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做兩次檢測均正常仍疑自己被感染 專家:宅家做好心理調整

連做兩次檢測均正常仍疑自己被感染 專家:宅家做好心理調整

近日,浙江疫情進入一個相對平穩期,各地企業開始有序復工。除了返崗人員,還有不少企業員工仍需在家辦公。長期宅家,除了生理狀況之外,民眾的心理健康同樣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浙江省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名譽理事長趙國秋教授是浙江省大眾心理援助熱線的首席專家。他告訴記者,從今年1月28日以來,他們團隊已接聽了200來通諮詢電話。其中,30歲到50歲年齡段的人來電最多,女性也多於男性。最近兩週,因復工復學受阻而打來的電話則有明顯上升趨勢。

連做兩次檢測均正常 為何仍煩躁不安?

在連日的心理援助熱線工作中,最令趙國秋印象深刻的,是一通來自南京的電話。

“我在隔離期一直覺得自己有發燒、胸悶的症狀,跟社區工作人員聯繫後去了2次定點醫院,但2次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都是陰性,胸部CT也都是好的,但心裡還是煩躁得很……”來自南京的張先生(化名)是當地一家企業的中層幹部,1月初,他因工作需要去了武漢,在武漢分公司與同事同吃同住了3天。從武漢回來後,張先生就一直按照要求隔離在家。

在之後一段時間裡,他經常覺得自己有發燒、胸悶等症狀,懷疑自己已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即便2周隔離期已過,以及2次顯示正常的檢測結果,也並不能使他安心。

趙國秋說,從檢測結果和隔離期情況來看,這位來電者其實並沒有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更多的是心理“病毒”在作祟。

對於張先生的這種心理“病毒”,趙國秋對症下藥,很快開出了幾味“藥”:每天運動40分鐘,如跑步機上跑一跑,舉舉啞鈴,做做俯臥撐等;在家要與妻子多溝通,每天還要給親朋好友打電話、視頻。

“他之所以在家覺得煩躁,是因為腦子裡讓人安靜下來的物質,如多巴胺等,消耗過度,運動有助於此類物質的分泌;而與親人的溝通則有助於提升人的心理認同機制,有利於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趙國秋說。

趙國秋說,對於像張先生這樣,反映自己有胸悶、心慌等情況,他們在判斷是否為心理反應時,其實是很慎重的。但類似像張先生這樣的情況,在來電諮詢者中其實並不少見。“一些人因為疫情恐慌,出現了像胸悶、心慌、頭痛、胃腸道問題、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軀體化的表現,這些情況同樣需要引起關注,及時做好心理疏導。”趙國秋說。

專家支招:如何調整心態,健康生活?

在趙國秋看來,人之所以會產生恐慌、焦慮的情緒,是因為對眼前的人和事缺乏把握。由於目前疫情的發展尚無法斷言,所以焦慮情緒才能有機可趁。特別是不能出門之後,很多人在家就是看電視、刷微信,而現在的智能電視、網絡平臺上都是鋪天蓋地的疫情信息,其中還夾雜著不少負面信息,自然就帶來了焦慮。另一方面,由於疫情的發展,周邊的環境突然改變,日常的活動範圍受到了限制,這些都會引發人的煩躁情緒。

那麼,對於這種“宅家焦慮症”,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辦呢?在此,專家圍大家支了幾招!

1、加強心理統籌能力。首先要非常明確地界定,自己跟疫情有沒有關,掌握跟疫情相關的必要知識,比如哪怕有接觸史,隔離14天就沒問題了,哪怕要出門,帶上口罩、勤洗手、保持人與人的距離超過1米,基本也不會有被感染的風險。我們要相信科學,相信在不遠的將來疫情會被控制。

2、生活要規律。按時三餐,不要晝夜顛倒,不規律的生活很容易引發情緒問題。閒暇之餘,可以看一些積極向上、讓人愉快的電視電影。

3、保持適量運動。最好每天都能做運動,可以是自己喜歡的室內運動,每次30-45分鐘,運動到微微出汗為宜。現在有很多運動或健身的App,可以跟朋友遠程約好一起鍛鍊。

4、學會跟家人相處。這段特殊時期,家庭成員之間可以藉機多溝通了解。認真地跟家人一起做家務和聊天,聊天的主題可以豐富一些,不要只聊疫情。

5、居家隔離的人不能被隔絕。隔離不是隔絕,居家隔離的人可以通過電話、視頻聊天等方式跟家人和朋友保持聯繫,要跟外界的保持通暢。

6、接受自己。如果你有“宅家焦慮症”,不要覺得是自己特有的,其實很多人都會有這些心理問題,不要否定自己,接受自己是一個有著七情六慾的普通人。

而對於復工復學的焦慮情緒,趙國秋則建議,一方面要保持平和心態。隔離不等於隔絕人際,大家應每天以微信、視頻、通話等方式和外界保持聯繫,與家人進行有質量的溝通交流,以獲得強大的心理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制定嚴謹的行動計劃,適當的時候或可給公司老闆打電話溝通,告訴對方自己的擔憂,表達自己的需要。

同時,我們也應注重自我價值感的提升。“即使現在不上班、沒開學,還是要每天規劃當天要做的事,可以是讀一本書、做一頓可口的飯菜,也可以是練一幅字、堅持一項室內運動,還可以做公益志願者等,從而讓自己覺得每天生活很充實。”趙國秋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