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疫情發生時,他們走出校園衝向一線

當疫情發生時,他們走出校園衝向一線

2月10日,廣東首批支援湖北荊州應對新冠肺炎醫療隊的81名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醫護人員和醫院、科室同事在出徵儀式上宣誓。

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攝

当疫情发生时,他们走出校园冲向一线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附屬領導在機場大廳為出征隊員們整理服裝。資料照片

“我報名。”“我是黨員,我要求去。”“國家需要我,武漢需要我。”“若有召,召必回。回必戰,戰必勝。”

…………

當疫情發生時,來自全國高校附屬醫學院集白衣天使和教育工作者於一身的這群人,扶危渡厄,慷慨赴難,展現了他們崇高的思想境界和救死扶傷的英勇行為。

全國十幾家高校附屬醫學院的醫務人員緊急趕赴武漢,成為一群最美的“逆行者”。他們共同發出最強音:“穿上這身衣服,就要擔起責任”“該我們上的時候,就要勇敢地衝上去”“有我們在,請市民朋友放心”。

出發,前方是他們的“戰場”

“他瞞著我。”鄧建華話語中沒有絲毫憤怒,反而能感受到一份驕傲。“他”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馳援武漢醫療隊的崔傑醫生。鄧建華是他的妻子,東方醫院腎內科護士長。院黨委發出倡議書時,鄧建華和崔傑曾約好,她報名參加醫療隊。

“他有腎結石,還有腰椎間盤突出,去了我擔心他結石犯了怎麼辦。”鄧建華擔心地說。報名後她把科裡的工作和同事做了交代,時刻準備著出發。沒想到崔傑瞞著她也報名了。說起自己當初的決定,崔傑說:“我是醫生,衝到疫情一線是我的責任。”

鄧建華是從同事口中得知丈夫去防疫一線消息的。她一方面是擔心愛人的身體,另一方面又有點自豪。因為她看到了丈夫勇於擔當的形象。

新疆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呼吸內科護士薛金民1月27日得到通知後第一時間報名。因為不想讓父母擔心,直到28日上午出發時,薛金民都沒告訴家裡人。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說:“相信通過大家一起努力,我們一定能夠戰勝疫情,勝利歸來。”

在機場與家人告別後,新疆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重症醫學科護士張正豔說:“穿上這身白衣大褂,就是一名白衣戰士,就意味著隨時要投入‘戰鬥’。我和同事們曾經歷了‘非典’疫情的考驗,如今我們國家的科研能力更加強大,相信一定會打贏這場戰爭。”

30歲的鐘婷婷是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大學城醫院防控一線重點科室的護士,她的丈夫是一名警察。自疫情暴發以來,夫妻倆各自在防控一線,春節期間也很少見面。鍾婷婷在與3歲多的兒子視頻告別時告訴兒子:“媽媽去打‘怪獸’了,媽媽很堅強,你也要堅強,媽媽打贏了‘怪獸’,馬上就會回家。”

陝西省第二批醫療隊隊長、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院副院長馬現倉要去武漢了,81歲的母親王杏梅老人聽說後,堅持按老家合陽的傳統中午給兒子包了餛飩。同樓的鄰居問她給兒子還有啥叮嚀的沒,老人說:“沒有啥叮嚀的,救人呢麼,不去咋行。”

蘭州大學第二醫院急診ICU副主任醫師張蓓主動請纓帶隊出征。他說:“病毒無情,人有情。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祖國需要,就是我們的責任。我們義無反顧,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力做好援助各項工作,保證完成任務,安全歸來。”

1月27日晚,福建省組建馳援醫療隊。通告一發出,廈門大學附屬翔安醫院的群裡報名不斷。短短兩小時內,就有100多名醫護人員主動請纓。趙宏醫生在請戰書中說,作為醫生,作為共產黨員,人生在世,有三件事不能避:為民請命不能避,為國赴難不能避,臨危受命不能避。

穿上白衣,他們是使命必達、不懼前方的勇士。脫下白衣,他們也是丈夫、妻子、父母、孩子。鏗鏘有力的話語,迅速果斷的行動,讓這群白衣天使成為人間最美的“天使”。

堅守,他們用全力挽救生命

每天早晨7點20分,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管理部副主任張徵總是準時到達武漢市第七醫院。他最重要的一項職責,就是幫值班的醫生護士做好防護,把他們安全地送到崗位上。張徵介紹,現在醫療隊中每個組裡都有一個專門負責感控的人,負責感控的工作人員每天也會碰頭,把發現的問題進行溝通和交流,反饋到醫院,進行整改。

顧不上好好陪伴去年9月才出生的孩子,大年初二晚上,河北醫科大學第一醫院男護士張明軒和大部隊一起抵達武漢,全身心投入到抗擊疫情一線的護理工作中。在武漢市第七醫院,張明軒負責護理ICU重症病人。ICU內的病人病情比較重,操作治療相對比較多,身穿厚重的防護服,張明軒的護目鏡上不時會起霧。為了不打斷工作進程,張明軒和其他護理人員還使用了成人紙尿褲。

1月31日,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醫療隊員開始進駐病房,正式接管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的一個病區,開展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臨床救治工作。為了能夠以最佳的狀態進行工作,在進駐病房前,董尚娟、王雪送、陳默巖、張鵬芝、綦文靜幾位女醫護人員剪去了長髮。“我們每天需要穿脫隔離服,為了正確做好防護,同時防止交叉感染,也為了縮短穿戴隔離衣的時間,我們決心剪去三千煩惱絲。”

蘭州大學第二醫院醫療隊成員到達武漢市中心醫院開展醫療救援工作。一到駐地,大家便積極投入到這場抗擊疫情的阻擊戰中。每天進入病房前,所有醫護人員要將自己全副武裝。厚重的防護服一層層包裹在身上,要花二三十分鐘。穿著防護服,體感悶熱,稍稍走動就渾身溼透,體力消耗也遠超平常。帶上眼罩和口罩後,大家的鼻子、下巴、臉部等部位都被壓的特別疼,耳朵也因為被防護服包住,常常聽不清楚大家說的是什麼,眼罩也因為長期佩戴,會慢慢起霧並逐漸形成水滴,阻礙了視覺觀察。卸裝更是關鍵,耗時也更久。由於周圍都是被病毒汙染的物資,順序稍有不對,就可能把自己暴露,所有隊員結束工作後,每脫下一樣東西就要洗手消毒,大家的皮膚都因為反覆消毒而過敏紅腫。

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預防保健部感染控制專家李莉到達武漢後,幾乎從早到晚就沒有停下腳步,一直在忙碌著,指導醫生穿脫防護用具,查看醫院院感流程設置等。醫護人員這樣形容她,“感控專家是我們的防火牆,沒有她的指導,就沒有我們醫護人員的安全,也就沒有患者的安全。”

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省中醫院)重症監護室護士長邱巖雖然前一晚入睡時已是凌晨3點,2月3日7點她就起床,培訓、開會,一整天的工作緊鑼密鼓地進行著。作為此次援鄂醫療隊的副組長,邱巖還要把醫院帶給大家的15個物資箱子進行整理、分配和保管。雖然孩子即將中考,家裡也有老人需要照顧,但邱巖依然堅定地請戰出征。

他們來不及休息,來不及與家人通話報平安,就投入到防控一線的工作中。他們履行著一名白衣天使的任務,更把治癒的希望帶給病人,像早晨升起的太陽,把陽光灑在所有病人的臉上。

溫情,讓他們更加美麗動人

只是匆忙中的一瞥,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山東省立醫院)ICU專業護理專業護士長丁敏就看到自己最熟悉的一個身影——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隊員曹恆,自己的同事,成為當下自己最好的“戰”友。

丁敏說,當時自己正在湖北省黃岡市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值夜班,也不知道同事曹恆作為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隊員來到這所醫院。大家都穿著全副武裝的防護服,但仍然憑藉身形體態認出了曹恆。雖說兩人在危重患者病區相遇,但只能隔著隔音玻璃打電話。最後,丁敏迅速在紙上寫下“加油”二字,與曹恆相互打氣鼓勁。

2月2日,正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工作的新疆醫科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內分泌科醫師袁莉迎來自己的生日。沒有脫下防護服的她,由衷地說道:“我現在最想收到的生日禮物是,儘快打贏疫情,希望醫務工作者都平平安安的。”

安園園和馬龍都是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醫務工作者,兩個人同時報名參加醫療隊,結果馬龍入選。沒去成的安園園微笑地對馬龍說:“你在前線,我在後方,我是你永遠的後盾。”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馳援武漢醫療隊護士李秀麗和東方醫院病案室盧淼,一對普通的醫務工作者夫妻。回想起當初報名的情景,李秀麗說:“我報名沒和他商量。報名後我告訴他,如果疫情嚴重讓我去前線,我一定出徵。”盧淼當時一點也沒猶豫地說:“行,我支持你!這個不需要商量。”出征當天,李秀麗以為他能說些惜別的話,可是快到醫院了他才說:“媳婦兒,謹慎認真,你代表的是咱們醫院。”李秀麗問他還有話嗎?他說:“要保護好自己。”這時,他哽咽著說:“要不,等你回來,我給你買束花吧。”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杜先智是一名老黨員,56歲的他是此次出征隊伍中年齡最大的醫生。作為附二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救治專家組組長,杜先智自疫情發生以來一直堅守防控一線。此行前,他說服了90歲的老母親,出征前還讓妻子給自己剃短了頭髮,就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決心、戰勝疫情的信心。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劉慧恆得知自己要去武漢防控一線時,乘坐出租車回家,的士司機從她與同事的電話裡得知情況後,說什麼也不肯收劉慧恆的車費,還把二維碼給藏了起來。說起這事,劉慧恆感慨地說:“人民群眾多希望我們儘快打贏這場阻擊戰啊,他們才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沒有什麼更多的話語可以表達這些醫務工作者動人的故事,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他們衝在戰“疫”一線,沒有留下更多的姓名,卻讓我們記住了他們的背影。身穿防護服的背影。

(本報記者 王瑟、董城、宋喜群、張國聖、馬躍華、高平、張哲浩、耿建擴、陳元秋、趙秋麗、馮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