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除幽門螺桿菌防胃癌——不同階段,受益不同:最高可100%預防

幽門螺桿菌(HP)在我國的感染率高達 40%-60%,多數地區人群感染率在50%以上,20歲以下人群的感染率更是高達37.1%,高感染率也帶來了包括胃癌在內的多種胃病。

目前認為,幽門螺桿菌是造成胃癌的最主要元兇之一,

據權威數字,我國2015年因胃癌去世的人達到49.8萬人,幾乎平均每分鐘就有一個。

而根除HP無疑是預防胃癌最為重要的可控因素。

研究表明,大約有1%的感染者最終會罹患胃癌,別小看這1%,假如我國有50%的感染者,就是7億人;、

感染者中即使有1%的人不幸罹患胃癌,那麼就是700萬人的恐怖數字!!!

所以,全民重視HP,已經顯得越來越迫切,甚至可以說刻不容緩。

那麼,何時根除幽門螺桿菌,才是最佳時機呢?

根除幽門螺桿菌防胃癌——不同階段,受益不同:最高可100%預防

不同的階段根除,受益不同

菌主要經口傳播,一旦感染幾乎不能自愈,目前已被認定為感染性疾病。

研究表明:

感染幽門螺桿菌以後:

所有患者均可出現慢性活動性胃炎,

大約 15%-20%的感染者可能會出現消化道潰瘍,

大約5% -10%的患者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

不到 1%的患者可出現胃癌、胃黏膜相關組織淋巴瘤。

胃癌的發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除了幽門螺桿菌感染,還有遺傳、生活方式、環境等因素,

研究顯示,幽門螺桿菌感染是降低胃癌發生風險最重要的可控的危險因素,根除幽門螺桿菌可以明顯降低胃癌發生風險,尤其對於胃癌發生的高危人群

(如生活在胃癌高發地區、有胃癌家族史、有不良生活嗜好等)。

根除幽門螺桿菌防胃癌——不同階段,受益不同:最高可100%預防

雖然Hp感染並非胃癌唯一致病因素,但是是最重要、可控的致病因素。

根據Correa教授提出的“腸型”胃癌發生模式,胃癌的演進過程為正常胃黏膜——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異型增生——腸型胃癌。

根除幽門螺桿菌防胃癌——不同階段,受益不同:最高可100%預防

幽門螺桿菌從定居在胃黏膜至進展為胃癌,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會經歷五個階段,通過根除幽門螺桿菌,前四個階段有機會消除或降低胃癌發病風險。

第一階段為淺表性胃炎(非萎縮性胃炎)。

幽門螺桿菌定居在胃黏膜,通過產氨與空泡毒素、炎症反應、免疫反應等引起胃黏膜損傷。在病程初期,胃黏膜損害位於淺層,稱為淺表性胃炎。

淺表性胃炎患者通過根除幽門螺桿菌幾乎可消除100%胃癌風險。

根除幽門螺桿菌防胃癌——不同階段,受益不同:最高可100%預防

第二階段為萎縮性胃炎。

淺表性胃炎患者病變由淺入深擴展,累及固有腺體,導致固有腺體數量減少,胃黏膜萎縮變薄,大約 5%的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可出現胃黏膜萎縮。

在該階段根除幽門螺桿菌可延緩胃黏膜萎縮的進展,部分患者經過積極治療可逆轉胃黏膜萎縮,

一定程度上可降低胃癌的發生風險,但卻不能消除相應風險。

第三階段為腸上皮化生。

在胃黏膜萎縮病變的基礎上,胃黏膜上皮細胞中出現與腸黏膜相似的組織時,這種病理改變稱為腸上皮化生,這種病變與腸型胃癌的發生密切相關。

此前認為,腸化生一旦出現幾乎不可逆轉,此時只有通過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延緩腸化生的進展,降低胃癌發生風險。

但最新的研究認為,在腸化階段根除hp,並通過對症治療、祛除病因,大多數輕中度腸化可以得到逆轉。

根除幽門螺桿菌防胃癌——不同階段,受益不同:最高可100%預防

第四階段為異型增生。

異型增生又稱、不典型增生、上皮內瘤變,屬於癌前病變,有輕、中、重三度之分。

輕度有機會逆轉為正常,中度及以後逆轉的幾率逐漸下降,癌變風險逐漸升高。

高度異型增生的患者,即使切除了病變組織,其它部位的胃黏膜也可能演變為胃癌,此為異時性胃癌,但通過抗幽門螺桿菌治療,可降低異時性胃癌的發生風險。

第五階段為胃癌。

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由正常胃黏膜-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生-異型增生-胃癌這一模式發生而來的為腸型胃癌,佔胃癌的絕大多數。

由於胃癌早期缺乏特異性症狀,因此不易發現,出現相關症狀或體徵時,通常已進展到中晚期,預後較差。

即便發生了胃癌,很多因素仍然建議根除hp治療,以改善胃粘膜炎性、防治異時性胃癌、或胃癌復發。

根除幽門螺桿菌防胃癌——不同階段,受益不同:最高可100%預防

在萎縮和腸化發生前根除,收益最大

感染幽門螺桿菌以後,是否進展為胃癌與多種因素有關,幽門螺桿菌菌株毒性、感染者遺傳基因、其它環境因素(如高鹽飲食、醃製食物、燒烤、水汙染)等,均可影響病情的轉歸。

但在胃癌的致病因素中,幽門螺桿菌是最重要的環境因素,根除幽門螺桿菌以後,則可降低胃癌風險,因此即使只有不到 1%的患者可能出現胃癌,但原則上感染者均應行根除治療。

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患者中,根除治療受益最大的人群為未發生萎縮性胃炎與腸化生的患者,在這之後,根除幽門螺桿菌雖然可降低胃癌風險,卻不能消除胃癌的發生風險。

既往認為,根除幽門螺桿菌會帶來抗生素濫用、肥胖、腸易激綜合徵等不良反應,但近期研究發現,規範的根除治療不會帶來這些不良反應。

根除幽門螺桿菌防胃癌——不同階段,受益不同:最高可100%預防

根除幽門螺桿菌,可謂一石三鳥,利大於弊

劉文忠教授認為,根除Hp能夠起到“一石三鳥”的作用,即不僅能夠預防胃癌,還能有效預防和治療Hp相關消化不良和消化性潰瘍;根除幽門螺桿菌具有較高的成本-效益優勢,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一是消除或降低了胃癌的發病風險;

二是減少了治療消化不良等相關疾病的費用;

三是可降低周圍人群的感染風險。

根除幽門螺桿菌防胃癌——不同階段,受益不同:最高可100%預防

小結

綜上,幽門螺桿菌感染可導致慢性活動性胃炎、消化道潰瘍、消化不良、胃癌等多種胃部相關疾病;根除幽門螺桿菌可降低胃癌發病風險,在發生胃黏膜萎縮與腸化生之前根除幽門螺桿菌,幾乎可消除胃癌風險,原則上所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均應行根除治療,根除方案首選四聯療法,根除成功率在90%以上。

1、根除幽門螺桿菌是預防胃癌最為重要的可控手段;

2、根據日本的經驗,18-40歲之間,根除受益最大;

3、在淺表性胃炎或無症狀階段根除,受益最大,幾乎可100%預防腸型胃癌;

4、根除hp利大於弊;沒有直接證據表明對某些疾病呈正相關;

5、在根除方案的選擇上,摒棄此前的標準三聯療法,推薦使用含有鉍劑的四聯療法;

6、建議無抗衡因素的所有成人都檢查並根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