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醫師志願上一線 駐守集中觀察點

抗擊疫情,有多少個家庭衝到了第一線?在海寧經濟開發區(海昌街道)橫山社區,當過衛生兵的“90後”小夥志願到集中醫學觀察點當醫師,和家人一別至少要個把月,他在一線防疫,而社區的黨員志願者守護著小區,守護著他的家人,大家共同守護著海寧。

中午11點10分,在海寧經濟開發區(海昌街道)醫學觀察點上,50多份盒飯送到,醫師姚崢峰給送餐人員做好防護,將快餐送進了大樓。

到2月5日,姚崢峰已經在這裡連續工作10天了,年初七開始,他就日夜駐守在這裡,每天的弦繃得更緊了,2月4日晚剛好有兩人解除了醫學觀察,這讓他稍微輕鬆了一分。

姚崢峰說:“一直忙到1點半,2月4日晚是首批解除的兩名,送走了他們感覺也是完成了一個小任務吧。”

“90後”醫師志願上一線 駐守集中觀察點

姚崢峰(右一)在工作中

凌晨一點多休息,對他來說算早的,來這裡最忙的一個晚上熬了一個通宵,平均每天睡5個多小時。這幢樓裡,7名工作人員蹲點24小時服務。然而每天為觀察者提供觀測診治、心理疏導,幾乎就落在了姚崢峰一人身上。

姚崢峰給記者介紹:“所有觀察人員每天兩次體溫監測,我們進行電話或微信方式,不會用體溫計我就得上去面對面教他們。我們還建一個微信群,他們有什麼需求都會發到群裡,比如剛剛有一個要胰島素針,還有要拖把,剃鬚刀等等,我們也要送上去。”

28歲的姚崢峰,在武警部隊服過4年役,服役期間,參加過四川畢節滑坡等多次搶險救災行動。2018年他退伍後到海昌衛生院當醫師,最近正在海寧市人民醫院培訓。災難面前,軍人當先。當聽說疫情襲來,大年初一,小姚就申請報名參加防控工作,先是去了經發區(海昌街道)的第一個集中醫學觀察點,兩天後,轉戰到任務更重的這處集中醫學觀察點。

現在和他一起做搭檔的,護士叫程巧巧、經開區(海昌街道)工作人員叫姚晨煒,三位都是90後,也都是志願報名,姚晨煒居然還是和他一起長大的“發小”。姚晨煒說沒想到這次他們一起並肩作戰,和姚崢峰一起抗擊疫情讓他多了一份信心。

這對“發小”牽掛的,還有距離這裡三四公里的橫山社區。那是他們的家。此刻他們社區也處於防疫一級響應。橫山社區常住人口2500人,租住新居民2600人,另外還有2100多名外來人口回家過年沒有返回,這些天裡,社區工作人員和80名志願者日夜把守村口4個卡點,築起防控疫情牆,杜絕病毒侵入。橫山社區居委會主任陳曉東介紹,年初一社區就把所有出口封掉了,年初二又買回彩鋼板加固。

這個春節,姚崢峰的父母一步都沒有走出過橫山社區,守在家裡,父親姚月新沒事就趴在桌上寫點東西,默默給前方的兒子加油。

“我的兒子叫崢峰,年初一忙到年初五,一直都沒有空;今天初六來通知,又要往醫學觀察點衝,表現好的我欣慰,但願平安往家回。”他告訴記者這是他年初六寫的。

過年時,兒子就和他們在除夕夜吃了一頓團圓飯,兒子駐點後,母親何李寶打過一個電話,他那邊正忙,沒說幾句就掛了。

2月4日,社區幹部專門抽出身,上門陪老倆口說說話,叮囑他們兒子不在家,有事就打社區電話,志願者隨時上門服務。陳曉東說:“姚醫師不僅僅為我們社區隔離人員,也為整個區街醫學觀察服務,等他回來了,我們再登門去慰問他一下。”

姚崢峰:“晚上洗完澡,躺床上也會擔心爸媽在家裡怎麼樣,因為我也沒聯繫他們工作實在太忙了。現在這個時期,還是儘量呆家裡,照顧好自己,少出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