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包一市:對口支援這個“法寶”厲害在哪

一省包一市:對口支援這個“法寶”厲害在哪 | 長江評論

長江日報-長江網評論員周劼

有一群人,他們被稱為“最美逆行者”。

他們在家鄉的打開方式是這樣的:

一省包一市:對口支援這個“法寶”厲害在哪 | 長江評論

一省包一市:對口支援這個“法寶”厲害在哪 | 長江評論

一省包一市:對口支援這個“法寶”厲害在哪 | 長江評論

他們在武漢、湖北的打開方式是這樣的:

一省包一市:對口支援這個“法寶”厲害在哪 | 長江評論

一省包一市:對口支援這個“法寶”厲害在哪 | 長江評論

一省包一市:對口支援這個“法寶”厲害在哪 | 長江評論

他們來自塞北之北

一省包一市:對口支援這個“法寶”厲害在哪 | 長江評論

他們來自嶺南之南

一省包一市:對口支援這個“法寶”厲害在哪 | 長江評論

他們中有德高望重的院士

一省包一市:對口支援這個“法寶”厲害在哪 | 長江評論

一省包一市:對口支援這個“法寶”厲害在哪 | 長江評論

他們中有被孩子思念的父親

一省包一市:對口支援這個“法寶”厲害在哪 | 長江評論

也有被奶奶牽掛的孫女

一省包一市:對口支援這個“法寶”厲害在哪 | 長江評論

但這一刻,地無分南北,人無分長幼,全部會師武漢、湖北,投入一場艱苦卓絕的疫情防控阻擊戰。

他們是全國醫療之精英,是全國緊急醫療救援之精銳。

這一刻,山川相遇,國應無恙。

一省包一市:對口支援這個“法寶”厲害在哪 | 長江評論

這一刻,“四大天團”齊聚江城,漢將辭家破殘賊

一省包一市:對口支援這個“法寶”厲害在哪 | 長江評論

他們名字叫做支援湖北醫療隊。

現在他們的名字前多了一個定語:一省包一市。

一省包一市:對口支援這個“法寶”厲害在哪 | 長江評論

一省包一市:對口支援這個“法寶”厲害在哪 | 長江評論

一省包一市:對口支援這個“法寶”厲害在哪 | 長江評論

一對一“對”在哪裡

如果追溯“一省包一市”語源的話,這是第一次出現。

如果要追溯全國緊急醫療救援“一省幫一地”的事實源頭的話,這起碼是第四次出現: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央要求舉全國之力重建汶川地震地區,以“一省幫一重災縣”原則,建立對口支援機制。

一省包一市:對口支援這個“法寶”厲害在哪 | 長江評論

一省包一市:對口支援這個“法寶”厲害在哪 | 長江評論

2009年11月,甲型H1N1流感病毒流行,醫療救治任務十分艱鉅,衛生部安排大型綜合醫院與基層醫療機構等部門之間對口支援。具體安排是:

北京市對口支援內蒙古自治區、河南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天津市對口支援河北省;

遼寧省對口支援寧夏回族自治區;

上海市對口支援黑龍江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

江蘇省對口支援陝西省、甘肅省;

浙江省對口支援貴州省、青海省;

山東省對口支援安徽省;

湖北省對口支援山西省;

廣東省對口支援江西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

2010年6月,青海玉樹發生特大地震,中央組織施工建設任務和援建、運輸任務,建立對口支援機制。

一省包一市:對口支援這個“法寶”厲害在哪 | 長江評論

如果將“一省幫一地”從語言上擴展到“對口支援”;從公共醫療事件擴展為經濟發展、重大工程、扶貧等等領域的話,這是無數次出現後的最新一次。

1992年,三峽庫區移民工作中有“對口支援”;

1978年11月11日的《人民日報》新聞中有“對口支援”

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有“對口支援”;

1960年3月20日《山西日報》的社論“廠廠包社對口支援”中有“對口支援”——這是目前所知最早出現的“對口支援”一詞;

更遑論在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中反覆出現的“對口支援”,在扶貧攻堅戰中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一環的“對口支援”“定點幫扶”。

從這些歷史的線索中可以看到:

“一省幫一地”“對口支援”是一項國家長期延續的政策,如研究者所言:它產生於社會主義中國的偉大實踐,是一種國家機制,“在國力還不強盛的年代,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順利並且較快地完成了災害救援及災後重建。”

並且它從來都是雙向的,支援和受援經常轉換,那年湖北支援汶川、山西,今天汶川、山西支援湖北,那年湖北支援全國,今天全國支援湖北。

所以,它還是一種鑄牢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一省包一市”包了什麼

網上“天團、王炸、大殺器”成了形容全國醫療支援湖北武漢的熱詞,從中可以看到每一個人,無論湖北內外,轉發這些消息中透露出的喜悅、驚歎、安心和鼓舞。就像網友所言:

一省包一市:對口支援這個“法寶”厲害在哪 | 長江評論

為什麼驚喜?“一省包一市”讓大家看到了跨區域的合作,帶來的是效率、科學、專業,還有戰勝疫情的希望。

為什麼安心?“一省包一市”讓大家看到了省際間的牢固聯動,不完成任務不脫鉤的決心。

為什麼鼓舞?“一省包一市”讓大家看到了全國一盤棋的優勢,築牢了戰勝疫情、克服困難的信心。

一省包一市:對口支援這個“法寶”厲害在哪 | 長江評論

16省“一省包一市”,16個王炸怎麼炸。從以往的經驗來說,“一省包一市”的對口醫療救援中,外來的醫療隊會給當地帶來“三快速”:快速反應,快速救治,快速防疫。

為什麼要“一省包一市”?以一省之力幫助一市,是武功裡的獅子搏兔,是兵法裡的集中優勢兵力。

雖然東齊魯、西華西在武漢機場相遇,互道加油,從戰略上來說,他們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大戰役裡的戰友,需要“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的戰友情誼;從戰術上來說,他們又是“一省包一市”不同戰場同一戰鬥裡的競爭者,需有“奮勇爭先,斬將奪旗”的英雄氣,一聲加油也是給自己的。

脆弱性與恢復力:中國特色的生命力與奇蹟

進入21世紀,各種各樣的“巨災”和“跨界危機”日益頻發,造成區域性甚至全球性的影響,對以單一地方為主的傳統災害管理模式提出了嚴峻挑戰。

災害之來,全社會的政治體系、經濟組織、法律構架、技術有效性、環境生態安全性都面臨“脆弱性”危機;災害之後,又面臨“恢復力”困難。這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

近年來,中國以對口支援為典型特點的救災重建工作,因速度快、組織有序、成效顯著,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議。與由市場力量或民間組織等牽頭開展的救災重建工作不同,中國以政府為主導的對口支援機制顯示出獨特的優勢。

這種優勢沒有政治家之間的相互指責和卸責,也不會有救災的進展緩慢和各種反彈或事與願違;這種優勢創造出令人驚歎的“中國力量”“中國速度”和“中國奇蹟”。

從汶川地震“一省幫一重災縣”,到新冠肺炎“一省包一市”,對口支援一路創造“從悲壯走向豪邁的中國奇蹟”背後是“最深刻的創新”。

也許,等到疫情完全防控住的那一天,大家回頭再看

“一省包一市”——

行政學者看到了結對形成支援關係能有效發揮兩個區域的優勢;

發展經濟學家看到了縮小地區之間差距的政策;

政治學者看到了確保政治穩定、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特殊政策安排;

社會學者看到了政府間的慈善行為;

公共財政學者看到了不同行政級別政府之間的財政平衡;

公共管理學者看到了區域合作與交流的方式。

……

至於我,看到了什麼?

從疫情“重災區”裡堅持下來的我,會說

“風月依稀夢想間,遙飛一盞賀江山。”

我看到了世上最鮮活的人道主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