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和《藤野先生》讓我學會了感恩

提起魯迅你能想到什麼?

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還是“真正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人們眼中的魯迅是敢於批判封建禮教的鬥士,是民族文學的脊樑,是挑破國民劣根性膿包的醫生。他的文章尖銳、犀利、一針見血。他的話語冷酷、無情、鞭辟入裡。

毫無疑問魯迅是一位鐵骨錚錚的男兒,但他也不總是在戰鬥,他也有柔情的一面。

魯迅寫於1926年的兩篇回憶性的敘事散文《阿長與〈山海經〉》和《藤野先生》就滿含他對長者的懷念和感激之情。

下面我們一起回顧魯迅的這兩篇散文,感受阿長和藤野先生對魯迅的心靈關愛和人生幫助,體會魯迅對長媽媽和藤野先生的感恩之心。

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和《藤野先生》讓我學會了感恩

魯迅的笑顏

溫暖魯迅童年記憶的一把火——長媽媽

第一次讀《阿長與〈山海經〉》,是在魯教版的語文教材上。課文導語中的一句話至今我還記得:“魯迅沒有專文寫過自己的母親,卻寫了這篇懷念保姆的文章。”

由此可見阿長在魯迅心中的地位之高,分量之重。值得魯迅寫文立傳的長媽媽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她喜歡在背後切切察察,議論他人;她總是因為一點小事就向魯迅母親告狀;她睡覺的時候在床上擺“大”字,擠的魯迅沒處睡。因此童年的魯迅對長媽媽很不屑,不大敬佩她。

她還在新年的時候逼著魯迅吃冰冷的福橘,破壞他迎接新年的喜悅。她還讓魯迅遵守一大堆的封建規矩。因此魯迅對長媽媽很反感。

直到後來長媽媽講了“長毛”的故事,魯迅才開始對她有些敬意。而這些許的敬意也在長媽媽謀害了魯迅的隱鼠之後徹底消失,轉變成了憎惡。

在魯迅哀悼他死去的隱鼠謀劃著給它復仇時,發生了一件事,使他徹底改變了對長媽媽的看法。

長媽媽給魯迅買了他渴慕已久的《山海經》,魯迅感到十分震驚,全身猶如遭了個霹靂。

《山海經》對於魯迅來說不單單是連環畫冊,更是魯迅童年溫暖的記憶。這份意料之外的禮物,讓魯迅有了被尊重、被關注的感覺。

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和《藤野先生》讓我學會了感恩

《山海經》中記載的“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刑天

因為魯迅的祖父是清朝的官員所以魯迅很早就入了私塾,離開了給他帶來無窮樂趣的百草園。

牢籠般的私塾生活讓魯迅非常不快樂,他在《二十四孝圖》中這樣說:

回憶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卻不能不以為他幸福,給我們的永逝的韶光一個悲哀的弔唁。

我們那時有什麼可看呢,只要略有圖畫的本子,就要被塾師,就是當時的“引導青年的前輩”禁止,呵斥,甚而至於打手心。

我的小同學因為專讀“人之初性本善”讀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開第一頁,看那題著“文星高照”四個字的惡鬼一般的魁星像,來滿足他幼稚的愛美的天性。


小友對於“課外書”十分渴望,魯迅又何嘗不是呢?枯燥無味的私塾生活極大的壓制了魯迅的好奇心和愛美的天性。

所以當他在遠方表叔那裡得知有一本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的《山海經》時,才會感到無比興奮。

但求而不得的滋味又讓魯迅非常的苦悶。他能做的也只是“念念不忘”和“朝思暮想”。家裡人都沒有留意魯迅的小心思,只有連字都不認識的長媽媽注意到了他內心的渴求。

作為孩子的魯迅雖然有錢卻沒有機會去買書,但買書這件事對於成人來說卻是小菜一碟,只可惜他們都沒有關心魯迅內心的需求。

此時的魯迅內心難免會感到失落和無助。

最後滿足魯迅願望的既不是遠方表叔也不是他的母親,而是和他一點血緣關係都沒有的長媽媽,一個連書名都搞不清的保姆。

長媽媽送給魯迅了一份“大禮”,一份刻印粗拙、圖像湊合的“三哼經”。魯迅因此感到“震悚”,對長媽媽生出了新的敬意。

多年以後魯迅變成了“大人物”,但他依然沒有忘記當年溫暖他童年的那位長媽媽。那份恩情他一直都記在心裡,不是因為《山海經》這書,而是因為長媽媽真正懂得關心他內心的渴求。

長媽媽對魯迅的愛是理解,是在乎,是行動。這份愛就像是一把火溫暖了魯迅的童年。

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和《藤野先生》讓我學會了感恩

長媽媽與童年的魯迅

照亮魯迅青年時光的一盞燈——藤野先生

1.生活困頓之際的關懷與指導

《藤野先生》開篇第一句話:“東京也無非是這”,道出了青年魯迅內心的失望與迷茫。少年時期,魯迅家道中落,使他過早的感受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面對國家動盪、民族積弱,熱血青年魯迅先是學習軍事。後來他深感國民體質的衰弱,又想摘掉“東亞病夫”的帽子,才下定決心前往日本學習先進的醫學。

到了東京,他看到清國留學生們歌舞昇平,絲毫不擔心國家與民族的未來。這讓他感到更加失望和煩悶。

懷著這樣一份苦悶的心情,魯迅來到了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初到仙台,異國他鄉,魯迅深感不適,文中是這樣描寫的:

初冬已經頗冷,蚊子卻還多,後來用被蓋了全身,用衣服包了頭臉,只留兩個鼻孔出氣。

可惜每天總要喝難以下嚥的芋梗湯。

食寢不安,人生困頓之際,魯迅遇到了藤野先生,給了他意想不到的關懷和指導。

藤野先生大概是考慮到魯迅剛到日本,日語文法不熟練,又想指導他的課業,便讓他記下課堂講義做成筆記,每週給他看一次。每一次的筆記他都認真做了批改和標註。

原來我的講義已經從頭到尾,都用紅筆添改過了,不但增加了許多脫漏的地方,連文法的錯誤,也都一一訂正。

這種經過仔細修改的筆記,涵蓋了藤野先生教授的每一科。魯迅畢業時將它們訂成了三厚本,一直珍藏著,直到後來搬家遺失。

由此可見,作為一位老師,藤野先生不可謂不盡職盡責。

有一次,魯迅只是將人體血管圖中的一根血管畫偏了位置。藤野先生就將魯迅叫到了他的研究室,和藹的指出了他的錯誤:

你看, 你將這條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了。——自然, 這樣一移,的確比較的好些,然而解剖圖不是美術, 實物是那麼樣,我們沒法改換它。

我想正是藤野先生這種對待學問實事求是、一絲不苟的精神感染了魯迅,才使迷茫的魯迅有了方向。

藤野先生無微不至的關懷必然給予了魯迅深深的慰藉,這才讓漂泊在外的魯迅能安下心來學習。

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和《藤野先生》讓我學會了感恩

藤野先生


2.精神陷入重圍之際的支持與感動

仙台求學時發生了兩件事對魯迅的精神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一是漏題事件,魯迅在期末考核時考了高分,日本的學生就懷疑是教員洩露了題目。

大略是說上年解剖學試驗的題目,是藤野先生在講義上做了記號,我預先知道的,所以能有這樣的成績。

魯迅很無奈又十分憤怒。

中國是弱國,所以中國人當然是低能兒,分數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無怪他們疑惑。

魯迅由此明白了沒有強盛的國家,它的國民在外必然會遭到質疑和欺辱。在他被同學們明朝暗諷之際,藤野先生站出來了。

他力挺魯迅,為魯迅正了名。讓誣陷魯迅的學生向魯迅道歉,並要求他們公開了檢查的結果。藤野先生身為一個日本人沒有偏向同胞,對事不對人,維護了正義。這讓魯迅十分感動。

另一事件是電影事件,課程結束還剩點時間的時候,照例會放與時事有關的電影。有一回的電影內容是:一群中國留學生看到給俄國人做偵探的中國人被日軍槍斃,卻跟著日本人一起拍掌歡呼,還高呼萬歲。

這種歡呼每次看片的時候都是有的,這讓魯迅對中國人的國民性產生了懷疑。對於國民的麻木不仁,他深感失望。他深深地體會到一個弱國的知識分子在日俄戰爭和日本的民族主義狂潮中所受到的屈辱。

魯迅開始反思,他呼嚎“嗚呼,無法可想!”,這種巨大的壓力使魯迅覺醒了,他決定棄醫從文,他要用文字驚醒沉睡的國民。

魯迅告別藤野先生時,藤野先生欲言又止。只是給了魯迅一張他自己的照片,背面寫了惜別二字。

後來我才知道,藤野先生為失去魯迅這樣一個優秀的學生而感到惋惜。他在《謹記周樹人君》中寫道:

他能認真作筆記,只是由於剛剛入學,日語程度和理解力還不充分,學習是很艱苦的。當時周君學習是勤奮的,失去他很可惜,但是我支持他追求自己想要的。

在魯迅精神陷入重圍之際,藤野先生的支持之於魯迅就是一劑強心針,讓魯迅有了反抗世界的勇氣。

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和《藤野先生》讓我學會了感恩

魯迅開啟了文以載道的寫作生涯

真心換真情,魯迅讓我學會感恩

枯燥無味的童年時代有長媽媽溫暖魯迅的心靈,這種用行動表達的愛,讓魯迅畢生難忘。懷著對長媽媽的感激,從未為他人作書立傳的魯迅在文學史上為她劃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魯迅迷茫困頓的青年時代藤野先生給予了他極大的關懷與支持,這種亦師亦父的存在,給了魯迅踏上寫作征程的勇氣,也陪伴魯迅走過了風風雨雨,見證了魯迅的成長。

魯迅用感恩的心將滴水恩情化成了筆下泉水般湧動的文字,他沒有說一句謝謝你,只是把那一段段有溫度的記憶交給了鉛字,讓長媽媽和藤野先生永遠的活在了文學殿堂和讀者的心裡。

這兩篇文章,讓我感受到了“鬥士”內心的柔軟。

長媽媽送的那四本《山海經》一直是魯迅“最心愛的寶書”,雖然那是魯迅書中最爛的書,但因為是長媽媽送的所以非常寶貴。

一個沒有名字的保姆,一個沒有孩子的孤孀,像疼愛自己的孩子一般疼愛魯迅。她看透了魯迅內心的渴望,給了他獨一無二的愛,所以魯迅內心深處十分感激她。

一貫不相信鬼神的魯迅在《阿長與〈山海經〉》最後寫下:

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願在你懷裡永安她的魂靈!

長媽媽十分相信天堂和神佛的存在,魯迅就用長媽媽最能接受的方式送出了祝福,祝她被地母保佑、靈魂永安。魯迅推翻了自己的信仰,不為別的,只為報答長媽媽的恩情。

最令魯迅念念不忘的是藤野先生,他在《藤野先生》中寫道:

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師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有時我常常想:他的對於我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小而言之,是為學術,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裡和心裡是偉大的,雖然他的姓名並不為許多人所知道。

不論藤野先生對魯迅的關心是出於何種目的,但一定都是出於真心。異國他鄉的少年遇到如父親般關懷他的人,這樣的一個人誰會忘卻呢?

魯迅不僅一直保留著當年藤野先生修改過的講義筆記,還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掛在了書桌對面。

每當夜間疲憊,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支菸,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藤野先生給予魯迅的不僅僅是生活上的幫助,還有精神上的支持,每當他與“正人君子”戰鬥時,都能從藤野先生身上獲得勇氣。藤野先生求真務實、堅持正義的態度也深深感染了魯迅,讓魯迅敢於面對黑暗,僅用一支筆就撐起了“鐵屋子”的大門。

再次品讀魯迅先生的這兩篇文章,我學會了感恩。

我知道了要用真心回報那些疼我、愛我的人,不能把他們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現在這個社會有很多人利益至上,崇尚狼性文化,冷漠無情,我不能變的和他們一樣。

我要像魯迅一樣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生活,這樣即使遭遇再多的艱難險阻也無所畏懼。因為我身上穿著親人們用“真心”編織的盔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