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父母的自我學習很重要,問題是怎麼學?

很多人讓我推薦好的教育類書籍,我也經常給別人發書單。然而,時間長了,我發現有些人壓根沒看;而有些人看了覺得不錯,但是棘手的問題依然沒解決,還是很苦惱;只有很少的人說這本書解決了他的問題。也就是很多父母的最大痛點不是“該不該學”,而是“該怎麼學”。既然咱們都認可父母學習這事兒很重要,那接下來就討論一下怎麼去做這件重要的事兒。

你已經帶著滿滿的動力出發了,決心加強自身學習,努力提升教育水平。有了這個學習內驅力真是太棒了,但在學習教育的道路上,你依然會遇到一些挑戰。

挑戰一:教育的知識浩如煙海,看不完的書和文章,聽不完的課。父母的時間有限,怎麼辦?

挑戰二:怎麼有些說法會矛盾?該信哪個啊?

挑戰三:花了好多時間學習,學的時候都懂了,但是到了用的時候卻還是老樣子,怎麼破?

這三大挑戰其實涉及的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成年人學習

成年人學習和小孩子學習有什麼不一樣呢?

成年人學習的第一個特點就是目的性很強,遇到了問題,產生了需求,就去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比如沒孩子的人一般不會去學習育兒知識,甚至是有些父母只要沒有遇到棘手的讓自己頭疼的問題,也沒有學習的需求。目的性強是個好事。知道自己為什麼而學,知道自己該學什麼,在沒人監督的情況下也會去自發學習,這就是學習的內驅力。因為學習的目的就是解決實際問題,而不是得個漂亮的考試分數,因此和以往在學校學習的顯著不同就是必須完成“理論到實踐的應用”,學習成效體現在應用效果上。

成年人學習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以自學方式為主,這對學習能力有著很高的要求。對於學習能力不足的人,就會出現學習困難、不見成效的問題。不是上了很多年學,就有強大的自學能力。而自學能力不僅影響到父母學習育兒知識,也會影響工作上的進步速度。

再回過頭來看,第一個挑戰其實就是學習內容的選擇。第二個挑戰是學習中的獨立思考。第三個挑戰是從理論到實踐的應用。我們來一一破解。

學什麼

前面說了,成年人學習的目的性很強,這是好事。但是另一面就是容易有功利心,只想找一個靈丹妙藥拿來就用,快快把自己正在頭疼的問題搞定。然而你會發現那句老話是對的——欲速則不達。

我把教育類的學習內容分為三個層級。

最底層是“道”,也就是理念,是最根本的解決問題之道。

大道至簡,樸素的一句話其實蘊含了精髓,真的掌握了精髓,就能無招勝有招,舉一反三。舉個例子,比如說“關係先於教育”,如果父母真正理解了這句話,就知道從小在老家長大的孩子接回來各種壞毛病該怎麼辦。孩子不在父母身邊,和父母的感情不深,這時候再去對他各種糾正,只會導致孩子對父母產生排斥心理。這時候,最重要的就是先建立親子關係。你會發現,很多教育的書都會講到關係,甚至是講學習內驅力的書都講了親子關係至關重要。親子關係不好,父母說的即便是至理名言,孩子也不會聽,也可以說是不願意聽。

但是學習“道”有一個難點,就是很抽象。沒有經過反思、體驗、試錯、困頓,你都不能真正理解它,更不用說用好。道的數量不那麼多,掌握起來(我說的是真正的掌握)難度比較大。一旦掌握,就不用趕著學習各種東西,你就有了解決問題的直覺。

中間一層是“方法論”,解決了某一個領域的做事方法,比如溝通方法論、情緒管理方法論。相比起“道”,方法論更靠近應用層,學習起來感覺更具象。但依然需要自己進行很多思考。比如情緒管理有一套方法,但是具體應用到自己身上該如何做,依然要靠你解決這個問題。

最上面一層就是“攻略”,也就是“操作手冊”,比如暑假游上海迪斯尼攻略,非常具體,拿來就能用。但是換成平時,換到香港迪斯尼可能就不適用了。攻略多如牛毛,因為情況變化了,攻略就不一樣了。

那麼,你平時學的主要是哪一類?如果你主要學習攻略,就會發現要學的東西多的根本學不完,操作起來也非常複雜,效果也經常不可預期,唯一的好處就是不用動腦子,照著“菜單”一步步做就可以了。如果你能沉下心來學習一些“道”和“方法論”,短期內也許不能立刻上手,但是時間長了,整個認知和實操層面的提升是很明顯的。而且越到後面,你越發現層出不窮的書籍和課程都是遵循這些理念和方法論的。只要勤于思考,就能夠從一招衍生出千百招。

我平時學習,大多選擇理念和方法論類的內容,幫助自己擺正心態,掌握一些方法。在一些具體問題上,也會少量選擇攻略類,更多的是為了獲得信息,而不是學習某種方法。要注意,有些書籍或者課程會覆蓋三個層次,而有的則有所偏重。

儘管你很想快速搞定那個棘手的問題,但是父母還是要對整體的教育思想有一定了解,碎片式的一招一式挺難在長期範圍內產生積極影響,因為教育是一個廣度和時間跨度都很大的項目。

信哪個


教育屬於社會學科,不像物理數學那樣有唯一解。比如,你會看到有些父母比較寬鬆,孩子成長的比較好;而有些父母比較嚴厲,孩子成長的也很不錯。看似矛盾,其實並不矛盾,因為孩子是千差萬別的,每個人的性格和需求不一樣。就像川菜很多人愛吃,粵菜也有很多人愛吃。

教育上常說的一句話叫做“因材施教”,說的就是教育方法必須建立在被教育者的個體基礎上。這也導致了教育這事兒不可能不動腦子,照搬照抄,拿來就用。也導致了任何專家都不可能解決你們家的問題,因為他不瞭解你的孩子。父母偷不了懶,因為只有你和孩子朝夕相處,你最有機會觀察他、瞭解他。父母必須把學到的教育手段進行整理分析,選擇並創造出最適合自己家孩子的方法。

剛才說的是實操手段。在理念部分,差別沒有那麼大,教育學上還是有一些共識的,比如說教育者自身的素質對教育成效有一定影響。但是,理念也遠沒有達到物理“牛頓力學定律”這樣統一的程度。在教育心理學上,還是存在很多派別,從不同的角度闡述教育,甚至有的是直接對立的。在心理學上,發生過一些經典實驗和理念在多年後又被推翻的事件。

作為父母,時間有限,很難學習很多教育理論,我非常理解。不過,當學習別人的純經驗(比如我的女兒是如何考上北大的),以及聽到一些專家的論斷時,一定要加以思考和甄別,保持“批判性思維”。昨天我在群裡看到有人轉發一個教育專家演講的30秒鐘短視頻,我覺得就有一些不對的地方,後來有人在群裡說,她說這個話是有一定的背景的,不能斷章取義。我很贊同,但同時也想到如果有的父母只看到這個短視頻並不假思索相信了會怎麼樣?

這也帶來另外一個問題,碎片化學習。在我看來,碎片化學習這個詞有兩個涵義。第一個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學習,這個當然沒問題。第二個是學習碎片化的內容,比如短視頻、微課堂、網上的文章,這就要特別注意,這個學習內容的背景、應用場景和科學基礎是什麼?因為篇幅有限,這類的學習內容往往沒有前因後果,直接拋出一個論斷,如果缺乏大的系統化瞭解,可能會產生理解偏差。我也看這樣的內容,但因為我有系統的知識框架,很容易知道這篇文章在談哪個領域哪個事情,作者的看法是怎樣的,和目前主流理論一致嗎?我和他的看法一樣嗎?更多是一種多樣化觀點和分析角度的瞭解,而不是全盤接收,拿來就用。

用不好

相比起前兩個挑戰,這是更大的一個問題。好不容易選定了學習內容,進行了思考,付出了時間,怎麼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啊?

最大的瓶頸就是“理論到實踐”的這一步轉化。不是上過語文課的人就能寫一篇好的工作報告,不是上過計算機課的人就能寫個小程序進行一些簡單的數據處理,不是物理考高分的人就能把家裡的電路搞定。理論到實踐本身就很難,更不用說我們的基礎教育在這方面一向薄弱。

說這個,是想正確設置大家的預期。不是看了一本書,生活就能改變了。你要吸收作者的觀點,再加以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理念。同時去分析自己、分析孩子、分析家庭、分析問題,尋找適合的解決方案。最後,再結合已經消化吸收的理念,與應用相結合,解決問題。對於不成功的部分再進行反思和調整。

這很不容易。從閱讀中汲取到足夠的營養並轉化為行動,讓自己的生活發生改變,能做到這一點的人不多。更何況,在閱讀過程中先就有一個瓶頸,閱讀理解能力。對於閱讀能力欠佳的人,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學習,一層層損失,等到了應用的時候已經剩不下多少了。

相對於閱讀,聽課是往應用層更推進了一步。因為老師結合自己的知識體系、教學經驗,融入了自己的理解,並採用了多項教學手段去刺激學習者的大腦,改變學習者的認知和情感,從而鞏固學習的效果。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線下課(面對面的課堂)的效果大大好過線上課(純音頻)。在學習時,不能只看經濟投入,還要考慮到自己的時間投入和學習效果。

相比起聽課,踐行是嚮應用更邁進了一步。通過打卡、有人監督指導等方式,給你一定的壓力讓你用起來,並在應用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除了看書和聽課,學習的方式還有諮詢、和他人討論、自我總結等等。

不管採用什麼樣的學習方式,自我反思、實踐、調整這個過程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程度差異罷了。自己看書,就全靠自己。跟著老師聽課、實踐,他能給你一些反饋。正如我們前面說的,教育這事兒不可能不動腦筋,也不可能由別人代勞。


大實話


說了這麼多,簡單粗暴地總結一下:

拿起書就犯困,一本書看了好幾個月都沒看完,看過的部分又毫無印象的人,索性就別耽誤時間了(孩子的成長耽誤不得),早點放下書,找一些好課程,跟個好老師學習吧。

具有一定閱讀能力的人,稍微突破一下自己,看一些經典書籍。雖然閱讀過程可能比較艱難,但是收穫真的不一樣。

沒有體系,學習完全碎片化的人,這不能算作真正的學習。時間可以碎片化,但是學習的過程就是要建立一個體系,沒法碎片化。東一榔頭西一棒,除了增加談資,沒有太多實用價值。

看了好多書聽了好多課,卻依然做不好的人(不是十全十美,是有所突破),不要再屯書買課了。你現在的問題出在自己身上,知識不能轉化為生產力,趕緊開動腦筋,行動起來吧。

祝願大家在父母的自我進化道路上,學習愉快。


我們都知道父母的自我學習很重要,問題是怎麼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