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 见到枫桥时,我很震惊

见到枫桥时,我很震惊:它,只有十几米长!

一座穿越在唐诗宋词之间、闻名于古今中外的桥,竟然如此短小,这分明就是水乡井肆里一座普通的迷你单孔石拱桥!

转而去地图上寻找它的位置,原来,此桥虽然迷你普通,却位于大运河上一个要塞位置,紧扼着水路要冲,具有关键性的战略意义。枫桥扼着水路,铁岭关扼着陆路,此地确实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兵家必争之地。

据载,枫桥原名“封桥”,因为处于交通要塞,横跨在古运河的狭隘之处,古时在这里设有粮卡。漕粮北运时,河道就要封锁,故名封桥。后来不知何时何故,讹传为枫桥,总之,肯定是发生在张继作《枫桥夜泊》之前的事了。

张继也一定没有想到,他有感而发的一首小诗,竟然能够成就一座城、一段历史、一种意境、一个符号、一方文化。

《枫桥》- 见到枫桥时,我很震惊

张继在唐代诗人中,并不是最出类拔萃的,流传于世的作品也不见多,偏偏只这一首《枫桥夜泊》,成了千古绝唱。寒山寺的碑廊里,古今多少文人墨客雅士,书的就只这一首诗。这首二十八字七绝,不仅响彻中国,在日本也是家喻户晓,老少皆能传唱。它穿越数千年,横亘海内外,一首诗的影响力如此之大,令人咋舌。

枫桥,真的只是一座娇小得令人不敢相信的小石桥。它呈月牙形,看起来纤纤弱弱,毫无军事要冲的霸道与气势,倒是旁边的铁铃关颇有威武之势:在古老墙垛上,写满了沧桑与历史的伤痕,如今虽然已经烽烟俱净,砖头缝里那些年复一年顽强生长出来的小草和蕨类,仿佛在努力从历史的囚笼里挤将出来,向我们诉说那些年的烽火往事,让我们仍然闻到硝烟的气息,听到墙头上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的声音。“御寇安民”横匾,彰显的是担当的勇气和必胜的霸气,如同大将军横刀立马,气势逼人,相比之下,依偎在铁铃关旁边的枫桥,显得更加娇俏玲珑了。桥的石栏上,刻着劝慰语气的“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告诫语。站在小巧玲珑的枫桥上,看运河波远,残阳如血,桨声灯影里画舫轻移,倒是多出了一种在滚滚红尘里咀嚼人生悲喜离合的哀婉。

《枫桥》- 见到枫桥时,我很震惊

在我脑海的画面中,铁铃关与枫桥,像一对英雄美人,一个英武冷峻,一个柔软动人,相依相偎在阡陌红尘之中。你有你的使命,我有我的寄托,不离不弃,我们来把光阴站穿。

唐人张继发现了在日薄西山、月华漫起之后,这枫桥码头,有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意象。揭开月光的薄纱,看看午夜的枫桥,它到底反映的什么样一种镜像?

明月钩沉,本来浸润在冷光里的天穹,如同被泼了浓墨,连星光也不见闪烁。空灵的夜色中,传来乌鸦沙哑又倍具穿透力的啼叫。它时而遥远渺茫,时而又似近在耳边,让人难以捉摸。这披着与黑夜同色羽衣的夜行鸟,行踪是如此不定。虽无月华的冷冷若水,夜幕中却多出了一层轻拢着的、极淡的薄纱,那是漫天的霜意,与江面上弥漫起来的水汽,袅娜相接,彼此渗融。寰宇皆墨。移目朝江面上望去,星点渔火明灭跳跃,才让人意识到这不是一幅完全静止的画面!幽暗、深邃、孤寂、凉薄。

《枫桥》- 见到枫桥时,我很震惊

此时,突然从岸边寒山寺里,传来闷沉而旷远的钟声,它比黑夜中的乌啼更具备穿透力!它穿过江枫月影,穿过横桥古渡,穿过空濛的意境和繁乱的愁绪,飘进停泊在异乡的客船,直击人的心灵深处。闭上双眼,静静接受这“霜天静响”带来的心灵洗礼,无声与有声之间,徘徊的正是我们那些出世与入世的纠结,放不下与舍不得的留恋。

《枫桥》- 见到枫桥时,我很震惊

得不到时,拼命争取。得到了,又想得到更多。得到足够,却成了羁绊。繁华之后,荣辱之间,常是轮回。当年盛况空前、商旅如织的枫桥盛肆,“漕船交错期间,官船次第而列,一眼望去运河中旌旗飘飘,舟船林云,川流不息,几无虚隙。运河两岸万商云集,市厘鳞次,人流如潮,喧浪盈天”(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如此繁华热闹的枫桥市肆,最后不也衰退成了荒郊野镇?红尘百味化菩提,倒是岸边寒山寺里的梵音,不动凡心,依旧清绕佛门,那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定力。洲上江枫依旧,渔火青荧,明月依然垂津岸,却再无客船渡愁人。

心灵的跋涉,通常是一个漫长而孤独的过程,而顿悟,往往是在一瞬间发生。一个似曾相识的景象,一句引起共鸣的禅语,一个忽然而起的念头,甚至一记穿透天宇的钟声……都可能成为灵魂摆渡的牵引。只是不知当年那颗拥有着丰富内心世界、却又备受孤独与苦闷折磨的灵魂,是否最终到达了他想要去的彼岸?

《枫桥》- 见到枫桥时,我很震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