常清晰。


病人症狀並不嚴重,但不像這個季節常見的流感:乾咳,但不發燒,也不流鼻涕。病人說他是華南海鮮市場商戶,隔壁商戶的七八個員工連續幾天高燒不退,乾咳,整個店鋪都沒人上班,擔心自己也被傳染,於是來做檢查。


現在回頭看,這很可能是新冠肺炎最早的患者之一。


武漢市優撫醫院,是一個以精神專科為主的二級綜合醫院,距離華南海鮮市場僅有200米。華南海鮮市場的2000多戶商家和附近的居民,構成了來這家醫院就診人群的一部分,他們還會去附近的另一家二甲醫院——武漢市紅十字會醫院和一家三甲醫院——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失去的機會,武漢新冠疫情早期被忽視的小醫院病例


十二月中旬,這三家醫院就開始陸續發現有一些和以往季節性流感症狀不一樣的病人:不少人並無發熱,只是乾咳,肺部卻有顯著病變。


小醫院的發熱門診無法確診這些病例,醫生建議他們轉往另外的醫院。12月27日,在武漢金銀潭醫院被確診的、最早的新冠肺炎病人之一,就來自優撫醫院的轉診。


多數不發燒的病人,不會第一時間選擇去武漢當地醫療資源最強大的協和、同濟、中南、人民等四大醫院,往往先去小診所,或者二級醫院。而四大醫院接診的病人,大多是在輾轉診所、二級醫院之後,高燒不退、有嚴重肺炎症狀的病人。


這意味著,這些小醫院,反倒是早於大醫院最早接觸新冠肺炎病人的醫院。


一些在這些醫院工作的醫生,敏銳地發現了這類病例的異常。但在疫情確定伊始,各級疾控部門做的流行病學調查和訪談中,這些醫生卻沒有被重視,這很可能是導致新冠肺炎早期診斷標準失誤的重要原因。


“疾控部門應該重視我們這些一線臨床醫生,尤其在新型流行病出現時。”上述醫院一位醫生感嘆。


失去的機會,武漢新冠疫情早期被忽視的小醫院病例

最早一批病人:不一定發燒,不一定有華南海鮮市場接觸史

12月12日那天劉永值班,來門診看病的人不如以往多,一位69歲的病人黃某,主動來門診諮詢。


劉永研究過傳染病學,黃某說“隔壁七八個員工突然發燒“,一下子讓他開始警惕,建議病人做一個CT檢查一下。黃某覺得自己的症狀不嚴重,堅決不做——這符合很多人的想法,海鮮市場的部分商戶,平時習慣在小診所和小醫院看病,不願意花錢做自己覺得沒必要的檢查。


既然不願意檢查,劉永建議去附近的武漢紅十字醫院或新華醫院去看看。因為這兩家醫院有一年四季都開的發熱門診,防護設施比優撫醫院高級。劉永感覺到這可能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疾病。他擔心,優撫醫院簡易的門診設施,完全抵擋不住烈性比較強的傳染病。


劉永的警覺來自高中時的經歷。當年他家鄉的村民得過出血熱,一開始被誤認為是上呼吸道感染,按照普通感冒治療,很多人去世,此後,他就非常關注傳染病。他不敢確定病毒百分之百來自華南海鮮市場,但結合黃某所言,至少意味著這類病例可能會在華南海鮮市場突然、集中爆發。


第二天(12月13日)是一個星期五,一上班劉永就提醒同事,只要是華南海鮮市場來看病的人,每個人都免費提供一個普通外科口罩。同時他建議放射科和門診科的所有醫生全部戴口罩。


12月16日,另一個病例出現了。劉永的同事接診了一位總是來華南海鮮市場進貨的湖北荊州市人。這位男性患者70歲,已經發燒好幾天,症狀是乾嘔。當天,做了血常規檢查,沒有異常,當時判斷是上呼吸道感染,同事擔心是流感,開了專治流感的藥物奧司他韋。他在優撫醫院輸液2天后,症狀還是不見好轉。醫生建議他做一個CT,他覺得213元一個CT不值得,拒絕了,只做了一個79元的胸片,但胸片看不出有什麼異常。


醫生建議這位病人轉院到武漢紅十字醫院。八點健聞後來聯繫到這位患者,他在武漢紅十字醫院被診斷為肺部感染,住了7天院,還是沒見好轉。12 月 24 日,他去了同濟醫院辦理住院,後被確診為新冠肺炎,1月23號武漢封城前治癒,已回到荊州家中。


武漢市衛健委2020年1月5日發佈的關於不明原因肺炎情況通報中,根據當時開展的病例搜索和回顧性調查工作,最早發病的患者病例,和這位患者的發病時間接近。


優撫醫院的醫生在討論過後,確定了這種“不像普通流感”病人的檢查方案,常規的血常規檢查和胸片並檢查不出異常,必須做CT。從這例患者開始,優撫醫院的門診醫生們形成了共識:患者如果不做CT,醫生就不給做診斷。


12月27日,第三個類似情況的患者出現。他沒有發熱,只是咳嗽,他常年在華南海鮮市場採購貨物,因為看到周圍的許多商戶發熱,內心有些恐懼,自己主動來做體檢。即便他沒有發燒,優撫醫院的醫生按照剛討論的原則給他做了CT,卻發現這個當時不發熱的病人,肺部有嚴重異常,診斷為“肺炎”,並建議他住院治療,治療兩天後,12月29日,醫生讓他轉診到武漢金銀潭醫院。這個病人,成為武漢金銀潭醫院有了核酸檢測後,首批被確診的病人之一。


接診過這三例患者之後,優撫醫院的醫生感覺不簡單,自己醫院並不能解決。他們內部決定再遇到這種患者,第一時間建議轉診到更高級別的醫院。


與此同時,優撫醫院附近的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醫生張繼先也發現了此類病例。據媒體報道,2019年12月26日,一對家住醫院附近小區的老兩口因發燒、咳嗽來中西醫結合醫院看病,拍出來的胸部CT片,呈現出與其他病毒性肺炎完全不同的改變。張繼先讓老兩口叫來他們的兒子也做下檢查,沒有任何症狀的兒子,CT一照,肺上也有那種表現了。


第二天,她把這三個人的情況,和另外一個來自華南海鮮市場的類似病例,向醫院作了彙報,醫院立即上報給江漢區疾控中心。張繼先成為這次武漢新冠疫情中病例上報第一人。


據這幾位優撫醫院最早接觸新冠肺炎病人的臨床醫生觀察:發熱不是這種新型肺炎的必要表現;張繼先發現,也不是所有的病例都有華南海鮮市場接觸史。


失去的機會,武漢新冠疫情早期被忽視的小醫院病例

1月上旬,“人傳人”現象已經存在

12月31日,武漢衛健委首次向公眾發出“不明原因肺炎”疫情公告。國家衛健委派了一批專家來到武漢,對武漢金銀潭醫院調研,隨後制定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上報的三個標準,1、有華南海鮮市場接觸史;2,發熱; 3、CT,排除支原體、衣原體等其它感染。


之前一天,武漢市衛健委醫政醫管部門發了一個通知,華南海鮮市場陸續出現不明原因肺炎病人,立即清查一週內接診過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


據劉永回憶,首批去金銀潭的病人,應該有一部分是從離華南海鮮市場最近的這三家醫院轉入的,大多有華南海鮮市場接觸史。等轉入到金銀潭醫院後,病情可能已經發展了一段時間,這可能會影響專家們的判斷。


與此同時,一位醫生回憶,武漢衛健委向各大醫院內部傳達了幾個信息:1,不是非典;2,不會人傳人;3,不會死病人;4,不會讓醫護人員感染。以至於12月31日封閉華南海鮮市場後,一些醫院內部在議論:覺得有點太誇張,小題大做。


然而,後來發生的事情讓他們很震驚。


2020年1月上旬,不明原因肺炎已經被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而即使優撫醫院的醫生們遇到這類病例都建議轉診,但院內的部分醫護人員和第一病區、第三病區住院的精神病患者,卻出現了集中發熱、乾咳的症狀。


住院的精神病患者並無直接的華南海鮮市場暴露史。醫生會診後,結合之前12月份在優撫醫院初診,轉診到其它醫院後被確診為新冠肺炎的病人都有華南海鮮市場的接觸史的例子,認為醫院離華南海鮮市場太近,一些患者家屬在探望住院病人時,帶進了病毒。這意味著病毒“人傳人”現象是存在的。


當時醫院沒有核酸檢測試紙,不知道是不是冠狀病毒。但按照之前專家們給出的疑似病例的三個診斷標準,這類集中爆發的發熱病人,大部分並無華南海鮮市場接觸史,因此,他們當時並未按不明原因肺炎上報這些病例。


現在回頭看,有關疑似病例上報的上述三個標準並不合理,很多病人沒有華南市場接觸史,也有很多病人門診時沒有發熱。據鍾南山院士團隊的最新研究論文,對全國31個省市552家醫院的1099名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研究結果表明,就診時出現發熱症狀的患者的比例為43.8%,但在住院後發生發熱的比例為87.9%,發生嚴重肺炎的比例為15.7%。


1月初,優撫醫院的一個科室主任被確診為新冠肺炎。他去武漢市中心醫院住院治療,主動要求隔離治療,最後情況嚴重轉去金銀潭醫院。


同一時期,因“在互聯網上發佈不實言論”,一批醫護人員被武漢市公安局警示和通報,這一消息傳到了優撫醫院的馮雲(化名)主任耳裡。


幾件事情集合到一起,馮雲感到不對勁,於是去發熱門診、檢驗科和放射科各個科室蒐集資料,和院領導商議後,打算邀請另一個醫院的主任來彙總、分析這些病例。


1月17日上午,另一個醫院的主任會診後,得出判斷,是病毒性肺炎,不是細菌性肺炎。這也符合當初劉永的判斷:“細菌性肺炎短期內不可能傳播那麼快,應該是病毒性肺炎。”


1月17日那天正是小年,本來醫院內部要辦個春節聯歡會,臨時決定把下午的活動取消,開始建隔離病房。

上報機制不暢,鍾南山宣佈“人傳人“已是10天后

雖然因為住院患者的病例不符合疾控中心最初制定的三個標準,沒有按不明原因肺炎上報,但醫院依舊在1月10號左右將這種醫院醫護人員和病人集中發熱的情況告訴給了上級疾控部門。


據一位優撫醫院醫生回憶,當時上級疾控部門沒有馬上來醫院進行調研,而是反問他們:“你們沒有接觸過華南海鮮市場,為什麼有這個病?”優撫醫院將最初內科醫生接診的三個病例反饋給上級疾控部門,後者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1月12日,疾控部門開始給各大醫院下發文件和表格,要求醫院上報門診發熱情況。起初要求每天下午四點前上報,後來逐漸改成晚上8—10點之間上報。


1月17日,上報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標準放寬,並不要求一定要有華南海鮮市場接觸史。優撫醫院開始向疾控部門上報大量的病例,一下子上報了 30個發熱病人。


1月18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專家組成員再次來武漢調研,這次的調研對象包括中南醫院、人民醫院等四大醫院的專家,調研中,四大醫院報告了醫護人員的感染情況,並再次提出了降低疑似病例診斷標準的要求。


1月18號,疾控部門給醫院發放的上報表格中增加了醫護人員的感染病例一項。


1月20日,國務院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指出新冠病毒“人傳人”。此時,距離優撫醫院發現醫護人員和住院患者感染的情況,已經過去了10天。


1月20日之後,武漢當地的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急劇上漲,確診人數由一個月前宣佈的41例,漲至2月10日近兩萬例。疫情因為人傳人也擴展到其它地區,全國確診人數已超4萬。


優撫醫院醫生們感到慶幸的是,現在只有16名醫務人員感染,在武漢各大醫院的醫務人員感染情況中,算相對較輕的。而12月中旬就開始做好防護措施四名放射科醫生,沒有一人被感染。此外,雖然還有86個確診和疑似病人轉不出去,因為有相當一部分是精神病人,沒有醫院願意接收。但這部分病人,很早就被安置在醫院的一所新建的大樓隔離。


2月7日,優撫醫院的相關醫生,被疾控部門約談。疾控部門認為他們在12月底、1月初時,漏報少報病例。這位醫生反對:“衛健委要求同時具備三個條件才能上報,當時確實不符合這三個條件。”


“如果當時重視我們這些疫情集中區的小醫院,相信我們臨床醫生的報告和判斷,也許情況不會發展到現在這樣。”一位醫生感嘆。


吳靖|撰稿

王晨|統籌、撰稿

八點健聞微信訂閱號:HealthInsigh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