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張超音:60條進藏路,一本全世界最厚的書

行李︱張超音:60條進藏路,一本全世界最厚的書

「過去一整年都很少看微信了,但在這個永遠不會被忘記的春節裡,每天一邊刷著朋友圈裡的動態,一邊握緊拳頭,瑟瑟發抖著。越來越不知道如何回應時代,不知道如何前行,不如轉過身,以退步的方式前進。

凡有生命,必將死去,但在蛆蟲滋生,骨頭腐爛後,會重新化為土壤,孕育新的生命。就像河流會乾枯,高山會夷平,滄海變成桑田,一切都會變化,但一切都不會消失。今年會系列採訪那些一直“被侮辱與被損害”,卻始終智慧的、充滿創造力與革命性活著的人們,在他們身上找到“伏藏”的力量,找到腐朽大地重生的種子。

我曾經“唯作品論”,不管怎樣的人生,只要作品不夠紮實就會否定。後來明白,最重要的不是作品,是生命的體驗。一定要說作品,一個人真正的作品是人本身,是他一生的生命呈現,而建築之於建築師,詩之於詩人,只是人這個大作品之外的小作品,是生命某個時期的具體展示而已。立春了,以這段結實的生命體驗開年。」

和張超音只在十年前見過一次,當時所在的雜誌社需要一張喜馬拉雅山脈某個溝谷裡的照片,只有他有,而且有一大堆。那就是他在我心裡的固定印象:一直在青藏高原跑,拍了很多隻有他能拍到的照片。對初出茅廬的編輯,對他是仰視、遠視的。

年前忽然接到他電話,讓我去一趟他工作室,有本新書想給我看看。現在出一本書是多麼稀疏平常的事啊,但十年沒有聯繫的他竟然特意來電話。這兩年陸續採訪一些六七十歲的“老人”,人生走到這個歲數,回望人生、回應時代,和正值青壯年的人,視線肯定不一樣的。張超音也年過六十了,在青藏高原跑了大半輩子,他想說些什麼呢?雖然已經離開北京幾年,但值得為此去一趟。

工作室在798藝術區附近的廠房,上下兩層,不算很大,但剛下過雪,怕我們冷,他提前一天就從家裡過來開了暖氣,很貼心。工作室的牆上,多是喜馬拉雅山脈或喀喇崑崙山脈某些雪山、冰川、湖泊的巨幅照片,樓上樓下的書架上都是和藏族相關的書籍,藏族的歷史、科技、宗教、藝術、民俗、醫學、建築方方面面。在巴赫的音樂裡,他上上下下跑來跑去給我們煮上好的普洱,又手衝咖啡,途中聽到某首傾心的音樂,會暫停下來點評一下……生活的品質感、精細度,像那些經年只在都市出入的中產階級,而不是常年跑野外的攝影師。

等一系列有精細、熱忱的款待工作做完,才拉我們去看那本書:一樓書桌上印刷廠的打樣,二樓電腦裡完整的電子版。用了整整四個小時,還沒講完那本書的目錄,而天色已晚,大家的肚子已餓得咕咕叫,他才起身說,走吧,先去吃飯吧。

是怎樣一本書呢?只記得樓下那本用一整張犛牛皮包起來的樣書,我雙手抱不起來,只能一個章節一個章節單獨取下來看,書桌旁有一個特製的小書廂,十層,是十冊精裝書,那是十年前,他為這本書裡的十個部分打印的樣書。這本書是十年前就做得差不多了嗎?不止。慢慢知道,這本書從1986年就開始準備,十餘位藏學領域最頂尖的專家為這本書寫的文章,20年前就已寫好,設計師也從20年前就開始設計,但34年過去,這本有5000張照片、近60萬文字、厚達2800頁,已拿到書號,並已進入終審的書,還沒有正式出版。

行李︱张超音:60条进藏路,一本全世界最厚的书

1986年剛啟動這本書時,取名《藏族》,但最終出版時可能會有改動。

2800頁,是目前為止全世界最厚的一本書,為什麼一定要出成一本而不是一套書呢?“我想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想做一件別人沒有做過的事。”從二十多歲到六十歲,他把生命裡最美好的30年匍匐在了青藏高原上,而且九死一生,而且終其一生清貧,他的很多同學都已成大款,而他六十年裡乾的最大的一個活兒是掙了30萬,可是不論多少,他掙的每一筆錢都投到了這本書上。這本書是他給這片土地,也給自己這段最好的時光交的作業,所以一定要交,並且要交得漂亮、極致。

工作室後面是一個暗房,一年十萬元的房租,其實是為這個暗房準備的。退休後,他要在這暗房裡為他在青藏高原拍下的十萬張膠片做手工鉑金影像,那是永不褪色的、博物館收藏級的作品。十萬135、6x6、6x7、612、617、8x10的膠片全都編號、歸類、整理成冊,他已經設想好一個又一個主題系列。他還喜歡檯球,喜歡動作片、戰爭片,喜歡音樂,還想開車出去溜達,總之,退休後的生活很忙很豐富,但現在困在這本書裡,暫時還不能脫身。

61歲的張超音擁有完美身材,身上沒有一丁點多餘的脂肪,他自稱身體不輸於三四十歲的人,朋友圈裡偶爾會曬他在海拔5000米的地方做體操托馬斯,或在幾百米高的懸崖邊做十字平衡,很多朋友嘲笑他要逆天,其實是羨慕並敬服,爆發力與耐力兼有,而且天生能吃苦,不知道是這樣的身體支撐他在青藏高原跑了30年,還是青藏高原的波瀾壯闊使他暗示自己必須用這一幅好身體。這一幅好身體,只要提起青藏高原,可以365天,全天24小時保持高潮狀態,這使精緻利己的、慵懶的我們這一代,羞愧難當。

我曾經“唯作品論”,不管怎樣的人生,只要作品不夠紮實,就會否定。後來慢慢明白,最重要的不是作品,是生命的體驗。如果一定要說作品,一個人真正的作品是這個人本身,是他一生的經歷和所得,而不是狹義的作品,建築之於建築師,詩之於詩人,書之於作家,攝影作品之於攝影師,都只是人這個大作品之外的小作品,或者某個時期的具體呈現而已。這本最終書名尚未確定的書,放在歷史長河裡,也許會被衝散、衝遠,但他紮實的人生,固執、倔強的用三十年撲在一本書上的生命體驗,卻是可以在更久的時間裡,影響不同人的生命的。

行李︱张超音:60条进藏路,一本全世界最厚的书

行李&張超音

1.

行李:平日很少看微信,來的路上才把你朋友圈看了一遍,發現你在很系統地聽交響樂、歌劇一類音樂,還挺意外的。

張超音:我學了四年音樂,我們一邊聽音樂一邊聊天。(用旁邊的音響放巴赫)

行李:在哪裡學音樂?

張超音:中央民族大學。我每天除了吃飯、睡覺,都在和音樂打交道,不是在演奏就是在欣賞。但是聽音樂,一定要了解背景知識,要了解每一首作品的結構、歷史背景,包括作者生活的年代,他的家庭、情感,比如柴可夫斯基,他不是有錢人,那是誰在資助他?有一個女人在後面支持他,但他們倆終生都沒見面,這裡很多感人的故事。還要了解他所在時代的風格,巴赫有巴赫時代的風格,德沃夏克有德沃夏克時代的風格。

行李:你學什麼音樂?

張超音:我學的是民族音樂,但我對西方音樂非常崇拜,腦子裡記錄了大量西方音樂的旋律,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鋼琴協奏曲》《1812序曲》,德沃夏克的《新大陸》,我都可以把旋律從頭到尾背下來。

西洋音樂有一個完整有機的系統,建立在工業革命和宗教文化的基礎上,中國的傳統音樂沒有這些基礎,比如古琴,唐代之前就已經有了,很優雅,但不能和別的樂器合作。又比如琵琶、京胡、嗩吶,它們都是色彩樂器,就像交響樂裡的pickle,是一種短笛,屬於高音色彩,中國很多樂器屬於pickle。但我喜歡旋律感很好的音樂,像巴赫、亨德爾的作品,怎麼聽都有味道,一個主旋律上漂著一個副旋律,很美。也喜歡技巧,帕格尼尼的《野蜂飛舞》、《二十四首隨想曲》,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得魯什卡》,都是炫技的,這些旋律完全超脫技術層面的羈絆,超越世俗,我非常喜歡。我的

手機空間裡一首亂七八糟的音樂都沒有,中國的民俗唱法我不喜歡,最喜歡莎拉布萊曼的音樂,那聲調真是非常美,她的很多音樂我都能在腦子裡背出來,有一次我去HUNZA——

行李:HUNZA在哪裡?

張超音:在巴基斯坦,中文名叫洪扎,那裡有一座著名的雪山拉嘎波希,海拔7788米,路過中巴公路時可以看到它,很多雪山比如南迦巴爾巴特峰,很漂亮,很有名,但不好看,因為離得遠,拉嘎波希不一樣,那時它和我的垂直距離只有兩三公里,我就想爬到山上去拍冰川。我的司機說需要一天時間,我說對不起,你給我四個小時我就可以。

當時我帶的相機是超大畫幅的617,好幾個鏡頭,還有數碼相機,就找了個導遊,請他幫我背行李。一下車,我腦子裡就放上了莎拉布萊特曼的音樂,一邊聽一邊找路,沿途有植被,冰川融水嘩啦啦地響,我把所有聲音都排除了,只是欣賞藍天,看雲朵在冰川頂峰飄,看著冰川塌陷。莎拉布萊特曼的音樂給我一種力量,尤其《月光曲》,很安靜,可是很有力量,還有她的丈夫為她寫的歌劇《劇院魅影》,那個高音可以往上翻

三四層,她永遠是我的女神。就這樣,就像散步一樣,兩個多小時就從海拔3000多米輕鬆走到了4000米,在冰川的終磧壠上,架起相機拍照片。拍完照片,下山只用了一小時,全程很輕鬆。

行李:有覺得跟自己的生命最契合的作品嗎?

張超音:我最喜歡柴可夫斯基曲式結構複雜的《降b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和氣勢磅礴的《1812序曲》,尤其《第一鋼琴協奏曲》,我有低落的時候,有幸福的時光,也有狂躁的時候,這首曲子裡的幾個樂章能反映我的一生,一開始是大把的和絃,非常輝煌;到了第二樂章,很田園,推到很遠很遠,聽著很舒服;第三樂章裡兩個主題糾纏發展,最終走向高潮。還有《1812序曲》,一開始是人聲的合唱,也是非常輝煌,最後所有樂器與禮炮一起轟響,聽了會流淚,讓你流淚的音樂不是很多的。我平時幹活的時候也一定要放音樂,編輯文章、開車、走路,幹任何事情都會聽音樂,音樂是我的佐料,就像吃完飯以後想吃個冰淇凌,就像每天早上要喝杯咖啡。

行李︱张超音:60条进藏路,一本全世界最厚的书行李︱张超音:60条进藏路,一本全世界最厚的书
行李︱张超音:60条进藏路,一本全世界最厚的书行李︱张超音:60条进藏路,一本全世界最厚的书

2.

行李:對你的印象一直都是荒野孤旅的樣子,音樂也只是隨口一問,沒想到問出這麼一堆豐富的經歷出來。

張超音:我的經歷比較複雜,從小就不安分,最早做學習體操運動,兩年後我分配到一個工廠做汽車修理工。

行李:在哪裡?

張超音:蘭州。汽車修理工做了兩年,恢復高考,就很想考大學,但經歷過文革,數理化都不行,可是別人能上,我為什麼不能?就想辦法,從體育和音樂上試試。體育之前在體操隊已經嘗試過了,就從音樂方面入手。我老家在河北,河北有很多吹歌會,很多老鄉在裡面吹樂器,我學了一年的笙,然後考上了民族學院,改變了人生。

行李:所以是在民大學了四年音樂?

張超音:對,那四年瀏覽了大量音樂作品,從音樂理論、音樂史等方方面面很認真很系統地學了一遍。

行李:那攝影是怎麼開始的?大家知道你,都是因為攝影師的身份。

張超音:那時大學畢業還實行國家分配,按我的專業,畢業後會被分到歌舞團,去了就是一個演奏員,我不甘心,經過了體操訓練,也學習了音樂,那時才二十出頭,還想從事一門工作,幹什麼呢?小時候就喜歡攝影,我想做一個跟藝術和機械有關的工作,就不能去歌舞團,我想去民族管理單位。於是積極爭取,就分配到甘肅民族事務委員會藝術處,專門管理少數民族地區的歌舞團和文化館。

行李:你這性格!一直在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

張超音:甘肅有很多民族,回族、滿族、裕固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等等,到了藝術處,就有了一個平臺接觸少數民族。在少數民族裡,藏族有自己完整的體系,文學、服飾、宗教,包括地理結構,都是完整的,怎麼拍都有意思。

我不是一個合格的公務員,但是一個勤奮的攝影師,一般人都不愛下鄉,我只要有機會就下鄉去拍照片。那時沒人承認我是攝影師,就自己買相機,買膠捲,經過一年、兩年、三年、五年,大家認可了我的照片,只要有活動就讓我去拍,但這還不是“正業”,後來我又要求成立《甘肅民族》雜誌任主編,有了這本雜誌,寫文章、拍照片就“合法”了,這時就開始在甘肅、青海、四川、西藏的藏區瘋狂拍照片。

行李:藏族有自己完整的體系,也很龐大,最初是怎麼進入的?

張超音:甘肅的藏族地區有很多瑪尼石,就先拍瑪尼石,拍了大量瑪尼石後,想到沒人出過瑪尼石的畫冊,於是就出了我的第一本畫冊,《中國藏族石刻藝術》,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為了這本書,只要有瑪尼石的地方我全去了,實際上拍瑪尼石的時候,也在拍瑪尼石所在地區的宗教、文化、服飾、飲食等等。當時拍了差不多一兩萬張膠片,畫冊只用了極少數,我想,剩下的大量照片是不是再做一本書?那時關於藏族的書很少,也買不著,我想做一本就叫《藏族》的書,書裡可以涵蓋地理、民俗、宗教、科學技術方方面面,也沒想做多大,分幾個層次就行了。

行李:原來這本書從那時就開始了。

張超音:從1986年開始啟動這本書,當時用兩年時間把這本書的目錄做了出來,分六個單元:第一是地理結構,“嵯峨的大地”;有了土地就要有人,有人就要談歷史,第二就是“宏闊的歷史”;有了人,就會有信仰,第三部分是“神聖的信仰”;也會有文學藝術,於是有第四部分“華彩的詩章”;還有宗教信仰、科學技術,於是有了“鏗鏘的節奏”和“奇特的發明”。這六個部分組成青藏高原的大骨架。這六部分下面還要分層次,比如地理,青藏高原有八條山脈,還有很多河流、湖泊、盆地。八條山脈裡,比如喜馬拉雅山脈,又細分很多山峰、峽谷、冰川,這樣一層一層去分,目錄分得很細。

一開始我和很多青藏高原的粉絲一樣,見到好照片就拍,但把目錄做出來後,就嚴格按照這本書的目錄去拍,一年、兩年、三年、五年,一直到34年後的現在。

行李:目錄就是你提前寫好的劇本。

張超音:因為這本書難度最大的不是拍攝,而是它的結構,有了結構性的目錄,就知道怎麼去做這件事,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驗會越來越豐富。我是喜歡拍專題的人,有時突然到一個寺院,各種條件所限,只給你半天時間或者兩小時,我會用我的眼光迅速觀察它的結構、細節、建築痕跡、陳列品,以及它是哪一個派別,然後把這個寺院完整地拍一遍,這是一種經驗的積累。有時天氣不好,也沒時間等待更好的光線,但我要想盡一切辦法把這張照片完整地保留下來,所以有些照片在藝術上不如其他人拍的,但我不是在比照片的光影、構圖、唯美,我要講的是照片背後的文化、信息、歷史。某種程度上,我的照片和藝術沒有關係,它是人類學,是歷史。

行李:這些事一直是在甘肅期間做的嗎?我一直以為你就在北京。

張超音:在甘肅幹了十年左右,有機會考到中央美術學院的攝影研究生,畢業後分到民族畫報社,後來又調到民族出版社,一直到去年退休。從甘肅到北京,一直在做這本書。

行李︱张超音:60条进藏路,一本全世界最厚的书行李︱张超音:60条进藏路,一本全世界最厚的书
行李︱张超音:60条进藏路,一本全世界最厚的书行李︱张超音:60条进藏路,一本全世界最厚的书

3. 行李:一本書做了三十年,為什麼花了這麼長時間?

張超音:說來話長,最主要的原因是:越拍越大、越拍越豐富,目錄在更新,照片在隨時更換,也在隨時發現問題,比如談到佛教藝術,最早的藏傳佛教元素是從哪裡來的?在看書的途中,我看到了“犍陀羅文化”、“帕拉文化”、“克什米爾文化”,再往下看,它們都不在中國境內,在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那我就到那裡去。比如去巴基斯坦瞭解犍陀羅文化,去了一看,原來是一個很龐大的體系,我被震撼了,就對它進行研究、瞭解,最後才是拍攝,把所有相關博物館的藏品都拍了,拍了差不多兩三萬張照片,後來單獨做了一本書《犍陀羅藝術》。為深入瞭解犍陀羅文化,我10餘次往返於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等地區……就這樣,越做越深,越做越豐富,因為這本書,很多地區,像不丹、尼泊爾木斯塘、印度拉達克,我都是第一個進入那裡的中國攝影師。

行李:我瞭解不丹,也是因為在《中國國家地理》雜誌上看到了你和王心陽關於不丹的報道。

張超音:我們去不丹的時候,它一年只對全世界開放6000個旅遊名額,王心陽費了很大周折才進去,前後去了四次,認識了國王和王后,我們還和王后合作了一本書《秘境不丹》。後來也陸續出了《秘境巴基斯坦》、《最後的淨土》幾本書,但都是為當初那本《藏族》做鋪墊。

為了這本書,60次進入青藏高原,我愛人也很生氣,說你都去過60多趟了還往那裡跑,去一趟確實很累,也就是說飛機、汽車在海拔5000米的地方動力也會下降,更不用說人了。從北京到阿里,我一個人開車跑了好幾趟,自己拍照,還要聯繫拍攝點,很慘的,每次都說這是最後一次來西藏,身體的透支、環境的惡劣,精神到了快崩潰的地步!這時就想和西藏劃一個句號,不會再來了。等回到北京,又覺得西藏特別好,每個地方都在吸引你。想到有些地方還沒有去到,還是想去,整個青藏高原,最西邊從巴基斯坦開始,最東邊到橫斷山脈,最北邊是塔克拉瑪干沙漠、河西走廊,最南邊是不丹、尼泊爾,總共250萬平方公里,我沒有去到的地方太多太多,能彌補一點是一點。我今年61歲,體能還可以,只要還有機會,你要說去哪裡,我二話不說,背起揹包拿起相機就出發。

行李:你去到的秘境之多,對地理認識之全面,已經是半個地理學專家了。

張超音:這本書涉及到青藏高原方方面面的內容,每方面都是慢慢的一點點學習,就說地理吧,這是最複雜的,我也是一點點進步,受益最深的是和《中國國家地理》的總編單老師一起出去,他每次都會帶不同領域的專家一起出去,他們看到不同地貌時會交流,一邊問,一邊答,我拍照片時會多一隻耳朵,一直在聽:這個山是怎麼回事,這條河流是怎麼回事,什麼叫角峰,什麼叫冰斗,什麼叫雪粒盆,什麼叫冰川,什麼叫擠壓……聽了以後,拍出來的照片就有針對性。雜誌社最終用的照片只是一小部分,剩下的大量照片,我不懂的就會請教專家,就這樣不斷拍、不斷請教,回來再不斷看書,真正理解了,才能把這些照片有意識、有結構地編輯到一本書裡來。其實嚴格來說,這本書不純粹是我個人的攝影創作,我首先是一個編輯。

行李:這本書裡有近5000張照片,照片的拍攝來源都有哪些?

張超音:地理環境永遠是在現場拍攝的,但很多照片需要通過閱讀發現拍攝線索,故宮、布達拉宮、大昭寺、羅布林卡、西藏博物館這些年出了很多畫冊,從這些畫冊裡檢索到我需要的文物,下次再去時就補上。

還有很多線索是專家告訴我的,比如有個楊瑛碑,藏學學者王堯教授告訴我,楊瑛碑在大昭寺一個法座背後,用一個麻袋片蓋著。楊瑛碑記錄明代一個官員帶著班禪和達賴到中央朝貢的事,非常珍貴,但誰都不知道,他告訴我後,我直奔大昭寺,大昭寺的人很吃驚,說從來沒人拍過。

很多重要的藏傳佛教寺廟都不許拍照片,但我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可以在布達拉宮、大昭寺這些地方拍攝大量的文物,拍攝犍陀羅文化時,巴基斯坦所有博物館都向我最大程度的開放。

還有大量照片是在博物館、私人藏家、拍賣會上拍的,越拍越發現有些好東西沒有拿到,就利用一切機會補拍,比如受雜誌社邀請去美國出差,我會在工作完成後多停留四五天,專門去博物館補拍。我在民族出版社做過幾年編輯,除了拍照片,每次都會記錄很多筆記,出行前會為一個拍攝專題做很多功課,做好案頭工作,甚至把拍攝目錄做好,到了博物館就會有針對性的拍攝,按照攻略完成拍攝表格,拍完再給所有照片做好文字記錄,回來就可以用。

行李:私人藏品要怎麼拍?

張超音:在十八世紀、十九世紀,西藏好多東西都流散到了國外,2000年以後,國內一些藏家從國外拍了回來,這些都是重量級的文物,文獻價值非常高,在國家博物館、布達拉宮、羅布林卡都沒有,我跟這些收藏機構和私人藏家比較熟,他們知道我在編這本書,也喜歡讓我幫他們拍照片,我願意無償拍攝,拍完以後可以留一份資料,最珍貴的部分選出來放到書裡,但到底選哪些,還要仔細研究,研究透了再決定。在拍攝、研究、編輯中,我也在一點一點進步,佛像的風格,手印的內容,藏品的時代,大概的一些藏品和它們附帶的各種信息,我一看就能認識。

行李:這些藏品流來流去,但最終把它們變成作品,還把它們研究透了的,有一位經手的攝影師。經手便是擁有。

張超音:當然我還是一個門外漢,但我一邊拍一邊學習。如果沒有文化底蘊,畫冊就是浮的,只是一些好看的照片。我是一個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拍的攝影師,雪山、天空、冰川、地貌、人、宗教、建築、唐卡,什麼都拍,我拍的東西沒有更多技術性,它需要一個理性的架構,以及需要照片背後的思想和信息。

行李:你其實不是攝影師,而是超級編輯、超強編輯。

張超音:這本書裡各個章節的內容互相牽扯,比如地理結構裡有宗教的內容,宗教的內容裡又延伸出藝術……所有東西都在我腦子裡,我拍了80幅關於藏醫的老唐卡,有幾個月時間沉浸在裡面出不來,有時又在天文歷算裡。我不像專家,對一門學術研究很深,但作一個編輯也夠了,還真找不到一個能編地理、還能編藝術、宗教、醫學的人來編這本書,只能是我自己來。

我不是學者,但我要做一本嚴肅、專業的好書,並且做成極品,不是因為有好照片而配點文字,請一個名人寫寫序而已,一定要專家來把關,為此,六個部分我請了六個專家來寫文章,地理環境篇請鄭度(中科院院士)和朱立平(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博士後)寫,歷史、宗教部分請陳慶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和丹曲(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後)寫,民俗部分請馬麗華(作家、中國藏學出版社總編輯)寫,文學藝術部分請熊文斌(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博士後)寫,科學技術部分請丹曲(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後)寫。每個專家的稿子都是20年前就請他們寫好,連稿費都付清了,怕人家不寫,所以自己掏錢先付稿費。就連每個圖說都請了專家審閱,5000張照片,圖片說明的工作量也很大,這些年反反覆覆改來改去,這個月改完,下個月做別的文章時發現新的問題,又改,各種內容改得太多,我麻煩的人也太多了。

行李:都是親自找上門去嗎?

張超音:親自找上門,有些人不要錢,有些人要付錢,也有付了錢幹不好的,不是所有人的東西都經得住檢驗,我自己拿回來都得再重新檢查一遍。還要平衡地理、歷史、文學各個部分,不能這個寫得很文學那個寫得很枯燥。有些部分照片太多了,我寧願少一點,不要出現錯誤,不能有敗筆。一個雕塑作品出來前都得不斷修飾,我也在不斷修飾中。

行李:你找這麼多專家,可是也不盲信,任何東西都要自己再審一遍,你生活中的事都不馬虎嗎?

張超音:不是,我非常懶惰,不拘小節,亂七八糟,唯一對這本書很在乎,花這麼大力氣做出來,不能一看全是毛病,別的可以不認真,但關於攝影,關於這本書,我是絕對認真的。

行李:這是一本很奇怪的書,你以一個人的力量,做了一本其實是國家項目的書,很多事情是隻有國家力量參與才能做到的,比如你搜集到那些文獻性極強的藏品,比如所有博物館向你開放,都是這本書獨一無二處,還有它的物理性,2800頁,應該是全世界最厚的一本書。這本書怎麼裝訂?

張超音:我會用一張完整的犛牛皮做封面,像古代歐洲的書一樣,如果犛牛皮買不到就買真正的牛皮,沒有牛皮這本書就散了,我買了很多牛皮料子來做實驗。

行李:這麼厚,使用起來也挺折騰的,會不會翻到一半就散掉了?

張超音:完全不會,我來給你表演,這本書的每一頁都能180度打開,攤開度非常好,而且我會在整個牛皮外面畫上我三十年來在青藏高原的足跡圖。

行李︱张超音:60条进藏路,一本全世界最厚的书
行李︱张超音:60条进藏路,一本全世界最厚的书行李︱张超音:60条进藏路,一本全世界最厚的书
行李︱张超音:60条进藏路,一本全世界最厚的书

4.

行李︱张超音:60条进藏路,一本全世界最厚的书

行李:講講犛牛皮外那張地圖吧。

張超音:十年前,我在《最後的淨土》這本畫冊裡做了一張完整的青藏高原地圖,向你展示一下,地圖上的紅線是我走過的足跡,紅線裡的紅點是這本畫冊拍到的地方,這十年我又去了很多地方,新書裡會彌補很多紅線。

行李:看到這張地圖,很羨慕,也很慚愧,這種人生太紮實了。

張超音:我雖然不是學者,但我敢跟你吹這個牛,你把這張地圖打開,閉著眼睛,你的手放在任何一個點,我都能給你講出很多故事。

行李:好,來玩一下。第一處:孟嘎。

張超音:孟嘎在不丹,原本不丹擴建的機場準備建在孟嘎這裡,但這是一個大溼地,底下有很多沼澤,所以機場還在老帕羅。孟嘎的海拔在3000多米,沒有特別大的森林,但因為有溼地,這裡有太多太多黑頂鶴,它們每年飛過喜馬拉雅山脈來這裡越冬,夏天又飛回去。日本最著名的拍鶴的攝影家每年來這裡拍攝,我這本書裡最精美的黑頂鶴也是在這裡拍到的。

行李:再找一處喀喇崑崙山脈的地方:HUNZA。哎呀,剛才講到過。

張超音:沒事,我還可以講出很多故事。經過新疆和巴基斯坦的口岸紅旗拉普,進入巴基斯坦後,再行進幾十公里,第一個城市就是HUNZA,這是一個古老的城市,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寫過《消失的地平線》,裡邊講的香格里拉不是雲南迪慶州的香格里拉,而是這裡。吐蕃時期,這裡是藏族的領地,現在這裡的建築也是藏族風格,人也是藏族後裔。但這裡同新疆的塔什庫爾幹縣交界,也有塔吉克族,還混雜著亞歷山大時期的後裔。還有穆斯林,一般的穆斯林不喜歡音樂,但穆斯林裡的蘇菲派有非常精彩的音樂,這裡就有蘇菲派,他們的音樂完美極了,我拍到了一整組照片。

HUNZA是絲綢之路上的一個交通要道,所以突厥人、蒙古人、藏族人、匈奴人、希臘人在這裡混合,男男女女都長得很漂亮,女的一看都像貴族,雖然手髒、腳也髒,但臉形太美了,可惜我結婚了,否則一定要在這裡娶一個混血女孩,美極了。而且地理上,喀喇崑崙

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喜馬拉雅山脈三大山脈在這裡相交,我和李國平大前年登K2的時候到了這裡。

行李:你說《消失的地平線》是寫這裡,這個觀點從何而來?

張超音:國外的人類學家都認定這裡就是書中的香格里拉,這裡的風景現在還和書裡寫的一模一樣。迪慶的香格里拉我也很熟悉,拍過很多照片,但我真心覺得HUNZA才是香格里拉。站在HUNZA,360度都是雪山,360度都是林木,360度都是河流,書裡還講到葡萄酒,HUNZA就盛產葡萄,其他吻合的地質景貌更多。我不是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不能斷定真假,但如果世界上只有一個香格里拉的話,我更傾向於是這裡而不是雲南。

行李:再盲選一個地方:拉瑪雍路。

張超音:拉瑪雍路在印度拉達克地區,那次經過這裡,是因為我想拍印度河、阿契寺,當時我根本不知道拉瑪雍路,我從拉達克的首府列城開到這裡,想往斯利那加最遠的那一帶走,因為印度河就在這裡。結果走到這裡一看,有一個大寺廟,就是拉瑪雍路。

拉瑪雍路是怎麼回事呢?西藏的仁青桑布是古格王國時期一個大的寺廟領袖,他要去現在的阿富汗一帶學習,就像玄奘去西天取經,他要去阿富汗取經,阿富汗那時是犍陀羅王國。他帶了21個阿里來的藏族人到了那裡,藏族人不適應那裡的氣候,都死了,學習幾年後,要回阿里弘法,他就帶了32個犍陀羅的藝術家回去。途經這個地方時,就建了拉瑪雍路。傳說仁青桑布在西部藏區建了108座寺廟,這是他在克什米爾地區建的第一座寺廟,這裡的雕像、壁畫,都是以克什米爾的藝術元素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後來又途經阿契寺、列城,回到古格,沿途邊走邊建寺院,同時也做繪畫、雕塑,一路上的很多東西都是一致的,如果你去古格的託林寺,會看到有一個如今只剩半條腿的佛像,風格和在阿契寺的全身佛像完全一樣。

行李:以前去到中國的邊境,總覺得:這裡多偏僻呀!那時總以北京為參照點,但內蒙的人會說,這裡去烏蘭巴托不遠的,而新疆人回答,這裡去哈薩克斯坦很近……地球是圓的,地理上,哪裡都不是中心,哪裡都不偏遠,哪裡都在和外界發生往來。想想阿里,古格王國時期,它們距離北京當然是遠的,但是一直和拉達克,和阿富汗一帶很多往來。

張超音:是的,這裡的故事講起來就太多太多了。西藏阿里地區曾經是一個王國聚集地,歷史上有三個地方王國:一個是普蘭(雪山環繞的地方);一個是現在的古格(土林環繞的地方);還有一個是如今拉達克地區的列城(湖泊環繞的地方)。所以過去拉達克屬於西藏,信仰苯教或藏傳佛教,都是藏族人,現在他們叫自己拉達克人,其實就是藏族。但從拉瑪雍路再往前,中國人就過不去了,歐洲人、日本人可以,所以這是一條斷頭路,本來想從這裡穿過去,被邊防軍趕回來了。但拉瑪雍路、拉達克,我都是第一個進入的中國攝影師。

行李:你也是第一個進入尼泊爾木斯塘地區的中國攝影師,最早去木斯塘是因為什麼?

張超音:在尼泊爾旅行的時候,書店裡能買到很多木斯塘的畫冊,所以去木斯塘之前我已經做了很多攻略,知道那是一個完整的部落、王國。但最終去成木斯塘,是因為不丹的緣分。我也是進入不丹的第一個中國攝影師,我的搭檔王心陽她英文好,也喜歡探險,我們做了一個文化公司,專門拍攝出版青藏高原圖書,為此我們去了好多地方。王心陽在不丹認識一個旅遊部門的人,那人和木斯塘的國王認識,因為這樣的緣分,我們去了木斯塘,前後一共去了四次。

行李︱张超音:60条进藏路,一本全世界最厚的书行李︱张超音:60条进藏路,一本全世界最厚的书
行李︱张超音:60条进藏路,一本全世界最厚的书行李︱张超音:60条进藏路,一本全世界最厚的书

5.

行李:我在單老師寫的文章裡,讀到過你們一起在柴達木盆地遇險的場景,一起在珠峰絨布冰川過生日並遇險的場景,講講你在野外過的那些生日吧。

張超音:我在野外過的第一個生日是2005年,和單老師去珠峰考察冰川。那次李國平也在,我和李國平爬到5600米,當晚就在那裡露營,晚上頭疼得不得了,因為喝了酒。第二天我和李國平說,今天我生日,能不能走到5873米?因為我是1958年7月3日出生的。他說好,我們爬到6000米後,返回來在5873米處拍了一張照片。拍完後,我說這麼純淨的地方,是不是脫光衣服再拍一張裸照?我給他照了兩張,自己拍了兩張,一個膠捲拍四張。

行李:照片下寫著:“珠峰腳下冰塔如林,一座座冰塔好似一把把利刃穿雲破霧,又像一個個武士,列隊守衛著珠峰。2005年7月3日,恰逢我47歲生日這天攀登到6600米,東絨布冰川聳立在眼前,這裡驚險異常,是地球上難以見到的奇景。”

張超音:還有一次生日,在木斯塘,哪一年忘了,我生日前一晚住在木克塔格村,嚮導說今晚八點睡覺,凌晨兩點出發,要不然拍不了照片,早上六點天亮,只有四個小時,要從海拔3000多米爬到5000多米。那好吧,睡覺。兩點起來,漫天大霧,還下著雪,那天要爬升2000多米,比我去拉嘎波希的路還要長,痛苦得!但是沒辦法,我就想拍一張安納普爾納峰和道拉吉里峰早上霞光出來時的照片。到了六點,太陽從博卡拉方向出來,還是側逆光,我說趕快,來不及再往高處爬,就拿膠片拍了一張道拉吉里峰。後來一直陰天,一路都沒有拍到比較好的安納普爾納峰的照片。那天在山上過了生日,還喝了一瓶酒,但是和我帶的小兄弟吵了一架,他用我的相機拍照,要往下取遮光罩,取不下來就使勁拽,我很生氣,一路走了五天都沒搭理他。

行李:我看過很多很邋遢的攝影師——

張超音:我就是邋遢的攝影師。

行李:但他們對相機格外珍惜。

張超音:我不像有些人那麼愛護相機,一直是膠片機,一開始用尼康的135相機,以後買一些中畫幅的,先買瑪米亞,在喜馬拉雅拍了幾萬張漂亮的照片,但我去的地方太艱難,瑪米亞太重、太大,不方便。讀研究生的時候,哈蘇公司贊助中國第一批攝影研究生,每人可以用五折的價格買一套機器,所以我買了一套哈蘇。一直到尼康D800出來,也就是五年前,我才有了第一套數碼相機。

我出野外時,相機都是裸背,掛在身上,一會兒碰石頭,一會兒掉地下。而且我的相機就一個包,拿起來放進去都方便,因為所有相機都在一個包,有時候會磨損、刮蹭。你一會兒參觀我的相機,到處都撞壞了,體無完膚,我也不換,它就是一個工具嘛。

去木斯塘的時候就是買了D800,一個嶄新的相機,去了一個月,回來時底盤全部磨得金屬都露出來了,我還發了一張微博。意思是什麼呢?在青藏高原,人的命都顧不了,一天累得要命,哪有時間去弄相機。

行李:如果只是隔著屏幕看照片,很難想象這些辛苦,那些天堂般的照片,不知道是攝影師冒了多少危險拍回來的。

張超音:青藏高原就是這樣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地理單元,這些年真的是九死一生。

還有一次在納木措,應該是1988年,去納木錯沒有車,怎麼辦?我有朋友在文化廳當辦公室主任,他讓司機週六的時候把我們送去,下個週六再來接我們(那個司機是給孔繁森開車的,姓趙,山東人),還帶了一個法國人,女的。

我們帶著高壓鍋和一個禮拜的食物,結果一週過去了,司機還沒來,那時沒電話,也沒手機,全是口頭約定。我們的食物提前幾天就吃完了,想著司機反正馬上就來,但星期天沒來,星期一沒來,星期二也沒來,一直到下一個星期六都還沒來。

那是四月底,納木錯的湖面上都是冰,沒吃的,餓呀!你知道我們幹什麼嗎?拿土槍打天上的野鴨子!那時沒有環保意識,法國人說:野鴨子不能吃,這是一條生命。可是沒吃的,沒辦法。她也餓得不行,結果她第一天喝湯,第二天還只是喝湯,第三天也使勁吃肉了。吃了兩天,她開始拉肚子,我是拉不出來,因為沒有蔬菜,全是炒麵、糌粑、風乾肉,也沒礦泉水,就喝納木錯鹹水,身體能行嗎?最後使勁拉,肛門就破了,然後發炎、潰爛……那時我們嘴上全都開了裂口,誰說話都不能笑,一笑嘴巴就流血。

行李:雖然很慘,但聽起來很嚮往,那時的旅行還有蠻荒感。

張超音:那是八十年代末,納木錯完全沒有旅遊,很像《魯濱遜漂流記》裡描述的那種“野人”生活。待了十幾天,車子好不容易來了,原來是廳長要下鄉,人在裡面餓著出不來,他也著急,但不敢跟廳長說,直到廳長下鄉回來才來接我們。

行李:那些天都幹嘛?

張超音:天天沒事幹,就在島上拍照片,也拍了不少好照片。冬天的時候,納木錯的冰可以達到兩三米厚,到了四五月,冰開始融化,湖中心化開的冰會往岸邊湧,在岸邊形成二三十米高的冰壅景觀。有一天陽光特別好,冰壅很純淨,就想拍一張“迴歸自然”的裸照。結果正拍呢,身後兩米的地方,一個大冰川轟隆一聲就倒塌了,那個浪花的聲音,地動山搖!我一下傻了,腦子空白了。如果再往後兩米,就被冰砸到湖裡,屍首都找不著,當時相機也不要了,一絲不掛的就從冰裡連滾帶爬地出來了,身上到處都劃破了,很狼狽。那個法國人沒和我們一起去,這邊冰山一響,她也不知道怎麼回事,趕緊鑽出來拿相機拍,一看我們兩個光溜溜的,就連我們帶冰壅、帶納木措,一塊拍進去了。最後是三個喇嘛進去幫我撿回了相機,我回頭給他們拍了一張珍貴的照片,也放到了這本書裡。

行李:樓下那張超長的K2的照片也是在很危險的情況下拍的麼?

張超音:那也是一次難忘的經歷。那次是和李國平一起去的,他也會給你講這個故事。我們在巴基斯坦南伽巴爾巴特峰的時候差點被當地人綁架,非常危險,出來後去K2徒步,好幾天沒吃好的,看到烤羊肉串,我們非常想吃,但我看上面一層蒼蠅飛來飛去,吃完拉肚子怎麼辦?李國平說不怕,拿火一燒細菌就死了。我想也有道理,就一人弄10串,在火裡烤了半天,他吃了10串,我就吃了3串。20分鐘後,還沒等到出發,我就開始拉肚子,廁所也找不著,爬到山上一個拐角處,一下子拉出水來。

行李:也只能堅持徒步?

張超音:是呀,但你知道要徒步幾天嗎?要一週才能走到,然後再走一週回來,來回半個月。走了一天,實在走不動了,我說李國平,你一個人上去,我肯定去不了了,我已經虛脫,還有十幾天,又沒有藥,不死到裡面嗎?他說老張,我們交了2000美金,已經到這兒了,你不去我也不去。我說那不行,你去,我也不要退錢,讓他們幫助你去。巴基斯坦人特別好,說你們這麼遠來,而且已經離開村莊走了一天,也回不去,要不這樣,我們有三匹馬拉裝備,勻出一匹馬來騎。沒有馬鞍子,他們給我找來兩根棍子搭在馬上,我就坐在兩根棍子上。那一段路到處都是大石頭,沒有一寸地是平的。騎馬比走路還累,因為沒有馬鞍,要掌握平衡,騎了一天不行,真的走不了,他們說你都已經走了兩天,還有兩天就到了,就這樣一直騎了下去。

行李:想起那個場景,實在很想笑啊……

張超音:很有意思的是,我們在行進中,巴基斯坦人每人抱一隻老母雞,這是為我們旅途準備的新鮮食物,每到一個露營地殺一隻,我們帶著高壓鍋和中國的大米,天天煮稀飯、熬雞湯,但我什麼都不能吃,吃一點就拉。路上一個禮拜都沒見到藍天,天天下小雪,走到目的地Concordia的時候,晴空萬里,那一下午我拍了整整一套照片,也拍了樓下這張。結果第二天一場大雪,天地又變了,山也看不見,這怎麼辦?再等幾天我也不行了,乾脆回吧。

剛上山的那天,我們帶了哈密瓜,老李捨不得吃,我拉肚子也不能吃。哈密瓜本來是削一塊吃一點,結果巴基斯坦人把哈密瓜從中間破開,破開後感染面就很大,吃了一半,另一半也沒有保鮮膜,就在爛麻袋裡裸放著,一個禮拜擠來擠去,瓜都不成樣了。在山上時,我把瓜扔了,老李一直沒拉肚子,他說他身體好,又給撿回來吃了。結果當天晚上就拉肚子,一夜跑十幾趟廁所,第二天爬不起來,說回不去了。你知道最後怎麼辦?我說你租一匹馬。

行李:剩下兩匹馬中的一匹?

張超音:沒有,那兩匹馬還得馱東西,但那時有別的空馬下山,他租了一匹。但他個兒高,也不會騎馬,這一路沒少受罪,從馬上一會兒又掉下來一會兒又掉下來,我練過體操,平衡力好,一次都沒掉過,而且回去的時候,我騎著馬,還得牽一匹馬,這一路真是豬八戒西天取經狼狽極了!

那15天永生難忘,你在城市裡拉三天肚子是什麼感覺,我在5000米的地方,15天拉肚子都堅持下來了,非常痛苦,但我天天聽音樂,跟誰也不說話,沒力氣說話呀。

行李:這麼苦,在野外哭過嗎?

張超音:只有聽音樂時哭過,在青藏高原上還沒哭過,有時會在內心哭泣,比如拍到一張好照片,想到這麼多年,付出這麼多辛苦,而世界這麼美好。有時也會被自己感動,在青藏高原反反覆覆走了這麼多路,我是可以拿出十萬張青藏高原膠片的攝影師,這在全世界也為數不多的。

行李︱张超音:60条进藏路,一本全世界最厚的书
行李︱张超音:60条进藏路,一本全世界最厚的书行李︱张超音:60条进藏路,一本全世界最厚的书

6.

行李:對你來說,是藏族本身重要,還是這本關於藏族的書重要?

張超音:說真心話,這本書更重要,不是藏族本身不重要,在數千萬年的自然累積中,在幾千年的文化沉澱裡,它一直在那裡,你關不關心它都在那裡,山跑不了,湖也跑不了,人在這裡繁衍,動物也是,而我們,能力太小,二十歲以前在受教育,六十歲以後體力不行,只有這中間的三十多年是最好的時間。這三十年我什麼都沒幹,但我在地球之巔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風景,走了別人走不到的地方,觸摸了別人沒有觸摸的東西,已經夠了。這本書就像我的孩子,我要帶著愛護之心,把它完完整整的做好。而藏區,人對它其實做不了什麼事,即使捐了一筆鉅款,也只是讓它變豪華一點,你能改變它的地貌?能讓湖水消失?山上的雪融化了,你能把冰箱裡的冰放幾塊兒上去?做不了的。自然有它自己的發展,是有序的、平衡的,今天的雪化了,還有明天的雪呢,人既不能對大自然做什麼貢獻,也談不上多大的破壞。人應該遵守自然法則,但不要誇大了人的作用,更不要說什麼人定勝天,人連塵埃都算不了。

行李:藏族人的宇宙觀對你有影響嗎?

張超音:藏族人把山、水、動植物,看得很神聖很偉大,但這跟宗教沒有關係,只不過人給了神山聖湖一個東西,本來它是一個禿子,現在給它戴一頂帽子。

行李:使我們虛無的生活有了精神性。

張超音:我有時候極左,有時候極右。有段時間我愛人患乳腺癌,那段時間我也會請活佛來祈禱,這是心理對自我的暗示、安慰,但我知道,她的癌細胞不會因此減少、消失。宗教會給你一種力量,讓你忘掉私心雜念,讓你有一股能量,這是我相信的,但癌細胞本身不會減少。

我相信科學,科學之外有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解釋不了,我也相信它的存在。光以外的文明是什麼?黑洞之外到底有什麼?宇宙有多大?這些東西不是我研究的,也不在我的學問範圍內,我能讓青藏高原被大家理解、認識,就夠了,所以我對這本書看得比青藏高原本身重要得多。

行李:那藏族或者青藏高原這個主題是不是偶然的?比如換成南極,是不是也一樣?

張超音:不一樣,藏族太龐大、太神秘,它不像別的民族或者地區,像單細胞,不是很複雜,藏族是一個完整、有機的整體,它有自己獨特的地理景觀,在這個地理景觀下,產生了很多奇特的現象,河流、湖泊、山脈、宗教、文化、民俗……全都很複雜。

行李:想到你喜歡複雜的、有技巧的音樂,大概能明白你為什麼一定要做這麼一本書了,2800頁的這本書,藏族這個主題,就是你自己的交響樂。

張超音:對,其他一些民族和地區就像嗩吶,是單聲,一個個體樂器,但藏族就像大的交響樂,是一個獨立的系統,既有完整性又有獨特性。

行李:剛才的問題其實可以反過來問,是這本書更重要,還是你做這本書的三十年更重要?看上去,好像是你這三十年為這本書努力,其實我覺得是這本書指引了你這三十年的生活,它為你這三十年提供了道路。

張超音:因為這本書,我認識了世界,學習了太多東西,剛開始做這本書的時候,還沒有旅遊,老百姓那時能讀萬卷書,但行不了萬里路,我因為工作的原因,行了萬里路,在行路中反過來讀些書,才形成現在的我,所以我很感謝這本書。一個人有三個階段,讀書階段、成長階段、衰老階段,如今我也老了,還能不能再活三十年都不知道,所以也浪費了三十年。

行李:你剛才講人連一粒塵埃都不如,又用你最好的三十年時光來做這本書,是為了證明自己存在的價值,還是某種英雄主義?

張超音:我其實什麼都沒考慮,就是單純的喜歡到外面去,只是這件事被我做得比較大,把自己綁架了。家裡人根本不相信我能做出這本書來,說我啥事不幹,掙不了錢,為了這本書還要天天花錢,大家都煩了,設計師也煩了,二十年前就開始設計這本書,到現在還在做,所以不能再等了,我都六十多了,好多朋友見到我問,這個書還沒出來?我都覺得很丟人,三十年做一本書,時間太長了,我還有很多退休後的計劃,但現在困在這本書裡,現在只想先把這本書做出來。

行李:現在出一本書多麼容易,又多麼容易被遺忘,而你這麼多年一直沒有熄滅掉內心那把火。

張超音:我也在想,是什麼精神在支持我呢?因為我想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我想經歷別人沒有經歷過的事,我想做一件別人沒有做過的事。

行李︱张超音:60条进藏路,一本全世界最厚的书行李︱张超音:60条进藏路,一本全世界最厚的书
行李︱张超音:60条进藏路,一本全世界最厚的书

採訪:Daisy

照片:張超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