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曾这样贬低同乡李存葆的作品:“散发着连队小报的油墨香”

莫言曾这样贬低同乡李存葆的作品:“散发着连队小报的油墨香”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我当时的发言,很尖锐、很刺耳、很不厚道。”后来,莫言这样自责地说。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给人的印象是相当的忠厚老实。但忠厚人也有狡黠的一面,老实人也有自己的小九九。

一九八二年,李存葆在《十月》杂志上发表了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这部震撼心灵的作品,很快轰动全国,他因此获得了很高的赞誉,并当选为全国十大新闻人物。后来,这篇小说又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电影,看哭了全国人。

莫言曾这样贬低同乡李存葆的作品:“散发着连队小报的油墨香”

李存葆获奖照

一九八四年,李存葆进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同学中就有老乡莫言。莫言是山东高密人,李存葆是山东日照人,都是胶东老乡。不过当时的莫言,还是没有什么名气的管谟业(莫言的原名)。而老乡李存葆,已是享誉全国的人物。那一年,由他编剧、谢晋导演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荣获包括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的八项大奖。信心大增的李存葆,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开足马力搞创作,于一九八五年又在《昆仑》发杂志表了中篇佳作:《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并再次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一时,李存葆成了班里最为风光的同学,学校还专门为他的作品开了研讨会。当时的莫言,因出身贫寒、没什么成就,心里有些自卑。出于某种复杂的心理,在李存葆的作品研讨会上,他在一片赞扬和支持的声音中唱起了反调,对班上最为风光的同学展开了言辞激烈的批判。竟称李存葆的作品:”根本不是小说”、“散发着连队小报的油墨香”。

莫言曾这样贬低同乡李存葆的作品:“散发着连队小报的油墨香”

高山下的花环

后来有人回忆说,那次莫言突然开口,以石破天惊之势,费力地、咬文嚼字地运用一口黄腔走板的山东普通话,当着李存葆的面慷慨激昂,用词尖利和偏激。全场人猝不及防,以至于等他说完以后,全场静默,主持人不得不宣布休会。

我们完全可以脑补一下当时莫言慷慨激动的声音和李存葆尴尬万分的表情。

痛批李存葆之后,莫言静下心来,下了一股狠劲,开始了自己风格的创作。几个月后,他的成名作《透明的胡萝卜》发表。第二年,代表作《红高粱》家族问世。他的作品跟李存葆的作品风格完全不同,甚至是背道而驰,是在效仿魔幻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兴起于拉丁美洲,代表作品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莫言同学是成功了,可遭到打击的李存葆,竟开始怀疑起了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作品。他自嘲地说:“看来我需要从ABC重新学习了。”他对自己的创作风格失去信心,在小说创作如日中天之际,嘎然而止,从此再无小说佳作问世。而是离开自己擅长的领域,去搞非主流的报告文学和散文。

后来的是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莫言同学的成就全面超越老乡李存葆,先后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红高粱》亦早就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剧,其中电影由张艺谋导演,获得国际大奖金熊奖。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专门对此事进行了反省,承认自己当时行为的不妥:“发言很尖锐、很刺耳、很不厚道。”莫言后来的表现,不失为大家风范。

莫言曾这样贬低同乡李存葆的作品:“散发着连队小报的油墨香”

红高粱家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