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的时候和现在书本满屋

看王蒙先生的自传,大有感慨,都是爱读书的人,而且动不动就写读书心得,很有共同语言可以隔空促膝而谈。

王蒙先生说的苏俄文学名著和欧美的文学名著我都有,我也看过,王蒙先生看的颇有心得,但是我好像不是桃花源人,我看的很是痛苦,我没有看出来美感,相反,很是难受。即使那本书也是中国著名译文专家翻译的,但书中的那些说话的句式就是和我说话方式不一样,很多倒装句,或者人家的句式是对的,而我的说话方式是地方话,受地方方言影响,我看完那些外国文学名著我是非常辛苦,非常吃力,花了钱,买了书回家看,乐不抵苦,出力不讨好!

我在乡下的时候,几乎没怎么看过外国书,但是在历史课本上知道许多外国文学名著的名单,我很想把这些书都看一遍。

我在乡下就看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外国书,看的如痴如醉。

看《静静的顿河》看的我头皮发麻。

看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我都不知道书中的那些事有什么用意。那些译者引言说的意义我硬是看不出来!

看日本的小说看的我不知所云。

后来我在密山打工的时候买了许多盗版书,像《简.爱》啊,像《红与黑》啊,像《战争与和平》啊,我都是看的囫囵吞枣,葫芦半片的。

妹妹和振宝回东北,给我买了一套《安娜.卡列尼娜》,我也是看的不着路数。

那时候我也没有什么藏书可言,有一本书看就行了,一本书一看再看,看中国书就能看进去,不生疏,一看外国书,就等于吃了安眠药了,看上不一会儿,我就睡过去了。

一看外国书,我好几天都看不完一本书,看到自己凭血汗钱买回家的那些外国文学名著就是消化不进去,我都会急溜溜的生气!我都怀疑我是不是看书的那块料儿!

后来我到了济南,一点一点的,许多数得上世界文学名著我都买回家了。我多年不倦怠的看书,外国书我是能看进去了,但是我觉得我真的不爱看外国书。我觉得外国书不受看。并没有许多推荐人说的那样吸引人,让人愿意看。

我看《飘》看的很累。

我看《大卫.科波菲尔》还是借着画本相助,才坚持着看完的。

许多外国书我没看出来什么好处,但是我做到了通读一遍,也就这样了。我也没有从中学到什么,也没有收益匪浅!——也不对,我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学到了做人要有韧性的道理;我看《大卫.科波菲尔》,我觉得这本书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有一比。

那几年,我的书也不是很多,干完活儿回家,哪里也不去,就是看书,是看了很多的书,有些人说的书我都看过,有的书等于白看有的书也收获一些东西。

但我觉得这些名著都不如我看《小说月报》收益多多!

近些年,书越买越多,许多留在老家的书也都搬过来了,我居住的房子最值钱的除了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之外,就是这些书值钱了!

这些书就是一本书一块钱一本来算,我现在也算是百万富人了!

但是书买的时候贵一些,现在再卖出去就不一定卖的出来那么多钱了。

我想我这一辈子就这个样子了,等我下一代人长大了,这些书传到他们手上,他们把这些书消化一些,就会受益匪浅了!

原先我书少的时候,一本书我一看再看,时间也充裕。

现在看书的时间总是不足,动不动就有事,让我不能安心的看书。

原先我一本书一看再看。现在我的书看不过来了!

原先看书的时候我就是在书上写一点东西,现在我看一点书,需要写很多东西。一天里看书写作,时间总是不够分配!

以前总觉得把书买回家,有时间了就看。现在觉得这个主意真不容易实现。

有的书我是看过一遍,有的书我看过许多次。但是,也就能如此了,我感觉有些书我是看不完第二次了!

前些天看文,有人说有些译者曲解了作者的用意。

我就大吃一惊:难道我看的名著都是假的?

我现在觉得我有些大惊小怪!

看书的人谁都不是傻瓜,是不是原著,译者译的好坏,难道只有一个人看出来,一本译文流传了那么多年,许多人都在看,其中不乏懂外文的,难道都没有看出来误译、曲解?谁都不说话?就一个无知者无畏的人看出来了!

蚂蚁缘槐夸大国,螳臂拦车可笑不自量!

自己这一回还是差点受了忽悠,看来,看了多少书,都是阻挡不了一时糊涂啊!

一本书的时候和现在书本满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