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軍八八艦隊小史(二)

一、《帝國國防方針》的頒佈與最初的八八艦隊設想

日俄戰爭的勝利導致日本的國防觀念由保守的防禦政策轉變為積極的擴張政策。國防觀念上的轉變,自然帶動了軍備上的變動。日俄戰爭之後,日本獲得了“滿洲”的權益,陸海軍為了確保這些既得利益,同時應對英美等國家的軍事力量的變化,特別是太平洋上美國的海軍的發展,日本陸海軍拋卻經濟的束縛,一味要求積極與此狀況相對應,不斷變換設定的假想敵國,並且展開軍備計劃。因此,而日俄戰爭的勝利對日本而言,被看成是“完成了幕末以來的國家獨立的最大課題,在探索新的國家目標的日本,就需要訂立新的國防政策的基本方針”。

1907年2月1日“帝國國防方針”、“國防所需兵力”、“用兵綱領”三文件被上奏天皇並得到了裁可。據此編寫的帝國國防方針的要點突出強調了國防要以攻勢為主,設定的假想敵國“第一乃俄國,而美國、德國、法國次之,陸軍編制是平時25個師團,兵役年限為 17年,海軍要建成八八艦隊,即 2萬噸級戰艦八艘,1.8萬噸級裝甲艦8艘”。

國防方針的主要內容是:

甲:帝國國防以攻勢為基調,貫徹開國進取之國是;

乙:將來的假想敵國以俄為第一,美、法次之,維持日英同盟的同時,也要參與其他同盟的成立活動;

丙:國防所需的兵力最應以俄美之兵力為標準,取得東亞的攻勢之勢。將俄,美,法依次為序為假想敵國,在東亞採取攻勢戰略,並據此行軍備建設。

國防所需具體兵力,陸軍方面完成常設25個師團,戰時50個師團的目標,完全建立戰時整備的部隊,包括野戰、攻城、後備、守備、留守、國民等部隊。在明治40年應獲建 19個師團,其餘6個師團待財政緩和時著手籌建。海軍的兵力,對假想敵國(美國)最低限度是8艘2萬噸戰艦,8艘1.8萬噸級裝甲巡洋艦,其他輔助艦若干,構築八八艦隊,並進一步完善軍港、主要港口、防衛港的建設與軍需製造工廠的改善,海軍的總噸位應該達到 50 萬噸。總而言之,維持大陸政策的權益與擴張是此次制定國防方針的最高目標。

讓我們把目光轉回海軍方面。考慮到軍事技術日新月異,日本海軍制定了主力艦最大有效艦齡25年並將其分為三期的原則,其中第一期編入主力艦隊,第二、三期編入後備艦隊的原則。海軍最低限度應以艦齡不滿8年的8艘戰列艦和8艘裝甲巡洋艦為核心,此即“八八艦隊”概念的發端。

二、無畏艦時代到來:轉變策略

日本海軍八八艦隊小史(二)
  • 無畏級戰列艦

由於英國無畏號戰列艦的服役,海軍主力艦設計進入了新的階段,舊式戰列艦變得過時。1906年9月28日,日本海軍大臣齋藤實向首相西園寺公望提出了日俄戰爭後的“海軍整備計劃”,作為申請今後10年造艦撥款的依據。按照齋藤的規劃,在1910年之前,海軍的首要擴充目標是建造2萬噸級戰列艦3艘,1.8萬噸級裝甲巡洋艦4艘,4500噸級二等巡洋艦3艘,900噸級大型驅逐艦6艘,400噸級驅逐艦24艘,以及潛艇6艘。

1906年12月,“海軍整備計劃”在第23屆帝國議會提出,並獲得通過。這屆議會批准的海軍造艦撥款分為兩部分:

“補充艦艇費”7658萬日元,平均分為7年撥付,用於建造戰列艦“河內”、“攝津”、一等巡洋艦“金剛”、二等巡洋艦“築摩”、“矢矧”、“平戶”,驅逐艦“海風”及“波-9”、“波-10”號潛艇;

“艦艇補足費”6408萬日元,分4年付清,用於完成戰列艦“薩摩”、“安藝”和一等巡洋艦“筑波”、“生駒”、“鞍馬”的建造工作,並新建一等巡洋艦“比睿”、二等巡洋艦“利根”、驅逐艦“山風”、“神風”、通報艦“澱”、“最上”和1至13號潛艇;

“整備費”1億1092萬日元,用於戰利艦的修復和軍港建設,海軍教育機構的擴展;

“軍艦建造及建設費”9986萬日元,用於完成“香取”、“鹿島”、“扶桑”、“伊吹”、“榛名”、“霧島”等艦的建造。

1909年,英國開工建造搭載343毫米主炮的“獵戶座”級戰列艦和“獅”級戰列巡洋艦,宣告了“超無畏艦時代”的來臨。日本海軍也修改了造艦計劃。由於1907年海軍規劃中計劃建造的4艘裝甲巡洋艦此時尚未開工,日本海軍決定修改設計、加大艦體和主炮,將其建造為日本首級“超無畏艦”,即金剛級戰列巡洋艦。

日本海軍八八艦隊小史(二)
  • 獵戶座級戰列艦
日本海軍八八艦隊小史(二)
  • 獅級戰列巡洋艦
日本海軍八八艦隊小史(二)


日本海軍八八艦隊小史(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