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門的冬天,我實在饞死羊肉煲了

不出門的冬天,我實在饞死羊肉煲了

先聲明一下,我們這裡要吃的,是養殖羊肉。

好了,說正事——

最近,大家都在調侃,出門買不到口罩還虧了一隻口罩。但值得老藝術家出門用掉一個口罩的,唯有羊肉煲了。

在凜冽(或和煦)的冬風中,吃一口鮮嫩彈滑的鮮羊肉,滋補益氣,美滋滋。

不出门的冬天,我实在馋死羊肉煲了

羊肉有多好吃?汪曾祺先生寫內蒙古的《手把肉》,羊肉切成大塊,只用白水煮,用一柄蒙古刀割著吃,不預備佐料,頂多就是蘸碗鹽水就著吃。

最會寫吃的他,只用了四個字來形容這道菜:無與倫比。這,大概就是上世紀所說的“好吃到失語”了吧。

不出门的冬天,我实在馋死羊肉煲了

近年熱衷於在微博擔任大家知心爺爺的美食家蔡瀾先生,也以“羊痴”自居。

喜歡四處試吃留影的他,曾經二十多次光臨廣州的一家以羊出名的飯店。能讓蔡瀾二十幾顧的炭爐羊肉煲,當然不簡單。

除了廣式,羊肉煲的款式五花八門。清燉的、紅燒的、藥膳的、土味的……中國人的羊肉煲圖鑑,就是各地風情的大綜合。

羊肉,國字號推薦美食

中國人吃羊的歷史非常長。根據文獻記載,公元前3000年活躍在黃河流域的伏羲氏、神農氏部落就已經是馴服羊的族群。

傳說伏羲受羊角柱的啟發,發明了“八卦”這個中華文明的著名意象。 商周時期,中國已經發展出養羊業。先秦時期,吃羊肉是尊貴身份的象徵。秦以後,隨著羊肉產量增加,價格下降,羊肉菜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不出门的冬天,我实在馋死羊肉煲了

△人類馴養羊,已經有數千年曆史/圖蟲

《本草綱目》中記載,“(羊肉)暖中補虛,開胃健力,滋腎氣,養肝明目,健脾健胃、補肺助氣。”

羊肉之於冬天,就像春筍之於春天,是信號,也是icon。

在少數民族統治的年代,羊肉更是菜桌上絕對的C位。《經世大典》記載,元代驛站接待“正使”的伙食標準,就是“日供米一升,面一斤,羊肉一斤,酒一升”。

不出门的冬天,我实在馋死羊肉煲了

△羊肉/圖蟲

冬天氣候陰冷,羊肉性溫,吃羊肉能夠療虛安神,健脾胃,補元陽。

當然,對廣大吃貨來說,食補還是其次,冬季吃羊的最大原因,還不是因為兩個字——好吃。

一樣草,養百樣羊

羊肉的品種有很多。北方人喜歡吃綿羊,因為羶味小,肉質嫩。

在大草原裡撒野蹦躂的幸福綿羊自然不錯,但風味怎也比不上從小在戈壁灘上跋涉,在綠洲邊上喘息的辛苦羊。

據說,這是因為在水草豐美的地區,羊體內的水分多,存儲能量少,風味物質比對儲能有剛需的戈壁羊少了一大截。

不出门的冬天,我实在馋死羊肉煲了

△戈壁羊/圖蟲

在綿羊內部,也有不同地域之分。知名度最高的,就是內蒙古的錫盟羊。錫盟指的是錫林郭勒盟,這裡產的是烏珠穆沁羊,被許多常駐排行榜前列的連鎖飯店選用。

錫盟羊的特點是不羶,因為草料中的硫含量高。錫盟人的常用吃法是用羊肉蘸新鮮的韭菜花,硫元素含量高的韭菜花也有讓羊肉變得更鮮甜的魔力。

不出门的冬天,我实在馋死羊肉煲了

另一名種羊寧夏灘羊,也是成長於半乾旱半荒漠鹽漬土壤上的堅強的羊。

這些羊是由鹼性水草奶大的,以中草藥為主的鹼性牧草和勾泉水中和了羊肉羶味的源頭葵酸成分,讓口感變得順滑。

當地人為了解膩增鮮,還愛將羊肉配上辣椒鹽和生蒜片。

甘肅民勤的大漠羊,吃的也是鹼性的草本,羶味輕、蛋白質含量高,屬於風味濃郁的羊;新疆阿勒泰大尾巴羊,有個滾圓可愛的尾巴,吃的是無汙染的中草藥,肉質清新;

不出门的冬天,我实在馋死羊肉煲了

雲南人卻不走尋常路,因為酷愛山羊皮的那股軟中帶韌的勁兒,偏愛吃黑山羊;遠在南方一隅的海南東山羊,細頸瘦腰的,肉質也是細膩柔嫩,深得南方人心……

做羊肉煲,我們是專業的

原料有了,就像美女長好了骨相。但是,好肉要怎麼做,就是如何將美人提升至四千年一遇的級別,就要考驗廚師的手藝了。

如果說“羊”是冬天的聖物,那“煲”就是冬天的精髓。

冬天到了,萬物皆可付諸一煲,在紅紅火火恍恍惚惚之中,涮著羊肉煲,這就是屬於中國人的冬日溫暖(對了,老藝術家溫馨提示:為了保障身體健康,自己在家獨吃即可)。

不出门的冬天,我实在馋死羊肉煲了

紅燒羊肉煲:有了豆瓣醬,就有了everything

說紅燒是全國應用最廣、踩雷最少、響應度最高的煮肉方式,在座各位應該沒有人不同意。

紅燒羊肉煲的精髓,就在於那抹來自豆瓣醬的、讓人慾罷不能的紅。

不出门的冬天,我实在馋死羊肉煲了

將羊肉切塊洗淨汆水,大鐵鍋中爆香姜蔥蒜、花椒粉、辣椒油和豆瓣醬,再放入羊肉與小茴香、八角、桂皮、料酒、老抽、生抽和糖同煮,大火燒開後再用小火燜燒,加入腐竹和胡蘿蔔就可以上桌。

軟嫩的羊肉和豆瓣醬的微辣交融得絲絲入扣,香料的氣味浸潤了所有配料,對濃郁的深紅色湯汁最大的尊敬,就是三碗潔白無瑕的好米飯。廣式羊肉煲:無論吃啥,第一要義還是養生

乍看之下,光澤油亮的肉色、濃油赤醬的糖色,廣式羊肉煲和紅燒羊肉煲長得有99%相似,但掀開表層的羊肉看本質,老廣的養生人設擋也擋不住。

廣東的羊肉煲,挑選的是肥瘦相間的羊腩、筋膜有嚼勁的羊腩排和嫩滑的羊頸。

不同偏鹹辣的豆瓣醬,廣式羊肉煲的點睛之筆,是用大豆、麵粉和豬油、白糖、芝麻蒸煮而成的柱侯醬。

不出门的冬天,我实在馋死羊肉煲了

柱侯醬鹹中帶甜,在調出肉的鮮味上簡直技能滿點,滿口的豉香讓濃厚的羊肉脂肪去膩,燜煮羊肉時加點陳皮、白酒,羶味被闢得無影無蹤。

最重要的是,老廣燜羊肉必須放甘蔗、胡蘿蔔和馬蹄,清甜祛熱,只看配料表,一時之間,分不清是在燜羊還是在煲湯。

老廣用來蘸羊肉的,是獨樹一幟的腐乳醬。

不出门的冬天,我实在馋死羊肉煲了

Q彈的羊皮、絲絲的羊瘦肉和潔白的脂肪點上腐乳,突然就有了靈魂,湯汁的微甜碰撞有酒味的鹹腐乳,味道層次感馬上就不一樣了。

東莞一家幾十年歷史的羊肉飯店,就以這道菜入選了市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這排面,真的大。

不出门的冬天,我实在馋死羊肉煲了

△老廣吃法:豆腐乳蘸羊肉/圖蟲

若是不喜重口醬料,只用清湯礦泉水燜羊也是極好的。

當歸、沙參、玉竹、淮山、白蘿蔔,煲出一口甘甜的羊肉湯,吃肉喝湯兩不誤,就是老廣的自我修養。 雲南羊肉煲:蘸水,最是那一點鄉愁

前文說過,雲南人愛吃攀山涉水的黑山羊。因為山羊吃草會傷害植被,現在只在少部分的崎嶇山區實行放養,好的黑山羊往往價格不低。

愛做運動的黑山羊,肌肉自然特別緊實,要以香料滷煮入味,撈起來放涼,之後再一家人圍爐而坐,切片放入羊湯邊煮邊吃。

不出门的冬天,我实在馋死羊肉煲了

本來堅韌的羊皮被滷出了軟糯的口感,是最好的膠原蛋白補充劑;奶白色的羊脂甘香油嫩,像在口腔綻開了一朵朵小油花,讓瘦肉也蘸上了葷氣。

最離不開的,是薄荷葉、幹辣椒麵和花椒打成的一小碗蘸水,清香解膩;羊肉煲到了最後,肉沒了,就該下一把茴香,將羊油吸得妥妥當當,接下來,還能再戰三頭黑山羊。冰塊羊肉煲:但凡講點科學,羊肉就會好吃

冰塊羊肉煲,是近年在北方冉冉升起的一種新做法。

將晶瑩剔透的冰塊鋪滿鍋中,直接將切成小方粒的鮮羊肉放在上面,加熱燉煮,冰塊與羊肉齊化,避免羊肉煮得過柴過老。

這個聽起來就非常科學的羊肉煲,應用的正是初中生都懂的熱脹冷縮原理。

不出门的冬天,我实在馋死羊肉煲了

新鮮的羊肉碰上冰塊,纖維收緊,再經過慢火加熱後鬆開,肉汁自然吸得飽滿,肉質也會因此保證爽滑,用護膚的方式來煮羊,發明者怕不是哪個嬌俏可人愛養生的美少女。

噢,並不是。傳說冰塊羊鍋的發明者,是北方最豪邁的那條好漢成吉思汗。

不出门的冬天,我实在馋死羊肉煲了

真·八百年前行軍到貝加爾湖的惡劣環境,讓他動起了挖冰煮鍋的天才念頭,這種創造性的烹調方法輾轉回流,又溫暖了現代人的餐桌。

羊羊羊,吃的可不僅是羊

僅是羊肉煲,天南地北就有好幾十種,更不用提各種烤羊、煮羊、燴羊了。

中國人吃羊,吃的不僅是那口滋補益氣的肉,更是在吃一種祝福。古時“羊”字通“祥”,吃羊就是祝願全家人平平安安、幸福祥和。

不出门的冬天,我实在馋死羊肉煲了

《老學庵筆記》記載,“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意思是熟讀蘇軾的文章,加官晉爵就沒問題,可見“吃羊肉”就是當年的“苟富貴”和車釐子自由。

《說文解字》也記載,“美,甘也,從羊從大。”這部兩千年曆史的老“字典”,說明了中國人對吃羊的好感度從古有之。

吃羊,就是為了美,既滿足了口腹之慾,也能夠滋補養顏。

不出门的冬天,我实在馋死羊肉煲了

對羊肉的喜愛,在宋代更是達到了頂峰,御膳房每年消耗的羊肉油十萬多斤,是所有肉類之冠。據說,宋仁宗還曾經半夜做夢,說想要吃烤羊。

害,看來一饞起肉來,天子百姓都一樣。

不同的是,天子還得等御廚來殺羊烤羊方能大快朵頤,而我們現在的普通人,只要下樓,或者動動手指點個外賣,在天咋暖還寒之時,大啖羊肉三斤,那都不是個事兒。

你想吃羊肉煲嗎?

郝香菇

排版 | Gloria

封面圖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