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阶级的来源以及所形成的群体品格之探讨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最为开放的时代之一,在这这段时期除了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之外,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士”这一个阶级的崛起。

何为“士”?“士”这个概念在古代典籍中很广泛,有时是用来称呼具有某种身份、性别、或者担任某种职务的人。

“士”阶级的来源以及所形成的群体品格之探讨

有时又是用来区别男女、贵族与平民,有时又是指卿大夫等等。但是自孔子之后,”士“这一概念统一为人们对知识分子的称谓。

时代的孕育使得士的产生成为可能

士这一特殊的阶级,因其掌握专门的文化知识而享受着不耕而食、不富而贵的待遇。

这群脑力劳动者在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上异常活跃,甚至能左右一国的存亡。

而他们之所以能在这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有着各种各样的因素,如政治、经济、社会等。而我们正是从这些方面去分析这一群体的形成原因及其群体品格。

就经济原因来说,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质农具以及牛耕的推广,极大的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就使得劳动出现了分工,即劳动分为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

同时因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只要有足够数量的劳动力就能养活一批“士“。这也使得士的出现成为可能。

据《左转·昭公十年》所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之语,可以推断出,“士”也属于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但是从其地位来说,属于贵族的最底层。

虽是底层,但是也有着一定数量的“食田”,生活得到保障的他们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接受礼、乐、射等各种教育。

这一部分的人能文能武,但是在等级森严的宗法制社会中,士大多依附于卿大夫,并且作为家臣听从主人的调遣,不能有任何的僭越之举。

“我家臣也,不敢知国”、“家臣而欲张公室,罪莫大焉”等就充分的描述了“士”作为最低级的统治阶级所具有的社会地位。

“士”阶级的来源以及所形成的群体品格之探讨

不过当进入春秋时代之后,由于社会动乱程度加剧,礼崩乐坏开始,宗族的“礼法”逐渐被瓦解等,导致政出私门的情况逐渐增多,甚至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情况。

于此同时,奴隶和国人也开始觉醒,不断地冲击着权贵们的地位。这也严重的影响了士的稳定生活。

尽管这些时代所带来的剧变,使得士的生活失去了保障,但是在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摆脱了如宗教般的束缚,开始独立与宗族以及卿大夫之外,获取了基本的人生自由,成为了早期知识分子阶级的一部分。

同时社会的剧变也改变了大部分王公贵族的命运,随着宗法制逐渐被破坏。

这些贵族子弟再也不能享受往日的尊贵和荣华,而沦落为士,凭着自己的才能,谋生立命。这些有着良好文化修养的“士”,正是当时士之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士”这一阶级的另一大来源,就是庶民中的精英。

据《周礼·地官·司徒》记载的:“使民兴贤,出使长之:使民兴能,入使治之。”能轻易得知,周朝时,就有从庶民当中选拔“贤者”、“能者”来担任一些职务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不过在严格的宗法制之下,选择官吏的标准有和数量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这也使得一些有识之士,没有适宜的土壤施展自身的才华。

而春秋时期的社会剧变,逐渐瓦解了宗法制,使得大量的知识分子从庶民阶级中破土而出。

不过,对士阶级的发展带来最大影响的莫过于当时政治环境。

“士”阶级的来源以及所形成的群体品格之探讨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各种学派百花齐放、相互争鸣的时期,同时也是战争最为频繁时期。

在这大国争霸、诸侯混战的时间段,那些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君主为了实现自己的伟大政治抱负,而千方百计地从各国、各地招募人才,如燕昭王就曾筑黄金台以募贤士。

人才有多重要?

这一点在《论横·效力篇》有提到:“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丧。”

同时《管子·霸言篇》也号召天下君主:“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而所谓的“争人”,主要还是争取士的支持和效忠。

同时,在当时还流行一种“朝为布衣,夕为卿相”的说法,正是这种戏剧性的身份变化,以及位极人臣的政治地位,极大的刺激了士阶级的膨胀。

在此基础上,上层贵族也开始流行”养士”之风。比较著名的为战国四公子,他们养士都超过千人。

士阶级所形成的群体品格

士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他们有着专门的知识从事脑力活动,同时他们也因其活动的特殊性而形成了不同于其他阶级的品格。

这种品格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西周时,由于受到宗法制严格的束缚,士虽然拥有着一定的财富和安逸的生活,但前提是士必须忠于卿大夫,

《论语·泰伯》就指出了士的基本职责:“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司。”

“士”阶级的来源以及所形成的群体品格之探讨

在这种有着严重人身依附的情况下,士必须小心谨慎的为主人效命,不得有自己的独立思想。

于是他们的思想和潜能被严重禁锢,所以他们产生不了自己的独立意识,也不能形成所谓的独立品格。

而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秩序的大变革,使得宗法制逐渐遭到破坏,而士这一阶级也从其中解放出来。

在社会上拥有一定地位的他们,思想一旦不受束缚,他们所拥有的文化知识以及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同时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些力图王霸之业的国君对人才的渴求,极大的助长了士这一阶级的声势。

而士活跃于天地翻覆的历史舞台中,所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形成了士阶级的独立意识,以及鲜明的群体品格。

博大胸怀与开放心态

在春秋时期的士摆脱了人身依关系的羁绊之后,思想境界也得到了提升。思想境界的提升,体现为士的博大胸怀和开放。

据《孟子·尽心上》所载:“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为尚志?’,日:‘仁义而已矣’”。

从此处我们可以看出,摆脱了宗法制以及人身依附的士,将自己思考的视角从主人身上转变为了整个社会,并且将整个社会文化秩序当作自己一试身手的场所。

如果从经济地位的视角去观察士,你会发现士并不属于任何一个特定的阶级,同时士与其他的社会成员有着明显的区别。

“士”阶级的来源以及所形成的群体品格之探讨

他们往往能突破自身经济地位以及阶级背景的局限而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富足等宏观层面去思考人生。

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

春秋战国的士,虽然他们在政治主张、所属势力等方面有着显著差异,但是他们也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十分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

如儒家创始人,孔子就公然高声呼喊“学而优则仕”的口号,同时也开班办学,培养了一大批弟子参与政治斗争。

比较著名的就有子路、子贡等。而同为儒家学派的孟子则更为露骨的宣称道:“如欲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同时,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墨家在主张兼爱非攻时,墨家子弟还派遣弟子拿起武器去参与一场场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士”阶级的来源以及所形成的群体品格之探讨

参与政治几乎成为了整个时代士子们的夙愿,即使是“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的老子,也并非完全与政治隔绝。

他曾一度主张社会回到:“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的“小国寡民”时代。

他所谓的归隐,也只是在他的政治主张没有办法实现的情况下才选择归隐。

这一点在后代士子们的政治生涯中多有体现,如当他们仕途失意之时,往往都会选择归隐田园。

而一旦时来运转,则又将投入百倍热情到政治之中。

总论

士作为中国一个特殊的社会阶级,这些士子们,不论在庙堂之高争论得多么激烈,而在民族危亡之时总是能够团结一致对外。正是这些不屈不折之士,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