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後人”四字作價幾何?在明代,只值一船米

認尋祖先,是個技術活,不是隨便找個同姓的名人認了就行的,有諸多的講究。

首先,年代太久遠的不要認。除了一些特殊的家族外,絕大部分族譜都是宋代以後才開始修的(元代開始修的特別多)。所以什麼關羽、張飛後人,聽著就不靠譜。

“孔子後人”四字作價幾何?在明代,只值一船米

族譜

其次,要根據所在地方來。姓氏的遷徙,尤其是名人之後,都會有著詳細記錄,以至於有的姓氏乾脆就成了某個地方的文化標籤。蘇州人說自己姓範,下半句根本就不用明說了。北方人說自己是秦檜、鄭和的後裔,一定會被好事者端著放大鏡考據一番。但是,口頭上說說終究和實幹派比起來真的是差遠了!

有誰還記得,劉姥姥進大觀園和王熙鳳攀的是什麼親戚麼?

方才所說這小小之家,姓王,乃本地人氏,祖上曾做過小小的一個京官,昔年曾與鳳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認識。因貪王家的勢利便連了宗,認做侄兒。

“孔子後人”四字作價幾何?在明代,只值一船米

雙方之間可以說是沒有關係硬攀關係,同姓的共認一個祖先,便算是自己人了。具體的目的,又不太一樣。有的是像上面,為了攀關係而連宗。而有的,則單純的是為了連宗和連宗。那什麼叫為了連宗而連宗呢?

可以理解為找一個身份高貴的祖先,能為自己的出身加分。這點好像全世界都一樣,貴族的姓氏是其專屬的身份印記,總會被人“借”來裝點門面。以假亂真,是常有的事。如《苔絲》裡的亞歷克,冒充是古代貴族德伯的後裔,正版的苔絲一家反而被他替代掉了。

“孔子後人”四字作價幾何?在明代,只值一船米

族譜

中國歷史上名氣最大的家族,非孔子的衍聖公一族莫屬。所以孔姓的人發達後,總會想著和他攀點親戚。如近代的孔祥熙,拿錢開路,得了個孔子後人的身份。當然了,他本人的身份、影響在那裡,對他無非是錦上添花而已。但他並不是第一個,相信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明代陸容的《菽園雜記》記載了一個相類似的故事,孔子的五十四世孫孔克讓家道中落,臨縣的富商用一船米代價買通了他,把富商一家加進了孔家的族譜。這樣的事在當時尤為普遍,所以作者最後嘲諷了一句:以此觀之,則聖賢之後,為小人妄冒欺世者多矣。

“孔子後人”四字作價幾何?在明代,只值一船米

孔子

對於古人熱衷於充當名人之後的執著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那個尊卑有序的社會秩序裡,確實可以獲得特殊的身份地位。朱元璋登基之後,不也是訪求名人之後赦免(見《明史》太祖二)。在今天,作用已經微乎其微,卻還是有人樂此不疲,實在是難以理解。

說個真實點的,我從小到大和別人聊天,只要聊及建國時爺爺那一輩,必稱家道中落。富甲一方的地主,在其中算是最差的了。我偏偏就不信邪,逢人就問,前後問了幾十個,沒有一個祖上是普通人。連我自己家都不能例外,確實很尷尬。

參考文獻:《哈佛中國史》

寫著寫著就偏了,把我以前研究百家姓和族譜的經驗混了進去,水了不少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