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位專家,30個機構單位,提供最新的2019-nCoV ARD臨床特徵

37位專家,30個機構單位,提供最新的2019-nCoV ARD臨床特徵

2月9日,由鍾南山院士為通訊作者的論文《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fection in China》在Medrxiv預印本雜誌上發表。來自廣州市呼吸衛生研究所、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武漢市中心醫院等30個不同平臺的37位一線抗疫參與者聯合向世界宣佈了2019-nCoV感染的臨床特徵。


37位專家,30個機構單位,提供最新的2019-nCoV ARD臨床特徵

這項研究提取了截至2020年1月29日31個省/直轄市的552家醫院1099例實驗室確診2019-nCoV ARD患者的數據,是迄今為止病例最多、分佈最全、最具代表的臨床數據。2019-nCoV中國醫療專家組充分利用這些臨床數據,為世界提供2019-nCoV ARD患者的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徵的最新描述。

研究表明,2019-nCoV ARD的中位潛伏期為3.0天(範圍為0~24天),比近期報告的425例患者的中位潛伏期更短(3.0天vs. 5.2天),為指導密切接觸者的隔離期提供了來自更大樣本量的證據。而研究發現,20.9%的患者在發生病毒性肺炎之前或未發生病毒性肺炎之前均可檢測出2019-nCoV。因此,在日後的抗疫中,更應將重點轉移到在疾病進展之前的早期階段識別和管理患者

重要的是,該研究在傳播途徑方面的描述可能對2019-nCoV的迅速傳播有相當大的貢獻。SARS-CoV、MERS-CoV和高致病性流感的常規傳播途徑包括飛沫和直接接觸。根據臨床數據表明,62份糞便中的4個樣本呈現2019 - ncov(6.5%)陽性。在另一群體中,4名直腸拭子檢測呈陽性的患者在胃腸道、唾液或尿液中檢測到了2019-nCoV。而出現症狀後出現嚴重消化性潰瘍的患者,直接在食管糜爛出血部位檢測到了2019-nCoV。綜上所述,

2019-nCoV的快速傳播可能與汙染物的傳播有關,因此,衛生防護過程中也應當考慮通過胃腸道分泌物的傳播,遏制全球範圍內的迅速蔓延。

值得注意的是,樣本中最初出現發熱症狀的患者僅佔43.8%,住院後出現發熱症狀的患者佔87.9%。2019-nCoV ARD的無發熱情況比SARS-CoV(1%)和MERS-CoV感染(2%)更為常見[1],因此僅監測患者的發熱情況是不足夠的。同時也提示了我們,與SARS-CoV、MERS-CoV相比,雖都屬於冠狀病毒,但病毒嗜性是有差異的,2019-nCoV相對於SARS-CoV和MERS-CoV的致死率更低。儘管與SARS-CoV相比,2019-nCoV具有明顯高的系統發育同質性,但仍有一些臨床特徵可將2019-nCoV與SARS-CoV、MERS-CoV和季節性流感區分開來。下表即強調了這些病毒的定義特徵,便於臨床醫生能夠區分診斷。

37位專家,30個機構單位,提供最新的2019-nCoV ARD臨床特徵

在最後,文中也表明了,由於時間緊急、電子數據庫結構的差異、病例記錄不完整、患者仍在觀察治療中、醫療人員奔波忙碌等一系列的原因,使得研究有一些明顯的侷限性。同時,由於可能錯過了在家治療的無症狀或輕度病例,因此該研究的研究對象可能代表的是更加嚴重的2019-nCoV 感染患者。

雖然這篇文章的作者署名僅有37人,但背後凝結了所有奮戰在一線的醫護工作者和研究人員的心血,甚至是生命。抗疫英雄們,我們向您致敬!


參考文獻:

[1]WHO. Clinical management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when Novel coronavirus (nCoV) infection is suspected: interim guidance. Jan 28,2020.


37位專家,30個機構單位,提供最新的2019-nCoV ARD臨床特徵

bioSeedin柏思薈是生物醫藥行業的交流互動和知識服務平臺,以優質的知識分享和領先的用戶體驗,幫助更多的生物醫藥人自我優化與提升,旨在匯聚行業領袖與人才,共同播種中國生物醫藥創新夢想的胚芽,重塑中國企業創新思考和認知邊界。

bioSeedin目前正在進行關於抗體藥技術和細胞治療技術的相關分享,配合workshop、webinar、lab、conference等多種活動形式,滿足企業不同所需。

bioSeedin Workshop以“融全球智力,為中國新藥”為目標,著意於對創新型生物藥研發人員的培養,致力於突破國內抗體藥的轉折點,向全球化、國際化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