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能通過氣溶膠傳播?別慌張,能預防

這兩天“氣溶膠傳播”出現頻次之多,引發了新一輪的焦慮和恐慌。據之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第五版指出,新冠病毒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在此之前,就有專家懷疑新冠病毒可以通過氣溶膠傳播,可一直未真正確認。

新冠病毒能通過氣溶膠傳播?別慌張,能預防


但於2月8日在上海召開的疫情防控工作發佈會宣佈,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冠肺炎傳播途徑主要有三種: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但疫情防控小組沒有對這個結論作出過多的說明,從學術角度思考,由於時間短相關研究支持數據可能尚未充分,但氣溶膠傳播確有很大的可能性

新冠病毒能通過氣溶膠傳播?別慌張,能預防

氣溶膠中的冠狀病毒 | https://link.springer.com

所以新冠可通過氣溶膠途徑傳播說明什麼呢?是不是隨空氣傳播?莫非打開窗戶吸一口空氣也有被感染的風險?我們是否需要擔心室外空氣中有大量的病毒傳播呢?


什麼是氣溶膠?


懸浮在空氣中的固體或液體微粒就叫氣溶膠(Aerosol)。你是否想起高中物理課上學的“丁達爾效應”?清晨在茂密的小樹林中,常常可以看到從枝葉間透過的一條光柱。


其實雲、霧、霾、飄在空中的灰塵都是氣溶膠,只是微粒大小不同。尺寸最大為100微米的顆粒被認為可吸入,這些霧化的顆粒足夠小,可以吸入口咽,而較小的顆粒(例如<10微米)則更深地滲透到氣管和肺中。


生活中哪些場景容易產生氣溶膠?


氣溶膠可以自然產生,也可以人為形成。其實我們每天都在形成氣溶膠,比如打噴嚏、咳嗽、說話、呼氣、唱歌等基本生理活動中。我們排出的大尺寸顆粒物因重力沉降到地面,而較小的則可以在空中飄浮一段時間,此時就屬於氣溶膠。


更值得注意的是醫療操作場景下的氣溶膠:比如為疑似患者或確診患者實施氣管插管、無創通氣、氣管切開、支氣管鏡檢查時。還有在牙科和整形外科領域,使用大功率電動工具時,都會產生氣溶膠。


氣溶膠傳播到底有多厲害?


直接傳播和接觸傳播都較好理解,人們熟知的飛沫傳播一般也都是在近距離情況下發生的。飛沫因直徑較大難以在空中懸浮,傳播距離通常只有幾米。

氣溶膠和飛沫最主要的區別就是顆粒的直徑大小,飛沫粒徑通常在1-5毫米,而氣溶膠粒徑常在0.1毫米及以下。氣溶膠在空氣中停留時間會比較長,並隨氣流從汙染區域流動至乾淨區域,可懸浮幾個小時甚至一個禮拜之長


新冠病毒能通過氣溶膠傳播?別慌張,能預防

氣溶膠傳播病毒示意圖 | www.news.uga.edu

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

氣溶膠感染人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並不是很多人誤以為的“空氣傳播”。


氣溶膠主要存在於密閉空間,在不通風的密閉空間內要格外注意。通風較差的場合中病毒濃度會上升,如果暴露時間較長,風險也隨之上升。譬如電梯、飛機、影院等空氣流動性差的地方。當通風條件上去,病毒稀釋到一定程度,風險自然降低。所以我們只要做到儘量避免前往密閉空間,做好防護措施勤通風。家中最好多頻次開窗,有空氣淨化器的打開淨化器,淨化器有過濾氣溶膠的作用。


生活場景裡即使有病人產生了傳染性氣溶膠,病毒也很容易被破壞,存活度不高,且需要達到一定數量級的極高閾值,才可能有一小支部隊進入我們體內。氣溶膠傳播途徑相對更主要是針對醫療操作中醫護人員的防護。總結就是:需要重視,但無需恐慌


病毒的氣溶膠傳播,如何防護?


簡單地說,其實防護措施還是以前的那些。常規的防護措施就可以避免生活中的氣溶膠傳播。


針對以上傳播途徑,上海疫情防控發佈會呼籲廣大社區居家防疫要做到“七個要”:


1.要取消一切社會活動聚集,勸阻重點疫區的親朋好友來訪;

2.要常開窗,多通風,保持室內空氣的流通;

新冠病毒能通過氣溶膠傳播?別慌張,能預防

3.要做好日常家庭消毒:對門把手、桌椅、馬桶坐墊等重點部位用75%乙醇或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4.要講個人衛生:飯前便後用流動的水、肥皂或者洗手液來洗手,咳嗽打噴嚏時用紙巾或手肘彎曲遮掩口鼻;

5.要避免空氣和接觸傳播:家庭成員要避免接觸可疑症狀者身體分泌物,不要共用個人生活用品;就餐時,提倡公筷分餐,快進食,少說話,相互交流不宜近,避免握手和擁抱;

6.要嚴格做好居家隔離:配合相關調查,準確報告實情、主動接受隔離;需要居家隔離觀察的,應儘量與家人分住所居住,條件有限的,要分房間居住,單間隔離,同屋居住的全部家庭成員都要戴好口罩;

7.要密切關注家庭成員健康狀況,如出現發熱、咳嗽等症狀,應自覺避免接觸他人,佩戴好口罩後儘快到就近的發熱門診就診,配合治療。


新冠病毒能通過氣溶膠傳播?別慌張,能預防

如有需要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