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女》的背後,是教育的複雜性和親子倫理的缺失

人們總是驚歎於天才的天賦,卻沒有接近他們的日常生活。天賦異稟的人,因為智商與一般人不一樣,他們到底會獲得更大的快樂,還是因為格格不入而活得更加不開心。

電影《天才少女》不僅從天才的角度另闢蹊徑來探討教育的問題,更是從影片中生活化的敘事方式,以及兩代人不同教育理念的衝突,充分展現了教育的複雜性和豐富性。

影片由美國隊長的飾演者作為男主角,以簡單的線性化敘事方式,通過弗蘭克和母親伊芙琳爭奪侄女瑪麗的撫養權,平凡生活和天才教育不同理念之間的博弈,充分展現了教育理念的衝突,探討教育的共性問題。

當我們對孩子教育時,究竟應該是尊重孩子的內心,讓他成為一個擁有社會性的人,還是讓他變成一個我們所一直期盼的人。影片最終給了我們一個答案,那就是愛的教育,才是伴隨孩子成長最好的禮物。

《天才少女》的背後,是教育的複雜性和親子倫理的缺失

01、以情節上的獨特設置,將教育衝突充分展現,而溫情又貫穿影片始終

電影通過簡單的線性敘述和生活化鏡頭,增強觀眾的代入感,直觀地揭示教育衝突。圍繞瑪麗和母親戴安的教育問題,在不同人物的烘托下,使故事情節自然呈現在觀眾面前,減少了突兀感。最終,電影以溫情開始又以溫情結束,美好的結局彰顯導演對教育的樂觀期待。

第一,以生活化的線性敘事方式,圍繞瑪麗的教育和撫養權問題做為故事主線。

電影採用簡單的線性敘述方式,以生活化的鏡頭展現弗蘭克與侄女瑪麗相處間的溫馨。在這條主線條中圍繞著侄女瑪麗的教育問題,去天才學校還是待在普通人的學校,與母親爭奪子女的撫養權之間,不斷的開展故事線條。

在電影的寫實化角度中,場景更具生活化,使故事展現得更加逼真,讓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也使故事的走向更顯溫馨。影片最終以溫情結尾,給天才少女瑪麗安排一個讓觀眾更容易接受的美好結局,體現了電影的美好初衷和對教育的樂觀走向。

第二,以符號化的人物設置做為暗線,留給觀眾更多的想象空間,揭示教育的殘酷性。

瑪麗的母親戴安雖然沒有真正出現,所謂的人物介紹也是隻言片語,但是她的人生經歷卻貫穿影片始終。戴安的人生遭遇影響了瑪麗,並且通過她的人生經歷,來探討面對天才應當有著什麼樣的教育。

戴安的自殺,揭示了瑪麗外婆伊芙琳教育方式的殘酷性。過於嚴厲和附加條件的愛,剝奪了子女的自由天性,這就造成了戴安的人生悲劇。這也是弗蘭克堅定的要把侄女瑪麗帶走,並希望她上普通學校的原因。

天才少女瑪麗內心敏感的原因之一,是血緣上的父親從來沒有承擔過撫養瑪麗的義務,對瑪麗毫不在乎。究其原因,在於戴安的正常社交一直被母親剝奪,她對愛情方面的情感是缺失的。戴安不能與相愛的男朋友在一起,在愛情的絕望和情商的缺乏下,自然不能期待她能給瑪麗一個充滿責任感的父親。

而影片最終的高潮,也是戴安表示她所解答出來的數學公式要在母親死後才能公開。通過這種對母親的抵抗,使影片最終推向了高潮,為最後伊芙琳放棄撫養權的反轉劇情做了鋪墊。

第三,非主角人物的設置,也對推動情節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了在線性敘事的線索上將瑪麗的家庭背景交代的更為清楚,影片中數學老師邦妮這個角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為了解瑪麗,因此邦妮對小女孩的身世展開了調查。通過邦妮的調查,避免了採用簡單旁白介紹瑪麗的家庭背景而顯得單調的問題。以邦妮的深入調查與弗蘭克之間的互動,觀眾通過她的角度瞭解到了瑪麗生活當中的全貌,瞭解到天才少女的背後天才母親自殺以及在教育上所面臨的種種困境。

影片又將邦妮加入了與弗蘭克之間的感情線,通過這種互動鏡頭,給了更多環節展現弗蘭克的內心深處,為之後法庭的撫養權爭奪埋下了伏筆。

電影的敘事順序非常簡單,但裡面的情節鋪墊和人物設置卻精心設置。在看似自然的敘事線條中,每一步精心設計好的畫面,最終將電影推向了敘事高潮。

《天才少女》的背後,是教育的複雜性和親子倫理的缺失

02、影片以多處細節來展現教育的複雜性和悖論,探討教育的真諦

電影通過兩代人的教育理念衝突和弗蘭克的混亂人生之路,來探討教育的複雜性和豐富性。通過電影的多角度呈現,讓觀眾自己去思考教育的真諦。

首先,對於天才來說,天才教育還是進行平凡的生活,其實是個兩難問題。

在影片中,舅舅弗蘭克由於天才姐姐的自殺給了他內心很大的觸動。因此他認為,生命的健康發展必須有著良好的社交關係,所以他認為定瑪麗應該進入普通學校進行學習。然而他的鄰居羅伯塔以及數學老師邦妮都和他持了相反的觀點。羅伯塔認為瑪麗不適合在學校裡生活,而邦妮認為在普通學校是對瑪麗天賦的浪費和扼殺。

由於瑪麗所掌握的知識遠超於同班同學,但因為長期缺乏與同齡人溝通,缺乏融入社會的經驗,頻頻做出與該年齡段不符合的事情,包括頂撞老師和校長,不經過老師允許就回答問題等。

瑪麗在學校中的種種受挫,也為了接下來外婆伊芙琳的出現買埋下了伏筆。

瑪麗在校車上看見校園霸凌,便現象挺身而出打傷了校霸。因此舅舅弗蘭克受到了學校的約談。學校同時通知了瑪麗的外婆,至此故事便將外婆引入了敘述線條之中,為接下來的精彩的法庭對決埋下伏筆。

其次,撫養者弗蘭克自身的生活也存在著各種問題。

與瑪麗相依為命的舅舅,他認為一個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環境。因此他主張瑪麗在普通學校當中去接受社交,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而他的主張則是基於姐姐戴安自殺我得出來的結論,根據自身的經驗而得出瑪麗應該接受什麼樣的教育,而不是完全聽從瑪麗的內心需求。

除此以外,弗蘭特自身也存在著諸多的問題。他一開始是波士頓大學的哲學教授,但是最後放棄了這一個職位,成了一名普通的修船工,經濟上入不敷出。當瑪麗想買鋼琴的時候,他無法滿足她的需求。而更重要的是,他甚至無法建立起個人的感情生活,每週六都流連於酒吧,曾經對一個醉鬼也有過暴力行為。邦妮接近了他與之相戀,但最終兩人還是沒有走到一起。

從弗蘭克的人生軌跡上,我們可以看出教育處處存在著悖論。當一個人意識到怎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時候,他已經在這條別人給自己安排好的教育之路上,走的太遠。

教育無疑是複雜和豐富的,到底是尊重孩子的內心,教育他成為一個擁有社會性的人,亦或是我們所一直期待的目標,一直是我們每個家長所深思的問題。這也是影片背後所展現的深刻意義。

《天才少女》的背後,是教育的複雜性和親子倫理的缺失

03、故事背後展現的倫理關係的錯亂,揭示不當教育帶來的巨大傷害

影片中的天才少女,母親自殺,而父親對於不管不問,從小到大都是由舅舅來撫養長大。這樣的一種家庭環境偏離了正常的軌道,呈現出令人觸目驚心的狀態。而其背後,便是上一代人造成的親子倫理悲劇對下一代人所帶來的極端影響。

首先,瑪麗沒有母親享受不到父愛,背後是上一代人所造成的倫理困境。

瑪麗的生母是一個著名的天才女數學家,而外婆也是一個在數學上有極為天賦的人,照理說應當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可沒想到,少女瑪麗卻是實際意義上的孤兒。在法庭上我們可以看到,生父從沒有當承擔過作為父親的職責,甚至不知道瑪麗的中間名,從來沒有看過瑪麗。而事實上他們的居住地其實很近,都在同一個城市。

這樣的根源,就在於母親在成長過程中,血脈親情被畸形的管束進行了極端化的切割。

戴安在成長過程中,曾經喜歡鄰家男孩要去滑雪,卻被母親控告對方綁架,導致戴安一度嘗試自殺。而在電影中,從伊芙琳的口中,得知戴安唯一的愛好就是數學。這個結論是違反人天性的,從中我們可以獲得信息,那就是戴安其他興趣愛好都被母親人為地剝奪了。

母親的愛是有條件的,這就使得戴安長期在極端的環境下缺少正常的社交教育。未婚先孕這種行為,違背了喜歡支配的伊芙琳的意願,因此伊芙琳放棄了戴安。戴安在親情和愛情的雙重拋棄下,留下難以瀰瀰合的心靈創傷。而絕望的戴安找到弟弟弗蘭克時,弗蘭克卻急於出門約會,回來時孤獨的戴安已經自殺身亡。

伊芙琳對女兒的抹殺性別意識的控制,將女兒當成自己實現名利的工具,女兒所感受到的母親的愛和接納是有條件的,是建立在自己天才基礎上的。而作為自己的親人弗蘭克,注重的是自己的利益。戴安沒有感受到強烈的血脈連接,這就造成了戴安的倫理悲劇,也使得自己的女兒最終缺少父親的關愛。

其次,以戴安的證明手稿最終實現倫理自由。

影片併不併非止步於倫理悲劇。在殘忍關係的背後,影片的最後還是想體現一種溫情的結局。影片中以維納斯托克方程問題的解決,為這段荒謬的親子倫理關係畫上了句號,實現敘事的高潮。

在影片中,戴安早已解出了維納斯托克方程,但是她提出要在母親死後才能發表。戴安到死也不願意讓母親完成自己的夢想。這種報復極為可悲,但同時也讓母親感受到了女兒對她的憤恨。伊芙琳在後悔中終於感悟,決定放棄對瑪麗的造夢教育計劃。瑪麗終於能和舅舅弗蘭克自由地生活在一起。

影片通過戴安的證明手稿讓外婆放棄對瑪麗的造夢計劃,這樣的一個溫情結局,減少了批判的力度,但這也是電影當中悲憫德性的體現,迎合了觀眾審美的期待。

電影早早地就將戴安證明維納斯托克方程這個事件做了充分的鋪墊。因此當這一結果在呈現在觀眾面前時,觀眾並不顯得突兀,這樣的一種敘事策略十分成功。

雖然電影角度是從天才少女的身世引開的,但是這樣的一個故事具有教育的普遍意義。從瑪麗的個人經歷,引發人們對教育的社會意識以及親子倫理訴求的關注,同時通過溫馨結局,實現觀眾對社會倫理自由的期待。

《天才少女》的背後,是教育的複雜性和親子倫理的缺失

04、由影片中的敘事情節,探討關於教育的現實意義

從教育中的悖論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舅舅弗蘭克還是外婆伊芙琳,他們都沒有真正瞭解瑪麗內心的需求。唯有適合自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①教育的真諦是瞭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在影片中,舅舅弗蘭克害怕瑪麗會成為第二個戴安,因此他認為一個人的快樂成長必須擁有健康的社會關係,因此他讓瑪麗去普通學校接受教育。每當瑪麗沉迷於數學題目的時候,舅舅就會對她說,不要老是做數學題,要出去玩去交朋友。

但是瑪麗真正喜歡的的確是數學。當外婆將筆記本電腦給瑪麗,給她介紹老師進行數學學習的時候,瑪麗的內心反而是快樂和滿足的。

某種程度上,伊芙琳的出現與其說是一場危機,不如說是一個契機,她迫使布蘭克去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也是一種矯枉過正。

教育就是要尊重個體的需要,而不是通過自身的經驗來決定他人的未來走向。

教育的過程當中,愛是陪伴孩子成長最好的禮物。那麼在愛的基礎上,我們充分了解孩子的個人需求,尊重他人是另外一個獨立個體,而不是想當然地讓其成為我們想象的那個人。無條件愛的背後,最終就是尊重和放手。

《天才少女》的背後,是教育的複雜性和親子倫理的缺失

②教育離不開家庭關係的健康發展。

影片從天才少女瑪麗的家庭悲劇,揭示了一種觸目驚心的倫理錯亂。影片中雖然瑪麗的父愛缺失,但是舅舅弗蘭克給了她無條件的愛。因此瑪麗內心的缺失感得到了補足,畸形的血緣親情獲得了彌補。所以,瑪麗依然成為一個內心健康、積極向上的少女。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因為父母對他極端的教育方式,而導致了種種人間悲劇。在以尊重為孩子的前提之下,只有良好的家庭關係才能給一個孩子健全的人格,給他成良好的成長空間。

③教育離不開社會壞境的包容。

在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社會環境對一個人家庭教育的影響。從鄰居羅伯塔的態度、學校裡對天才少女的選擇以及法庭上法官的判決,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一個人的教育。

即使弗蘭克非常的愛少女瑪麗,但是法官依然將瑪麗判給了跟她關係並不親密的外婆伊芙琳,僅僅是因為伊芙琳有更好的物質條件。而且法官也傾向於瑪麗去進入天才學校學習。

他們想當然的思想,將抹少女自身的需求抹殺,通過他們的刻板印象加以定論。

因此社會環境對一個人的教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只有社會給予更多的包容,更多地去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而不是通過自己的想當然做一個粗糙的判定,那麼一個孩子的童年和成長過程才能夠更加健康和完善。

一個人的天賦跟一個人的正常生活並非是悖論的,它應當是一種相互的交融和統一。天才確實難得,但是平凡也難能可貴。天才更需要我們以平常心去看待和培養,讓他擁有良好的心態和博大的胸懷,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這才是培養一個天才的正確模式。

結語

影片雖然以大團圓的結局給了一個溫馨的場面,但其背後卻是一個非常深刻的教育問題。裡面揭示了觸目驚心的倫理悲劇,給了我們觀眾一個警示,那就是探討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應當如何正確地對待孩子。

每一部電影都是在告訴觀眾應該怎樣度過一生。只有觀眾通過電影揭示的深刻話題,意識到關於愛和教育以及尊重的問題,那麼世間才會少一些倫理悲劇,多一些健康完善的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