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充滿不確定的時代中,成就一位管理者真正的高度

如何在充滿不確定的時代中,成就一位管理者真正的高度

我們身處的世界變化越來越快,知識的邊界不斷被突破,信息的超飽和不斷打破著暫時的平衡。一個易變、模糊、充滿不確定性和複雜性的VUCA時代已然到來。面對種種不確定性,企業家應該如何加強自我修煉,鞏固對商業與管理的理解,提高對未來趨勢的認知?也許,擁有百年商科教育歷史的復旦大學能幫助你找到答案。

如何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中,成就一位管理者真正的高度

復旦大學是中國最早將商科教育視為民族自強自立根本的大學。1917年,復旦參照美國大學科系設置的成例,並根據上海工商界的實際需求在全國率先創設商科;1944年,復旦設立商科研究所,將商業管理納入科學研究視野。2002年,順應中國經濟發展的要求,復旦大學又成為國內首批獲國務院學位辦批准開辦中文EMBA學位教育的院校之一。

近日,復旦大學EMBA項目主任徐喆老師分享瞭如何培養學生既深刻領悟本土管理思想、又具備全球視野的教育理念。

如何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中,成就一位管理者真正的高度

作為為企業培養高層領袖人才的教育項目,復旦大學EMBA有什麼獨特的理念?

徐喆:復旦大學EMBA一直都是以培養面向未來的商界“將帥之才”為己任,以“商道人文,融匯貫通”為目標。我們的課程覆蓋戰略思維提升、戰略領導力提升、視野與格局提升三大領域,學生通過在復旦大學EMBA的學習,能夠積累深厚的管理知識,深入理解中國及全球的管理實踐,提升思維模式。長期堅持的理念造就優質教學質量,在UTD商學院科研排名百強榜單上,復旦大學管理學院位列全球第83位、中國大陸第1位。

如何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中,成就一位管理者真正的高度

復旦大學EMBA曾蟬聯英國《金融時報》全中文EMBA項目全球排名第一,17年以來堅持以全中文授課。能否談談在這方面的考量?在教學方面有何卓越之處?

徐喆:最值得我們驕傲的就是復旦大學EMBA的授課教授。他們是管理教育領域最具影響力的華人教授,他們之中的每一位都100%擁有名校博士學位,100%擁有海外學習和研究經歷,100%擁有企業實踐經驗。比如錢世政教授,不僅是中國著名的財務與資本專家,還擔任過上實集團副總裁、海通證券公司副董事長等職務,並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美國南加州大學會計學院做過訪問學者,其講課風格被評價為“分析精闢、旁徵博引、風趣幽默、激情澎湃”,讓學生們感到“如飲甘醇,回味無窮”。又如審計專家李若山教授,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位審計學博士學位獲得者,堪稱“中國審計第一人”,曾在美國伊利諾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及比利時Leuven大學擔任訪問學者。

一直以來,我們

堅持採用全中文授課,因為相比於一些由外籍教授講課配翻譯的EMBA課程,效率要高很多,每月4天的課程可以全部用來學習,而不用將一半時間都花在翻譯上。同時,華語教授能將最先進的管理理念與中國本土文化做更好的融合。這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理解更透徹,與教授交流更深入。

如何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中,成就一位管理者真正的高度

復旦大學是國際公認的著名綜合性大學,沉澱了深厚的人文底蘊。復旦大學EMBA更以“商道人文,融匯貫通”為教育理念,能否談談復旦是如何在商科教育中體現人文特色的?

徐喆:我們認為,現在的商業經營環境中,人文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現代的管理者,只有做到商道人文的融匯貫通,才能成就一個企業家應有的高度。我們的學生在復旦大學EMBA求學的過程,可以用“君子知道”四個字來詮釋。所謂“君子”,即注重內外兼修、有態度也有溫度的商業精英;而懂得理性思考,開啟探索求知的意識,是為“知道”。在為期兩年的學程中,我們都是圍繞著這個理念來展開的。

比如,我們通過“大道至簡”年級移動課堂,向學生們傳遞好的生活是簡單的生活、好的管理是簡單的管理。以“問道東西”為主題的海外遊學系列課程,與學生一起探索國際視野下的中國化商業對策。我們還通過定期開設“君子知道”人文商道講堂,為學生剖析人文歷史,帶領學生去思考個人和企業在社會科技與文明演進中所扮演的角色。迄今為止人文商道講堂已經開設近百場,總計覆蓋超過2萬人次,受到眾多學生的追捧。我們今年還新開發了場景化浸潤式的“行戈壁,觀自在”領導力課程,通過一種特定的場域,將文化與商業進行深度融合。

無論是在我們的必修課、選修課,還是在學生能接觸到的所有學程體驗中,來自復旦大學的管理學以及經濟、人文、歷史、哲學等各學科的教授和學者們,都能助力學生對商道與人文的理解與認知,成就其思想高度。

如何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中,成就一位管理者真正的高度

剛才您提到的海外遊學課程應該是近年來比較受企業家歡迎的課程形式,能否再展開談談復旦的特色?

徐喆:我們的“問道東西”海外遊學課程在廣度與深度上是中國所有商學院裡獨樹一幟的。海外遊學最早始於2004年,經過多年演進並於2018年全面升級後,目前已擁有10條線路,涵蓋創新、金融資本、

領導力、智能製造、品牌營銷共5大模塊。其中,每一條線路都由我們的教授親自設計,對海外教授的授課內容進行篩選和提煉,並全程參與同行和解讀,帶領學生探索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化對策。遊學過程中我們充分發揮全球頂級名校資源、優秀的商業資源,以及獨到的名師觀點。與我們有長期深入合作的院校有: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商學院等,參訪過的企業有:蘋果、甲骨文、FaceBook、歷峰集團等。

如何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中,成就一位管理者真正的高度

您剛才提到學生的求學過程有如“君子知道”,我很好奇,復旦大學EMBA的學生是怎樣一群人?

除了課程以外,他們還能從復旦這個平臺上獲得什麼?

徐喆:復旦大學EMBA項目對於生源有著嚴格標準,他們的平均年齡39.8歲,平均管理年限12年,碩士及以上學歷佔比16%。我們招生的對象來自於各行各業,豐富的行業屬性能夠加強學生之間交流和思維的碰撞,開拓視野,突破圈層認知。截止到今年,復旦大學EMBA校友人數到達7500人,管理學院校友人數達到47000人。我們在全球各地成立了10個同學會地方分會及7個行業協會,進一步幫助學生拓展人脈圈。

復旦大學EMBA所背依的復旦大學在這一方面更加得天獨厚。例如我們在醫療領域的人脈圈就很廣,包括上海腫瘤醫院、華山醫院、中山醫院、婦嬰醫院等,都是復旦大學的附屬醫院。在醫療產業鏈方面,我們的校友從醫藥研發,到醫療器械、健康影像,以及體檢、大健康等,構建了一個完整的生態圈。又如在金融業、新聞傳媒行業等各學科各領域,復旦也擁有強大的人脈圈。

同時,復旦大學EMBA為學生和校友提供的,不僅是高質量的人脈平臺,還是一個能夠終身學習平臺。

作為一所著名的百年名校,相比其他學校,復旦大學是否也肩負了更多社會責任?

徐喆:其實這一點也是我們長期堅持商道與人文融合教育的原因之一。在復旦大學EMBA的教育目標中,也包括想讓每個企業家學生變得“好”一點。這種“好”不僅是管理能力的提升,也包含了思想境界與思維格局的提升。他們變得優秀一些,不僅他們下屬的每一個員工和領導的每一個企業會直接受益,同時也是對中國商業和社會環境的不斷的優化。

一提到復旦大學,大家都會談到“自由而無用的靈魂”。我們認為,當你還沒有成為一個有用之人的時候,談無用很不合適;而我們復旦大學EMBA的學生,正因為經歷了豐富的人生與事業,追求與體驗了很多有用的東西,再重新審視“無用”,才會獲得截然不同的開闊視野。

在我們看來,中國的企業家不僅要能夠推動中國社會經濟的進步,還要為人類社會的文明與科技進步做貢獻,這正是復旦大學EMBA在企業家培養方面追求的最高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