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一線城市疫情防控與有序復工應並重

雖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仍在持續,但隨著大部分地區復工復產日期的到來,中華大地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年一度的節後返程潮,人口流入對京滬深等一二線大城市造成較大的防控壓力,近日備受關注。

國務院應對疫情聯防聯控機制9日印發通知指出,要按照科學、合理、適度、管用的原則制定針對性措施,既要切實做好春節後返程和復工復產後的疫情防控工作,確保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又要及時協調解決復工復產中的困難和問題,儘早恢復正常生產。

換言之,當前既要重視疫情防控工作,也應保障條件推動復工復產。很明顯,隨著復工人員陸續返程,將令人口淨流入的大城市防控壓力大增。根據往年數據,北京、上海每年春節後有近千萬人員返程,廣州、深圳則超過500萬,其他大城市亦有一定規模。以上海為例,截至2018年末全市常住人口總數為2423.78萬人,其中外來常住人口976.21萬人,另有相當比例籍貫在外地的上海戶籍人員。

而這樣的全國性城市,又並非疫情重點地區,採取“封城”或限制返程人員進入,似乎並非上策。當前情況下,理應確保有返程復工需要的人員,能夠儘快回崗以恢復生產。於是在前端防控方面,可以限制的僅僅是無返程必要的人員,如上海10日發佈通知,在一級響應期間,對在上海沒有居住地的、沒有明確工作的人員,原則上加強勸返力度,暫緩入滬。這無疑是理性之舉。

如果說前端的理性是保生產的必要之舉,那麼加強對返程後人員的管理,對疫情防控而言至關重要。因此,各人員流入較大的城市,要根據實際情況,著重做好返程後疫情防控,包括但不限於對返程人員按醫學標準實施觀察或隔離等。

從各地公佈的舉措來看,不可謂不嚴格,如外來人口占比最高的深圳於9日晚間發文要求對所有在各類住宅小區、城中村居住的人員進出小區實施認證管理,即每名居住人員需出示規定的系統認證圖碼或人員通行證後方可進出小區。上海則在10日強化疫情防控落實落細,提出要像抓安全生產一樣,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抓好企業與所屬街鎮、社區聯防聯控,落實疫情防控各項措施,並通過向企業和復工人員推送“上海健康雲APP”等信息化手段,第一時間掌握返滬務工人員健康情況。

與此同時,應將“應急管理”轉化為“風險管理”。目前的公共安全管理思路主要是“以事件為中心”而非“以風險為中心”,接下來除了關注如何足夠快速地進行響應之外,還需更多地思考如何減緩突發事件所帶來的衝擊。

對此,不少大城市紛紛借鑑“非典”時期備受讚譽的“小湯山”醫院模式。以深圳為例,採用了將病毒核酸的實驗室檢測機構擴容至17家、建設“深圳版小湯山”以增加1000張床位等舉措;上海則擴建位於金山的上海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成為上海集中收治定點醫院,按照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救治的“四個集中”原則進行收治。

此外,返程人員也應從大局出發,自覺遵守觀察或隔離規定,如實彙報自身身體狀況與居住、旅行史,以配合政府和企業的疫情防控工作。

應該說,疫情防控與復產復工都至關重要,防控壓力大的城市在關鍵時期要通過科學佈局、做實做細,來打贏疫情防控戰和保障生產恢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